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那些搞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後來都怎麼樣了?

特朗普自出任美國總統以來,一直是金融、政界的男主角,其威脅、恐嚇、炮轟的言論使其佔盡了便宜。人們往往都認為這是他交易的藝術,將其言論當做交易談判前的籌碼。

然而事與願違,當特朗普為了利益向其盟友揮舞貿易大棒的那一刻,貿易爭端的重燃必將讓各國付出應有的代價。

百年來,那些搞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後來都怎麼樣了?

加徵關稅對美國弊大於利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此前的推特上表示:“我們的鋼鐵行業狀況不佳,並稱如果你沒有鋼鐵行業的支撐,你就沒有一個國家。”

總統及其團隊認為,25%的鋼鐵關稅和10%的鋁關稅將迫使企業向美國供應商採購更多金屬,從而為金屬生產工人創造就業機會。看得出來,靠房地產起家的特朗普對於鋼鐵執願頗深。

但加拿大前總理保羅·馬丁卻有不同的看法,在本週他表示,希望能夠避免因美國鋼、率關稅所引發的全球貿易摩擦事態的升級。並警告說,美國人必須瞭解事情本身的嚴重性,不合理的關稅設立將使其付出慘重代價。

他說道:“美國受貿易爭端影響的人數遠比獲益的要多,無論是當地的農民,還是上下游的造商,從長遠來看,沒有人將成為最後的贏家。”

事實上他的觀點或許才是正確的,徵收鋼、鋁關稅固然能提振本土金屬製造業的需求。但是,相應的損失會攤薄到其他行業領域,進而造成失業率上升。

以威斯康星州的烤盤製造商Vollrath為例。他們每年不得不為此繳納超過600萬美元的額外費用。該公司本來在考慮今年多招聘25到50個新工作崗位,但因為成本提升的原因只能作罷。

據估算,每一份鋼鐵生產工作者受益,都將給下游鋼鐵行業的採購、銷售近80個工作崗位帶來負面影響。另外額外增加的關稅可能會使美國消費者每年多消費高達90億美元。

另外,新增關稅還會破壞美國的能源產業。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輸送管道通常使用外國進口鋼鐵,只有大約二十個美國鋼廠製造管道部件。特殊部件更是陷入無人制造的窘境。這意味著即使相關企業想要購買美國的管道部件,有沒有渠道。高昂的成本將迫使他們裁員並放棄新項目的設立。

一家位於波士頓的公司表示,其中一位客戶已經取消了計劃中的8億美元的美國能源項目。由於鋼、鋁關稅衝擊的不確定性,其他一些客戶也正在考慮退出。

管道建設為煉油廠提供了30萬個工作崗位,間接給製造業,化學工業等其他行業提供超過44萬個工作崗位。

但新政策顯然將加大新管道建設的難度,使得消費者、美國的工廠能源費用增加,並加大美國石油的進口額,儘管美國石油鑽井數量持續激增。

以史為鑑,百年四大貿易戰無一善終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

這一法案由參議院議員斯姆特和眾議院議員霍利在1929年提出,對超過2萬種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最高關稅比率接近60%,是美國百年來最高稅率。

當時美國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限制進口看上去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在美國宣佈提高關稅之後,其他貿易伙伴採取了更加嚴厲的報復性關稅措施。

最終導致的結果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進口降低66%的同時,出口也降低了61%。美國本身也遭遇重創,GDP跌幅一度達30%,失業率達到20%以上,全球貿易規模也萎縮了大約66%。

美歐的雞肉貿易戰

當時歐洲從美洲進口廉價的雞肉,美國對歐洲的汽車進口徵稅反擊。

最終的結果是歐洲人吃不到便宜的雞肉,而美國汽車行業也未因歐洲退出市場而有所好轉,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汽車製造業陷入10年寒冬。

廣場協議:日本失去的十年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實現了20多年的騰飛,但這招致了美國的不滿。

美國從紡織品、鋼鐵領域再到汽車行業分別對日本提出要求以減少雙方的貿易逆差。直到1985年,美日的廣場協議同意日元兌美元升值。自此,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十餘年的經濟停滯,即“失去的十年。

世紀初鋼鐵貿易戰

21世紀初,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當時美國總統小布決定自2002年起對中國、法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28個國家和地區提出鋼鐵產品反傾銷起訴,並在2002年3月20日正式啟動“201條款”,對大部分進口鋼材徵收8%-30%的進口關稅,對14種鋼鐵產品實行進口限額。

條款簽署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連鎖反應。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來自一些國家的鋼管實行反傾銷措施,徵收最高達53.1%的附加進口關稅。

直到WTO的介入引導市場預期貿易形勢的改善。這一年,小布什政府宣佈取消上述保護性關稅,此輪貿易摩擦才畫上句號。

美國激進舉措驚呆了所有人

特朗普通過援引1962年“貿易擴張法案”第232款單方面徵收關稅,這允許總統為了國家安全的利益遏制任何進口,第232節法案只用過兩次。

1979年,卡特總統為解放人質而禁止伊朗石油進口。里根總統在1982年與恐怖主義獨裁者卡扎菲的對峙期間阻止了利比亞原油進口。

但是特朗普此次竟然藉以國家安全為由,在利益面前,美國甚至不惜拿自己的盟國開刀。

由於特朗普堅持要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使得美國企業遠離海外不公平交易競爭的紛擾,並誓言將搶回原本屬於美國的就業機會。墨西哥和加拿大這兩個鄰國首當其衝,美國正考慮以雙邊貿易協定代替北美自貿協議,並威脅要加大制裁力度。

而上週在惠斯勒舉辦的G7國家財長會議上,法德等六國的排擠,其他國家發表聯合聲明,表達了他們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擔憂。

聯合聲明稱,此次會議的目標應該是重建合作伙伴關係,以促進自由、平等、雙贏的貿易,而美國違背了自己一直堅持的自由貿易原則。外媒競相報道“美財長姆努欽代特朗普受過,接受一輪接一輪的批評。”

這是此前從未有過的現象,以前各成員國很少措詞如此激烈,尤其還是針對美國。之前美國都是充當領導人的角色,促進G7的團結並在相關議題上達成一致。

7月1日將是情況扭轉的最後大限

考慮到歐盟、加拿大等其他國家的反制措施將在7月1日生效,雖然時間緊迫但局面尚存扭轉的契機。加拿大和美國商業集團利益代表已經開始努力遊說來使特朗普改變主意。

億萬富翁科赫兄弟查爾斯和戴維已經為此花費了數百萬美元的遊說和廣告活動。

分析人士稱, 7月1日將是最後的大限時間,各方必須積極採取行動,在限定時間達成滿意的解決方案。如果最終結果以失敗告終,貿易爭端的戰火將繼續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