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興起的陝西刀客是一個什麼樣的羣體?

歷史傳訊社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刀客就是土匪!

清末陝西土匪眾多。

因陝西省閉塞,工業不發達,所以槍械很少。

土匪上山往往沒有槍,只能用長刀。所以,刀客也叫作刀匪,就是土匪的意思。

傳說這些刀客劫富濟貧,其實都是扯淡。

刀客基本都是城鎮無業遊民、破產農民和通緝犯組成!

這些人做土匪,哪有什麼道理好講。劫富是沒錯,那是因為窮人沒錢,搶10個窮人不如搶1個富人。

濟貧,基本不存在。或者搶了富人1000兩銀子,刀客一時開心,丟個幾兩給附近老百姓也是可能的。


薩沙

刀客----源於奮起反抗

清朝後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一部分破產農民和失業手工業者,由於受地主、惡霸的剝削壓迫或陷害,走投無路或含冤莫伸,即憤起反抗或仇殺對方,最後鋌而走險,於是在陝西關中渭北一帶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刀客”的武裝組織。

據《陝西省志》記載,“刀客會是關中地區下層人民中特有的一種俠義組織。其成員通常攜帶一種臨潼關山鎮(關山鎮今屬閻良區)製造的‘關山刀子’,刀長約3尺寬不到2寸,制形特別,極為鋒利,故群眾稱之為刀客。特別是省東渭南、朝邑、蒲城、華陰、華縣、臨潼等縣,刀客的活動更為活躍。其所以稱為“刀客”,是因為他們為了生存,經常身帶一種名叫“關山刀子”的武器而得名。這種刀子長約三市尺,寬一寸多,形制特別,十分鋒利,既可用來護身自衛,亦可仇殺搏鬥,由於它出自臨潼縣關山鎮的工匠之手,所以稱為“關山刀子”。

到了光緒、宣統年間,刀客使用的武器已不單純是刀子,還夾雜有少數槍支。刀客或自動成幫結夥,販運私鹽、私茶,或者給長途販運的商家保鏢,也有擺賭抽頭的。他們把靠上述手段獲得的錢財,共同享用,來維持生活。刀客多通拳術,他們有抱打不平,打富濟貧,冤家械鬥,拔刀相助的江湖義氣,常給他們認為受冤屈者進行報復,哪怕犧牲性命,亦毫無怨言,也不要什麼物質代價,事完只供一席茶飯而已。因此,儘管官府誣為“刀匪”、“莠民”,下令嚴加“懲辦”;但是人民群眾卻稱讚他們是豪俠、遊俠,並給予同情和擁護。楊虎城早年就是“刀客”出身,後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稱為陝西刀客的一面旗幟,主政一方。

革命力量

陝西刀客固定的組織形式與嚴密的紀律,有一個類似首領的人物,大家都稱之為某某哥,在他以下的人都是兄弟,圍繞首領活動。刀客有反抗反動統治階級的精神,也有抱打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正因為他們在反抗清政府這一點上與同盟會一致,所以經革命黨人聯絡,終於成為辛亥革命中陝西的一支革命力量。辛亥革命以後,刀客逐漸銷聲匿跡。

富平以及臨近的蒲城.渭南和東府各縣,是渭北刀客最為活躍的地區,其代表人物也各成風雲而結局歧異。蒲城的王金祥,朝邑的王振乾(綽號獅子),嚴孝全(綽號飛龍),渭南的嚴紀鵬(綽號白翎子),富平曹村鎮的王守身(綽號黑脊背),有名的王寮四刀客青騸狼(段學義),白騸狗(楊鶴齡),草上飛(段三多),紅老九(柳紅),宮裡的石象坤(綽號仄楞子),樊茂勝(飛腿),炭村的張登山,嚴錫龍(綽號野蝟子)、王銀喜(字飛虎)、胡彥海(胡老六)、馬正德(馬老二)、石象儀(綽號冷鏡)等等。

