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近代欧陆霸权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岁月

导言:“我的第一目标是使国王强大,我的第二目标是使王国荣耀。”——这句话我们可以看作是黎塞留的政治目标与人生格言,听上去使君主强大,国家荣耀是作为一国宰相的份内之事,但是纵观中外历史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呢》

在黎塞留爬上相位的1624年,法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国内朝廷里“王党”与“后党”争权夺利,党争不断。地方上胡格诺教徒仍然是不受中央统治的割据势力,由于中央政府的相对疲软,地方贵族更是蠢蠢欲动。国外法国仍然处在西班牙的军事包围之中,1624年法国中央政府军仅仅才1.2万而西班牙国王却拥有超过10万大军,法国海军只有中小型战船20余艘,西班牙却拥有超过60艘大型战舰与近百艘中小战船的庞大舰队,两国军力对比之悬殊可见一斑。此外由于之前玛丽·德·美第奇王后的外交转变与路易十三镇压胡格诺教徒的举动,法国疏远了亨利四世时代关系良好的英格兰与荷兰,现在的法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可以说是空前孤立。显然黎塞留要做的事很多,而这一忙则要到死为止......

第一目标:使国王强大

为到达第一目标,黎塞留不得不与那些骄横跋扈、肆意叛乱的王公显贵们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不肯臣服王权的既有胡格诺派族,又有群集在王后周围的天主教贵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黎塞留执政期间几乎一直处在封建贵族的阴谋和叛乱之中。1626年,朝中众多显贵为架空路易十三,密谋给这些图谋不轨的王公显贵一点厉害瞧瞧,黎塞留毅然把多名公爵打入牢狱,并把作为替罪羊的夏莱公爵处死。

1630年,黎塞留的对手们又策划了一起针对黎塞留的阴谋。参与其事的有玛丽王后和国王的亲弟弟加斯东、掌玺大臣马丽亚克。这些人误以为黎塞留已在路易十三面前失宠,故在11月11日由王后出面,在美第奇宫对路易十三哭诉黎塞留是个无情无义的背叛小人,要国王将其革职。碍于母亲的面子,路易十三只能洗耳恭听。由于门没上锁,黎塞留悄悄地走了进来,躬下身拜到:“王后好想在指责我?”说完泪流满面。当路易十三正想宽慰黎塞留几句时,只听得王后对国王吼道:“难道你为了偏袒下人而不顾自己的母亲吗?”说完即嚎啕大哭。左右为难的路易十三遂借故溜走。但他很快就召见黎塞留说:“朕需对我的国家负责,而不是对我的母亲负责。”自以为此回就要完蛋的黎塞留闻之大喜,并很快对反对派采取了行动。结果,王后被流放于贡比涅,马丽亚克被下入狱,对王弟加斯东则除以大不敬的罪名,责令他言行小心。此事在法国史上被称为“愚人日事件”。此处的“愚人”指的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的王后等人。

法国近代欧陆霸权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岁月

玛丽·德·美第奇

两年后,王弟加斯东策动朗格多克省长蒙莫朗西公爵叛乱。黎塞留闻讯后立即遣兵征讨,在卡斯提瑙达里大败叛军并生擒蒙莫朗西。事后,黎塞留不顾王公显贵多方求情,在图卢兹将这位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前元帅处死,其世袭的公爵爵位亦被夺去。黎塞留时代最后一次贵族叛乱发生在1642年。这次叛乱的主谋是森-马尔斯伯爵。此人原是黎塞留的亲信,后在黎塞留的引荐下成为路易十三的宠臣。但他在1642年不但不思报恩,反而与王弟加斯东等人合谋推翻黎塞留。为此,他们还暗中与西班牙勾结。黎塞留此时已不久于人世,但仍成功地粉碎了这次阴谋,处死了森-马尔斯伯爵,并把国王的弟弟削职为民。

