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口号及其他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当社会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然后旧王朝被埋葬,新王朝在废墟上诞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多数农民起义都提出过一些口号,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领900名戍卒,斩木为兵,揭杆为旗,发动反抗暴秦的起义,国号“张楚”,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刘邦在沛县,项羽在吴县分别起兵,共同反秦。最终结果是强大的秦王朝被推翻,陈胜吴广二人出师未捷身先死,剩下刘项逐鹿中原,历史的正剧以项羽垓下悲歌、乌江自刎,刘邦一统天下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而落幕。有意思的是,陈胜、刘邦、项羽都留下了一句名言。陈胜少时与人佣耕,曾叹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刘邦到咸阳服徭役,观秦始皇车马之盛,喟然长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到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威仪赫赫,说:“彼可取而代也。”当时就吓得叔父项梁忙不迭地堵他嘴巴。志向都不同凡响,看来当老大也不偶然的。

西汉末年,经过王莽的作死折腾,终于爆发了席卷全国的绿林、赤眉大起义。但起义者没有提出有影响力的口号。当时一个叫李通的人想出了一句:“刘氏复起,李氏复辅。”刘氏复起,是要借重当时人心思汉;李氏复辅,明显就是在打自己的的小九九。只是李通才具平平,现在史书上都查找不到下落了。这句口号发挥的作用也就有限。

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已,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能因全国大旱,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率领下,关扎黄巾,号称黄巾军,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揭竿而起。最终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接下来的军阀割据混战,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隋末农民起义的起点是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长白山在今山东,不是东北的长白山。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主要是攻打辽东的高勾丽,同时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整个隋末农民大起义没有出现什么有名的口号,但有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为起义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下: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莫向辽东去,迢迢去路长。

老亲倚闾望,少妇守空房。

有田不得耕,有事谁相将。

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龙堆忆故乡。

莫向辽东去,从来行路难。

长河渡无舟,高山接云端。

清霜衣苦薄,大雪骨欲剜。

日落寒山行不息,荫冰卧雨摧心肝。

莫向辽东去,夷兵似虎豺。

长剑碎我身,利镞穿我腮。

性命只须臾,节侠谁悲哀。

功成大将受上赏,我独何为死蒿莱!

由此可见,流行歌曲的宣传鼓动作用真不可以低估。

唐朝直接亡于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起义没有什么口号,但黄巢起义之前写的反诗却很有名。

题菊花

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朝是社会发展较为平均的朝代。北宋南宋都是亡于外族,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间或有之。北宋初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西)发动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原话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南宋初钟相杨么(么读腰)在洞庭湖一带发动起义,口号是“等贵贱,均贫富”,原话是“法分贵贱,非善法;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元末吏治腐败,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而中原连年灾荒,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当时黄河泛滥,灾民中流传着一句民谣:“休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抓住时机发动起义,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除了那句民谣,没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口号。

明末农民起义诸军以李自成实力最强,并最终攻入京城,也是最有可能建立新王朝的,可惜功败垂成,其中原因可参看《甲申三百年祭》。李自成义军有“均田免粮”的政策,不能算是一句口号。但据说是李信(即李岩)创制的歌谣广为传播,为起义军的发展壮大起了不小的作用,如:“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清末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格局最大,定鼎金陵,几乎据有半壁江山,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被残酷镇压。太平天国以宗教为手段,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集中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其中名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当然,这大概不能算一句标准的口号吧。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口号及其他

大泽乡起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