注:圖片來自於網絡。


步旅TIME

在當下宏闊的歷史大敘事和學術情境中,一些邊緣群體往往不可避免地被忽略,成為大歷史背後的塵埃。小人物、小團體以及弱勢群體,記載零散難以釐清,但這不代表他們對地方社會缺乏影響。

提起陝西刀客,恐怕是知詳情者少而僅聞其名者多——甚至多數人未解其名如何。當勾連出大量史實之後,或許今人驚詫於刀客這一群體的複雜性,然而在清末民初之時,這一群體在關中可謂是家喻戶曉,譭譽交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具有顯著地方特色的群體逐步淡出時代視野。

關山刀子

錯綜複雜的是,作為個體意義的刀客,無疑多數是弱勢群體,但當這一群體結社重組之後,卻客觀上形成一個相當暴力、無序性的強勢力量。在社會變革時期,表現為被利用或引導的革命性特質。而之於基層社會,這種強勢抑或暴力性又造成地方秩序的混亂,成為一種治理痼疾。因此之故,刀客成為觀察清中期至民國底層社會“眾生相”的一個切口。

刀客是最早在陝西地方社會形成的一個特殊民間群體,刀客會是主要由刀客組成的區域性秘密組織。將某種特定身份或從事一些固定職業的群體稱之為某客,是陝西部分地區方言構詞的一般性習慣。與鹽客、煙客、鏢客、賭博客、麥客、貨客、邊客、碗客、貨客之名相比,刀客並非單單指代一種具體職業,而是清中期之後陝民對流竄鄉里、結社夥行、手持大刀這一遊蕩群體的總稱。

關中刀客劇照

站在歷史脈線的邊際,追根溯源,陝西刀客本源自陝東民間秘密結社和私鹽販售,發軔於乾、嘉年間,成熟於道、鹹之際,而後興盛於同治陝甘“回亂”、清末“民變”風潮與辛亥革命之中,到了民國後期刀客勢力逐步淡出歷史舞臺,其興盛與基層社會秩序失衡和鄉村治理弱化有難以剝離的關聯。

潞鹽生產示意圖

從當前可見的文獻觀之,刀客最初出現在渭河兩岸,以陝東為淵藪之地,逐步擴散,至今仍有“關中刀客數同州”、“東府刀客”之說。陝西東部與晉豫交界的朝邑黃河灘和以滷泊灘為中心的私鹽熬製場地,加上接近河東池鹽(潞鹽)運轉通道,逐步成了刀客的聚居地。朝邑原屬同州府轄,境內河道交錯,灘地無垠,蘆葦叢生,溝壑縱橫。地理位置上南走荊楚,東去晉豫,北遁韓合,進而到北山(黃龍),又可遠避甘、青、寧夏,可進可退。

磚茶

湖南等地所產的茶葉,途徑陝西涇陽製成磚茶,運銷蒙古、西藏、甘肅等地,刀客勢力亦一度介入販賣銷售,抽取保鏢費。山陝商人結合後,亦有商號僱傭刀客以沿路保商護衛,一度形成規模龐大的鏢客群體,在山陝商人會館資料中能見到些許蛛絲馬跡。

山陝商人會館

刀客以僱工、經營臨時性產業、販賣私鹽菸草為謀生方式。自乾嘉之際刀客形成,道光年間漸次組織化後,刀客會以陝東為核心向外輻射,至於清末刀客流散至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四川北部、甘肅東部和山西西南部,成為影響幾省地方政局的一支武裝力量。

陝西辛亥革命之時,參與革命的人員結構為四部分,分別為:同盟會、新軍、哥老會和刀客會,未犧牲的刀客首領後來大多編入地方軍閥或國民革命軍,成為投機的政客,少數轉而行商、務農等。有名者如楊虎城、李虎臣、郭堅、憨玉昆,再如劉鎮華的刀客鎮嵩軍等,值得我們再次關注。