黎塞留在打击图谋不轨的王公显贵的同时,还不得不和日益蔓延的新教徒叛乱作斗争。当时,胡格诺派显贵利用“南特敕令”实行封建割据,并在王室未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时频频发动武装叛乱。为此,他在1627年率军亲征。1628年,黎塞留率领的军队经过长时间的包围,最终占领了在英国人支持下进行叛乱的胡格诺派的军事据点拉罗舍尔。当朗格多克省的胡格诺派在罗昂公爵的率领下发动叛乱时,黎塞留又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恢复了该地区的秩序。在取得对胡格诺派战争的胜利的基础上,路易十三根据黎塞留的建议,不再以平等身份和胡格诺派的首领谈判,而是钦赐了“阿莱斯恩典敕令”。该敕令虽在名义上承认南特敕令,但规定拆除胡格诺教徒的一切要塞,解散其军队和组织。从此,胡格诺派在法国建立的“国中之国”被根除,法国国王的权威受到了充分尊重,法国的统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法国近代欧陆霸权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岁月

1627年拉罗谢尔之围中的黎塞留

黎塞留执掌相印后,还积极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强化中央集权。为此,他在中央设立各部大臣,后者在首相直接领导下掌握实权,决断日常行政大事。此举使得贵族权力机构“国务会议”形同虚设。黎塞留虽没有废除经常为地方显贵所把持的省长,但他把自16世纪以来向地方临时性派遣的钦差大臣变为定制,称为总督。总督由国王任免,其官职不得买卖、转让或世袭。各省的司法、行政、财政大权均在总督的监督之下,而他们又完全听命于中央。通过这种体制,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大大强化。为了便于对地方的控制,黎塞留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在思想文化方面,他首开了建立出版检查制度之先河,并在1630年创办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报刊《法兰西报》,用它作为集权政治的舆论工具。黎塞留控制思想文化的另一重要行动是建立法兰西研究院。该研究院可以说是法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试图对文化领域的活动进行规范的官方文化机构。

为了增加国库资金,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黎塞留大力推行扶植工商业、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的政策。如他以发放补助金、授予特权、减免租税等手段鼓励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支持海外贸易公司,扩大加拿大殖民地,并通过外交途径扩大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的市场。在黎塞留执政期间,法国的国库明显地充实了起来。不过,这一现象虽与黎塞留采取的上述措施有一定的联系,但还得归因于当局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压迫与剥削。黎塞留对城乡人民的压榨,可谓是漫无止境。在他去世时,国税竟已预征3年。对此,黎塞留振振有辞地说:“如果人民太舒适了,就不可能安守本分……应当把他们当作骡子,加以重负,安逸会把他们宠坏。”正因为如此,在黎塞留统治期间,广大农民和城市民众由于不堪政府的横征暴敛,一次又一次揭竿而起。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639年在诺曼底爆发的“赤脚汉”起义。

第二个目标:使王国荣耀

为提高法国在欧洲各国中的地位,在当时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突破哈布斯堡家族通过“婚姻外交”对法国形成的包围圈,向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霸权挑战。黎塞留上台前,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已在1618年爆发。黎塞留上台之初,因忙于平叛内乱,无力派兵直接参战。于是,他就在外交上积极努力,力促丹麦、荷兰和英国结成反哈布斯堡同盟。1625年,在黎塞留政府的努力下,丹麦、荷兰和英国结成三国同盟。同年,在法国、荷兰等国家的资助下,丹麦派兵援助德意志新教诸侯。由此,三十年战争开始由德国内战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1629年丹麦战败并退出战争后,黎塞留又竭力劝说并资助瑞典赴德作战。为了使德国保持分裂割据状态,黎塞留还劝诱德国的天主教徒,特别是巴伐利亚选侯脱离德皇,保持中立。1635年,随着国内胡格诺的“国中之国”被摧毁和王公显贵的叛乱被平息,黎塞留由在幕后策划鼓动转向公开地走向三十年战争的战场。法国的直接参战,使战场上的形势迅速改观。在意大利战场,法军在南部通过与萨伏依等小国的合作重创西班牙军队,同时在北部切断了西班牙从米兰、热那亚到尼德兰的重要通道;在尼德兰南部战场上,法军与荷兰协同作战,并于1640年占领了阿图瓦等重要城市和地区。在德意志战场上,法国、瑞典联军势如破竹般地相继攻占了阿尔萨斯等一系列要塞城市。

