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臨寫行草

如何臨寫行草

如何臨寫行草

現在學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如雨後春筍,這應該是中國書法發展之幸事!到底如何臨帖,是諸多書法追求者面臨的最現實也是最大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下面我就談談臨寫行草書的一些體會,與朋友們共勉。

選帖對於初學者很重要,如果有條件,可先在你目標書家墨跡中選一個字數較多的字帖。首先墨跡本一般來講字口清晰,筆畫之間以及字與字之間的映帶一目瞭然,在臨寫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注意那些映帶關係,結果就不會刻板。比如初學者喜歡王羲之,很多人義無反顧地首選《聖教序》,結果不僅很長時間臨不像,而且筆畫不入紙。假如先寫《蘭亭序》,其結果就會大不一樣。《蘭亭序》用筆十分精到,且筆畫之間的映帶又細緻入微,因為其中的小動作較豐富,所以這就迫使你在臨寫時不能太快,自然也就克服了因寫得快而造成的筆畫無力又不入紙的毛病。再說字數問題,臨帖的學習點是用筆、結字和章法,對於初學者來說,大多隻重視前兩點,上面講的墨跡本應該能解決用筆的問題。再打個比方,如果有兩本字帖,甲只有

20個字,乙有200個字,把甲寫得再熟也只記住了20個字,把乙寫熟就可以記200個字,最起碼也超過100個,孰優孰劣是很顯然的。

  字帖選好後,我認為還是先讀一讀,這個讀不是純粹讀它的內容,而是找一找其中的特點,諸如用筆方法、字形結構、章法等,我一般主張首先注意用筆和結字,最後再看章法。

先說用筆,用筆指用筆的方法,就是怎樣把筆畫寫像,這就需要細心觀察,套用孫過庭的話就是“察之者尚精”,如果你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也寫不出來。比如橫,在一個字帖中,橫的寫法不會一樣,那麼就要逐一分析,單獨練習。從起筆開始,看看毛筆的起筆方向、入紙後是頓筆還是順鋒而行,或者還是有其他動作,再看行筆過程中的曲直、粗細等的變化,收筆是回收還是頓收。把所有的橫熟練掌握之後,再寫一些字帖以外帶橫的字,這樣就得到了鞏固,也才算真正掌握了橫的寫法。對於其它每個筆畫都這樣去練習,沒有學不會的道理。當然,也可以在寫完整的字的時候去練基本筆畫,其實殊途同歸。

基本筆畫基本掌握以後,再用同樣的方法寫偏旁部首。偏旁部首的寫法也是不盡相同的,都要一一掌握,而後再找字帖以外帶這個偏旁部首的一些字反覆練習,這樣不僅僅是鞏固所學,更重要的是為過渡到創作打下基礎。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熟練掌握之後,對於每個字的臨寫應該容易多了。

簡單談談結構上應該注意的問題。漢字的結構種類較多,我主要說說左右結構的字,其他結構可以觸類旁通的。書法上和小學課本里講的結構特點不盡相同,如課本上講左窄右寬,書法上也可能是左寬右窄,這就需要我們在臨帖時丟掉原來的觀念,嚴格地跟著字帖走,還有的朋友看字帖上的字不好看,臨寫時就改成自己的寫法,這是萬萬要不得的!另外,左右高低,上開下合,上合下開,左右間距,字間疏密,左收右放,左放右收等等,均須詳察。至此,用筆、結字已基本掌握,為檢驗掌握程度,可以進行背臨,背臨不是一邊背一邊臨,而是不看字帖去寫,也可以念一句寫一句。當然,能真正背寫出來更好!

  很多古代法帖的章法都是很有特點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所以,我們絕不能忽視對章法的臨習。很多初學者對章法的臨習感到很茫然,章法(其實章法有大小之分,小章法如一個字,一組字,一行字,幾行字。大章法指全篇各元素的組合,這裡指大章法。)一般包括以下一些內容:結字的收放,墨色的濃淡枯溼,線條的粗細變化,疏密對比,行距曲直的變化,字距行距的大小,落款、鈐印等。在臨習章法時,行數、每行的字數要和原帖一樣,找準原帖的節奏,如蘸墨節奏、大小節奏等,對於其它方面在這裡不一一細述。

  聆聽了許多老師的高論,在臨帖上我特別欣賞“寫生”說,就是每一遍臨帖都看作是第一次臨,杜絕成見,這樣你才能不斷髮現新的東西,試想,如果原來臨過的字已固定在腦子裡,當你再臨它時,很可能還按原來的樣子寫,就不會再進一步去發現未知,這確實是我們要十分注意的!

如何臨寫行草

如何臨寫行草

很多朋友給我說開始臨帖總是不像,問我這是什麼原因,其實這很正常,再大的名家也是如此!臨帖是由不像到像(應該是基本像)再到不像的過程,第一個不像是生,特別是初學者,要想臨像第一個字帖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但臨第二個字帖時,肯定比第一個用時要短得多,這是因為開始時缺乏臨帖經驗,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用時會越來越少。第二個不像是熟以後的變化,就是改變字帖上的字形結構,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關鍵。

  個人之見,不足為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