隨著小說《昨夜風雨》、《老關山》、《野灘鎮》,電視劇《關中刀客》、《雙旗鎮刀客》、《刀客將軍》、《兵出潼關》等文學影視作品的藝術塑造,刀客似乎成了遊俠、仗義、劫富濟貧的美好象徵。但實際上,刀客在基層無惡不作,為求生計,寄食地方,流落為匪,是清至於民國地方政府治理的難題,這種叛逆與暴力特質威脅一方平安,把他們作為英雄僅僅是一種幼稚的想象而已。

這才是真實且殘酷的歷史,歷史本身也就是出乎意料的。落筆至此,頗感“肅穆而激盪”。


歷史傳訊社

提起刀客,可能不少人會認為這只是在影視劇中才會出現的虛擬人物,但歷史上在關中平原還真有過刀客的存在。


將某種特定身份或從事某固定職業的群體稱之為某客,是陝西方言構詞的一種習慣。比如,鹽客、鏢客、賭博客、麥客。


所不同的是,刀客並非單指一種具體職業,而是清中期之後陝民對流竄鄉里、結社夥行、手持大刀這一遊蕩群體的總稱。


因為他們通常攜帶一種臨潼關山鎮製造的“關山刀子”,刀長約3尺寬不到2寸,制形特別,極為鋒利,所以群眾就稱之為刀客。


根據我們瞭解到的情況,刀客從產生到興起,再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大概分以下三種,下面,有書君就為您仔細解說一下:


一、行俠仗義的民間組織。


追根溯源,陝西刀客明清以前就有了,他們是從民間自發產生的。


到了清代,陝西同州、朝邑、三原、涇陽為工商重鎮,富戶很多,平時常有土匪綁票搶劫,所以商民都有練武的風習。



各村堡為求自保,組織團練,平時都帶著刀,以備急需。群眾們就習慣稱之為“刀客”。


刀客們大都身懷絕技,勇猛威武,雄健有力。舞起刀來,刀鋒呼呼,寒光逼人,只聞刀風,不見人影。


他們一般沒有什麼嚴密的組織,誰的威望高,武功好,誰便是大哥,帶頭保護大家的利益,應對各路社會糾紛。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兼職,現實生活中另有其他謀生方式。


其謀生的行業,大致有以下幾種:


1.鹽客:

刀客組織在鹽灘地區,以販鹽為生,維持自身生計及組織運轉。


2.鏢客:主要是護送當地商旅,防止路遇盜匪劫貨,通稱保鏢。


3.賭博客:在一些民間集會上排賭博,掌紅吃黑。刀客們在賭博中很講信用,不做那些流氓無賴的事。


他們把工作賺來的錢共同享用,維持生活。他們經常打抱不平,打富濟貧,為認為受冤屈者進行報復,也不要什麼物質代價,事完只要管頓飯就行。


在民間傳說中,至今人們都能感到刀客的“義氣”,雖沒有明確宗旨和紀律,但共同遵守一句約法:光棍犯法,自綁自殺。


比如,刀客頭趙銀娃手下的刀客陽生做了壞事,趙就對他說:“你知道的,該怎麼辦!”隨即給小刀一把,令其自處,陽生坦然回答:“大哥你要活的,還是要死的?”說著,從自己腿上割下了兩片肉,撂到地上餵狗吃。