法国近代欧陆霸权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岁月

1638年戈特利亚海战

枭雄逝世

三十年战争虽然要到1648年才结束,但实际上在1642年黎塞留去世时,法国一方的胜利已成定局。1648年10月24日,三十年战争的参战各方正式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和约内容看,法国显然是三十年战争的最大的赢家。法国利用这场战争,终于完成了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霸权,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黎塞留功不可没。黎塞留死于1642年,享年57岁。在其弥留之际,神父问他,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这位因秉政执法铁面威严、毫不留情而树敌甚多的政治家坦然答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他还在遗嘱中对路易十三说:“严惩那些以藐视国家法令为荣的个人,就是对公众做好事。”黎塞留逝世后,其权力由他的忠实接班人,同样身为红衣主教的意大利人马扎然继任,其未竟的事业亦由后者较为圆满地完成。

评价

对于他的评价路易十三曾说,红衣主教一天做的事比其他人一周都要多。在《三剑客》中国王是这样形容红衣主教的,我睡觉、他守夜,我娱乐、他工作,在法兰西与欧洲指挥一切的那个人。(这句话与火枪队队长的回答,您指的一定是上帝了,堪称经典。)

西班牙首相奥利瓦雷斯曾评价,法国的首相堪称基督降世以来最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最令人恐惧的对手。

当时的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与黎塞留不和,因为红衣主教作为教会中人却极力主张王权高于神权。当听闻黎塞留的死讯后这位教皇说了一段颇为有趣的话,这个世上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那他可有的要交代了,如果没有的话,那他这一辈子可是够风光了。

法国的思想巨人伏尔泰的态度则不同,他评价黎塞留是最不能忍受的独裁者,在伏尔泰的作品中红衣主教往往被描写成奸诈、残忍的政治投机者。

思想激进的卢梭则直截了当地说,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双手沾满了欧洲人的鲜血!

大仲马在小说中借用人物阿多斯之口评价黎塞留,他把国王变小了,却把王权变大了。

现代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则评价黎塞留是西方现代外交学之父,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外交家。

法国近代欧陆霸权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岁月

黎塞留半身像

红衣主教黎塞留就是这样一位复杂的伟大人物,但是数百年来这位伟人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判。路易十四亲政后法国进入了国王专政时期,之后的历代国王都甚少谈及黎塞留,因为他们不能肯定他,这样的权臣不符合君主专制的礼法,他们也不能否定他,因为他们沿用的制度都是黎塞留所创。启蒙运动发展后民间更是对这位宰相口诛笔伐,人们把社会的不公、国家的腐败、法治的残酷全都归罪于黎塞留,伏尔泰、卢梭都对他齐之以鼻。大革命之后的数十年法国人一直对黎塞留持否定态度,人们把他看作是国家黑暗、封建、压迫的代表,是法兰西的千秋罪人。这种情况到了1871年发生了变化,熟悉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彻底击垮了法兰西,解体了200多年的德意志帝国瞬间复生,这个国家压倒了法兰西成为了欧陆的新霸主。法国人这才发现,正是黎塞留时期的外交政策使得德意志四分五裂,法兰西才能维持两百余年的相对优势,那个领导德国的俾斯麦与黎塞留是如此相似,一样狡诈,一样残暴,一样雄才伟略。法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黎塞留统治法国的时期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人民水深火热,但却是国家最为荣耀的时期,法国将德意志撕碎,将西班牙打垮,路易十四时代的光荣正是在此时起步,而这一切都是在黎塞留的努力下完成的。


波旁王朝的故事:超级兔子(笔名)著

大国通史—法国通史:吕一民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