道光年間,蒲城刀客王改名,因為母親美貌,被同鄉惡霸殺父奪母,在襁褓中隨母入了仇家,10歲那年知情,便苦練武功,決心報仇。20歲時,他殺死仇人,當了刀客。


據說他“膽量過人,臂力出眾,武藝超群。飛簷走壁,如在平地,步履健捷,快若奔馬”。


他領著一支人馬劫富濟貧,駐紮在滷泊灘南井家堡,築牆挖壕,還有武器彈藥裝備,官府也拿他沒辦法。


當地百姓非常擁戴他。有了糾紛,官司啥的就去找他,他聽雙方陳詞後,以公評斷。時間長了,他所在的井家堡竟成了個民間法庭。


隨著時局的不斷變化,刀客組織的生活路徑也在不斷變化。在搖搖欲墜的清朝統治下,逐漸分裂,出現了第二,三種刀客。


二、殺人擄掠的“刀匪”。


“刀匪”在傳統刀客文化裡,應該算是敗類了。


有一部分是因為自己不守規矩未被刀客組織吸納,只能落草成匪的。


還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的災民。清朝中期後,百姓生活困難,一遇災年,就會有大批青年失業,不得不做起土匪。



“刀匪”殺人擄掠,無惡不作,給“刀客”的形象抹黑不少。清朝執政者一直在打擊這類群體,但效果不好。到了民國則是更加猖獗,轉變為軍閥集團,為禍一方。


因此清代中期的刀客,基本都是土匪路霸一類的人,嚴格的說,他們不應該被稱為“刀客”,而是“刀匪”。


辛亥革命之後,大批的刀客從秘密的民間組織走向了歷史舞臺。真正體現刀客俠義精神的正是這個群體。


三、俠肝義膽的革命志士。


辛亥革命後參加革命的刀客都是俠肝義膽,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志士,很多人為了革命還壯烈犧牲了。


在關山群眾中至今佩服的刀客要數閻良區武屯鎮房村的李虎臣。李虎臣是有名的“二虎守長安”中的“二虎”之一,另外一虎則是在西安事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楊虎城將軍。


李虎臣是辛亥革命以後陝西軍界的風雲人物之一,曾經是帶兵10萬的大將軍。但提起他,家鄉的群眾異口同聲地說,他可是一個真正的刀客。


辛亥革命爆發後,李虎臣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軍”,但革命後軍隊內部的一些不良作風和革命後卻沒能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現狀引起了他的不滿。


他帶了一杆快槍,騎了一匹快馬回到閻良,交結一批綠林義士,組成“渭北刀客”,獨樹旗幟,殺官兵替天行道,打財主殺富濟貧。



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劉村伏擊了一隊官兵,繳獲許多槍支彈藥。從此發展越來越大,“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帶領下逐漸由一幫江湖義士變為在當時陝西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軍事力量。


在參加革命的刀客中,另一個代表人物是胡景翼。胡景翼並不是地道的刀客,他早年留學日本,是同盟會成員,清末陝西革命的關鍵人物之一,也是最先想到發展刀客成為革命力量的革命黨人。


胡景翼經過努力,結交了當時許多有名的刀客,向他們宣傳同盟會的主張,講解革命的道理,把他們引上革命的道路。


後來這些人大都在反清起義中參加了起義隊伍,成為起義軍的骨幹力量。後來不少刀客成為革命軍的將領,也有不少人為革命壯烈犧牲。


如今的三秦大地,刀客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建國後國家大力剿匪,打擊地方勢力,刀客群體逐漸銷聲匿跡。


但是,正如歌裡唱的那樣:“雖然你人不在江湖,江湖卻一直有你的傳說~”


在歷史的畫卷中,刀客們曾經塗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關中的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有書課堂

陝西刀客,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關中刀客。

先做個安利,如果對“關中刀客”的故事感興趣,可以品鑑的文學作品有《西部刀客》《感悟蒼涼》《野灘鎮》等,影視劇有《關中刀客》《關中匪事》《雙旗鎮刀客》等。

“關中刀客”是陝西關中社會歷史長河中一個獨特的存在。雖然這個群體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關中地區的老百姓對之卻代代相傳,津津樂道。一些文學、影視和戲劇作品都有“關中刀客”的身影。有關“關中刀客”的歷史記載也非常豐富,“關中刀客”在關中社會和老百姓中有著非凡的影響力。

自古以來關中一帶就有尚武之風,這種尚武之風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關中地處陝西中部,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從春秋戰國始,軍隊過往頻繁,歷代都有重大戰事。除了種地之外,習武和從軍打仗也是關中民眾生活的重要內容。關中民眾在頻繁的戰爭中,形成了質樸淳厚、崇尚節烈、首功好武的性格和傳統。每當社會動亂時,武術便會在老百姓中興盛起來,以武自保、以武保民、以武會友的俠客由此產生。

清朝中後期,天災人禍,階級的殘酷壓迫,使得一部分破產失業的農民和小手工業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鋌而走險,奮起反抗。於是在陝西關中一帶就出現了“刀客”這種浪跡民間、行俠仗義的武裝力量。“關中刀客”最初產生於清朝中期,清末民初已經成為當地風行的一種俠義組織,以其成員帶一種產自臨潼關山鎮的“關山刀子”而聞名,這種刀具“長約3尺,寬不及2寸,形制特別,極為鋒利”,所以群眾稱他們為“刀客”。

清廷曾多次清剿刀客,但是越剿越多,到清光緒、宣統年間,刀客遍佈關中一帶,每縣均有刀客。關中社會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對“關中刀客”頗為推崇,甚至神往。

“關中刀客”秉承了秦漢以來關中俠客崇尚自由、嫉惡如仇、行俠仗義的傳統,言必信,行必果,堅守自己的承諾,不為金錢所動,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為遭受鄉村土豪魚肉欺凌的柔弱百姓抱打不平、拔刀相助,而且不要什麼物質代價,事完只供一席茶飯而己。可以說,“關中刀客”是清朝中後期關中普通百姓盼望昇平社會、公平正義的化身。

“關中刀客”是關中社會中比較另類的群體,遊離於傳統社會格局之外。在他們的社會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行為準則與處事規範,與統治階級所主導的主流社會行為準則與規範格格不入。“關中刀客”從產生起,就和當地統治階級相對抗,他們以武犯禁,向來被統治者視為社會不安定因素.他們雖然源自於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但是與關中社會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的行為特點和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是獨立於地主和農民的社會群體。他們一般不事耕種,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手握關山刀子向不公平的社會發起挑戰,不懼強權,為他們心目中的公平正義而鬥爭。

正因為如此,“關中刀客”在關中社會變遷的重大歷史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陝西辛亥革命中,大批的刀客參加革命,成為陝西光復的重要力量。

“關中刀客”在歷史舞臺己然消失,但是刀客形象、刀客精神、刀客情結卻成為關中社會性格的稜角,刀客文化依然長流不息,流淌在關中人的心田裡。


麻辣一加一

謝謝邀請!清朝末期,清廷政治腐朽,百姓真可謂民不聊生,底層群眾不僅要面對清廷的無能,還被地主和惡霸欺負、盤剝。

正可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統治階層和底層群眾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小老百姓在走投無路之下,自發組織起來,解決仇恨,於是,在陝西漢中一帶,刀客產生!


之所以叫刀客,是因為他們用一種叫“關山刀子”的武器,刀客一般沒有很嚴密的組織,首推隊伍裡威望高,武功好的人為大哥,帶領團隊維護自己的利益。

刀客前期反清廷,但因為組織混亂,魚龍混雜,因此歷史上對他們褒貶不一,後來因為和同盟會有著共同的目標,經過同盟會人員的努力,許多刀客組織加入了革命事業。


其中也有許多代表性人物,朝邑的王振乾(綽號獅子),嚴孝全(綽號飛龍),渭南的嚴紀鵬(綽號白翎子),富平曹村鎮的王守身(綽號黑脊背),有名的王寮四刀客青騸狼(段學義),白騸狗(楊鶴齡),草上飛(段三多),紅老九(柳紅),宮裡的石象坤(綽號仄楞子),樊茂勝(飛腿),炭村的張登山,嚴錫龍(綽號野蝟子)、王銀喜(字飛虎)、胡彥海(胡老六)、馬正德(馬老二)、石象儀(綽號冷鏡) 等等。


貧道講歷史

刀客是西北真實存在的一個群體,他們並不是專職的,基本都是農民或勞動力者出身,成分複雜。封建時代鄉間和底層近似沒有法制可言,除了有限的大城市外,司法機構幾乎只保護鄉紳和士大夫,民間自己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鄉老或者自協,往往也就成了暴力說了算的環境,也因此有了刀客,鏢師等職業,鏢師以為富人服務為主,刀客則為底層服務。很多刀客都是義氣為先,雖然一定會拿錢,但是和他們負擔的風險比起來往往是不夠的。陝西曆史上有過三次刀客鬧大事的記錄,最誇張的一次就是萬曆早些時期,當地大災,但是地方官員和土豪士紳依舊巧取豪奪,逼的很多人家破人亡。傳言有一個孤女賣了自己一一兩銀子買刀客為自己家人報仇殺官,結果接下這一兩銀子刀客居然先後有數百之多,直接行成了一次暴動,雖然暴動失敗大部被殺,而且撲殺他們的不是隻有衙役民團,也有大批刀客。雖然失敗了,但是之後卻引來了時任錦衣衛當頭的陸炳的注意,貪官被錦衣衛鎖拿,牽連而誅者百人震動官場。一兩銀子和數百條刀客的性命,孰輕孰重,很難說這個群體只是圖錢。


回聲殿堂

我聽父輩講了一個兄弟倆當刀客的故事,那時年代不詳,咸陽市馬泉鎮馬泉村有一對兄弟老大叫狼娃老二叫撐娃,整天在四周村裡又偷又搶,那個時代人都一樣窮,主要搶棉花和糧食,但每村都有城牆圍護,小村一個城門,大村幾個城門,有一次這對兄弟去北塬上一個村裡搶了一戶人家的棉花三梱,兄弟倆得手就順著溝往回走,這倆兄弟從來都是並排走路誰也不敢走快一步,但這次哥哥肩上有兩梱棉花走的慢了幾步,就這一次弟弟就倒在哥哥的槍下了!被哥哥從身後開了一槍打死了,這老輩人傳下來故事。真人真事,那個村八十歲的人都知道這兄弟倆的故事,解放後哥哥被公開審判槍斃了!


雄貓18

提起刀客,可能不少人會認為這只是在影視劇中才會出現的虛擬人物,但歷史上在關中平原還真有過刀客的存在。


據說,刀客大都身懷絕技,勇猛威武,雄健有力。他們通常攜帶一種臨潼關山鎮製造的極為鋒利的“關山刀子”,舞起刀來,寒光逼人,只聞刀風,不見人影。所以群眾稱之為刀客。


根據我們瞭解到的情況,刀客群體從產生到興起,再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大概出現過三種類型,下面,有書君就仔細解說一下:


一、行俠仗義的民間組織。


最早的刀客,來源於商民中為求自保而形成的民間練武團體。


他們一般沒有什麼嚴密的組織,誰的威望高,武功好,誰便是大哥,帶頭保護大家的利益,應對各路社會糾紛。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兼具其他社會身份。比方說,一個鹽客,鏢客或者賭博客,也可能就是懷中藏刀的刀客。



他們沒有明確的宗旨和紀律,但他們有自己的處事規則,“好漢做事好漢當”,講義氣而且絕不殘害老百姓。即便是賭博,也很講信用,絕不會做那些流氓無賴的事。


民間傳說,曾經有刀客頭趙銀娃手下的刀客陽生做了壞事,趙就對他說:“你知道的,該怎麼辦!”隨即給小刀一把,令其自處,陽生坦然回答:“大哥你要活的,還是要死的?”說著,從自己腿上割下了兩片肉,撂到地上餵狗吃。


還有一個蒲城刀客叫“王改名”,為報殺父奪母之仇當了刀客。據說他“膽量過人,臂力出眾,武藝超群。飛簷走壁,如在平地”。


他領著一支人馬劫富濟貧,駐紮在滷泊灘南井家堡,築牆挖壕,還有武器彈藥裝備。當地百姓誰家有了糾紛,就去找他,他評斷公正,令人信服。時間久了,他所在的井家堡竟成了個民間法庭。


事分正反面,刀客們也不光有行俠仗義的好漢,壞人也是有的!



二、殺人擄掠的“刀匪”。


這一類刀客,有一部分是因為自己不守規矩沒被刀客組織吸納,只好落草成匪的。


還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的災民。那年月,老百姓生活困難,一遇災年,就會有大批青年失業,不得不做起土匪。


“刀匪”殺人擄掠,無惡不作,給“刀客”的形象抹黑不少。到了民國則是更加猖獗,轉變為軍閥集團,為禍一方。因此嚴格的說,他們不應該被稱為“刀客”,而是“刀匪”。


辛亥革命之後,大批的刀客從秘密的民間組織走向了歷史舞臺。真正體現刀客俠義精神的正是這個群體。


三、俠肝義膽的革命志士。


辛亥革命後參加革命的刀客都是俠肝義膽,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志士。


“革命刀客”的代表人物,要數李虎臣。李虎臣是有名的“二虎守長安”中的“二虎”之一,另外一虎則是在西安事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楊虎城將軍。


提起李虎臣,家鄉的群眾異口同聲地說,他可是一個真正的刀客。辛亥革命爆發後,李虎臣先是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軍”,但革命後軍隊內部的一些不良作風和革命後卻沒能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現狀令他十分不滿。


他於是回到家鄉閻良,交結綠林義士,組成了“渭北刀客”,獨樹旗幟,殺官兵替天行道,打財主殺富濟貧。


“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帶領下慢慢發展壯大,逐漸由一幫江湖義士變成了當時陝西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軍事力量。他本人也成為帶兵10萬的大將軍。


在革命刀客中,另一個代表人物是胡景翼。胡景翼並不是地道的刀客,他早年留學日本,是同盟會成員,清末陝西革命的關鍵人物之一,也是最先想到發展刀客成為革命力量的革命黨人。



胡景翼結交了當時許多有名的刀客,向他們宣傳同盟會的主張,講解革命的道理,把他們引上革命的道路。


這些人後來大都成為反清起義軍的骨幹力量。不少人成為革命軍的將領,也有不少人為革命壯烈犧牲。


如今的三秦大地,刀客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但是,正如歌裡所唱:“雖然你人不在江湖,江湖卻一直有你的傳說~”


在歷史的畫卷中,刀客們曾經塗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俠義精神,為人稱道;他們為老百姓做過的好事,關中的父老鄉親,不會忘記;他們為革命拋灑的熱血,則是中國革命史上永遠不會消失的印跡!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李虎臣,當地人也稱李虎,是現在的西安市閻良區關山鎮(當時歸臨潼縣)一帶人,民國時期跟隨刀客首領林鹿(音)娃,是團伙二當家。林鹿娃遇刺身亡(有人說內部權利爭奪),李虎成為團伙首腦,隊伍被國民黨收編,林鹿娃後被追認為國民黨陸軍少將。此外,臨潼地方有一個秦宋臣(音),比較有名。當時盤踞附近幾個鎮,發行自己的紙幣。他手下有一個神槍手,姓名不詳,平時拖著鞋走路,一旦把鞋穿好就是拿槍打人的節奏。傳說他曾經和時任臨潼縣長打趣,不但打下空中的飛鳥,而且可以決定打左翅膀還是右翅膀。秦宋臣解放後逃到四川,後被解放軍抓獲,押回臨潼槍決。臨潼縣往北,過了富平就是蒲城縣,當地有一個刀客,就是後來的楊虎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