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近代歐陸霸權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歲月

導言:“我的第一目標是使國王強大,我的第二目標是使王國榮耀。”——這句話我們可以看作是黎塞留的政治目標與人生格言,聽上去使君主強大,國家榮耀是作為一國宰相的份內之事,但是縱觀中外歷史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呢》

在黎塞留爬上相位的1624年,法國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國內朝廷裡“王黨”與“後黨”爭權奪利,黨爭不斷。地方上胡格諾教徒仍然是不受中央統治的割據勢力,由於中央政府的相對疲軟,地方貴族更是蠢蠢欲動。國外法國仍然處在西班牙的軍事包圍之中,1624年法國中央政府軍僅僅才1.2萬而西班牙國王卻擁有超過10萬大軍,法國海軍只有中小型戰船20餘艘,西班牙卻擁有超過60艘大型戰艦與近百艘中小戰船的龐大艦隊,兩國軍力對比之懸殊可見一斑。此外由於之前瑪麗·德·美第奇王后的外交轉變與路易十三鎮壓胡格諾教徒的舉動,法國疏遠了亨利四世時代關係良好的英格蘭與荷蘭,現在的法國在歐洲政治舞臺上可以說是空前孤立。顯然黎塞留要做的事很多,而這一忙則要到死為止......

第一目標:使國王強大

為到達第一目標,黎塞留不得不與那些驕橫跋扈、肆意叛亂的王公顯貴們進行長期不懈的鬥爭。不肯臣服王權的既有胡格諾派族,又有群集在王后周圍的天主教貴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黎塞留執政期間幾乎一直處在封建貴族的陰謀和叛亂之中。1626年,朝中眾多顯貴為架空路易十三,密謀給這些圖謀不軌的王公顯貴一點厲害瞧瞧,黎塞留毅然把多名公爵打入牢獄,並把作為替罪羊的夏萊公爵處死。

1630年,黎塞留的對手們又策劃了一起針對黎塞留的陰謀。參與其事的有瑪麗王后和國王的親弟弟加斯東、掌璽大臣馬麗亞克。這些人誤以為黎塞留已在路易十三面前失寵,故在11月11日由王后出面,在美第奇宮對路易十三哭訴黎塞留是個無情無義的背叛小人,要國王將其革職。礙於母親的面子,路易十三隻能洗耳恭聽。由於門沒上鎖,黎塞留悄悄地走了進來,躬下身拜到:“王后好想在指責我?”說完淚流滿面。當路易十三正想寬慰黎塞留幾句時,只聽得王后對國王吼道:“難道你為了偏袒下人而不顧自己的母親嗎?”說完即嚎啕大哭。左右為難的路易十三遂藉故溜走。但他很快就召見黎塞留說:“朕需對我的國家負責,而不是對我的母親負責。”自以為此回就要完蛋的黎塞留聞之大喜,並很快對反對派採取了行動。結果,王后被流放於貢比涅,馬麗亞克被下入獄,對王弟加斯東則除以大不敬的罪名,責令他言行小心。此事在法國史上被稱為“愚人日事件”。此處的“愚人”指的是錯誤地估計了形勢的王后等人。

法國近代歐陸霸權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歲月

瑪麗·德·美第奇

兩年後,王弟加斯東策動朗格多克省長蒙莫朗西公爵叛亂。黎塞留聞訊後立即遣兵征討,在卡斯提瑙達裡大敗叛軍並生擒蒙莫朗西。事後,黎塞留不顧王公顯貴多方求情,在圖盧茲將這位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前元帥處死,其世襲的公爵爵位亦被奪去。黎塞留時代最後一次貴族叛亂髮生在1642年。這次叛亂的主謀是森-馬爾斯伯爵。此人原是黎塞留的親信,後在黎塞留的引薦下成為路易十三的寵臣。但他在1642年不但不思報恩,反而與王弟加斯東等人合謀推翻黎塞留。為此,他們還暗中與西班牙勾結。黎塞留此時已不久於人世,但仍成功地粉碎了這次陰謀,處死了森-馬爾斯伯爵,並把國王的弟弟削職為民。

黎塞留在打擊圖謀不軌的王公顯貴的同時,還不得不和日益蔓延的新教徒叛亂作鬥爭。當時,胡格諾派顯貴利用“南特敕令”實行封建割據,並在王室未及時滿足自己的要求時頻頻發動武裝叛亂。為此,他在1627年率軍親征。1628年,黎塞留率領的軍隊經過長時間的包圍,最終佔領了在英國人支持下進行叛亂的胡格諾派的軍事據點拉羅舍爾。當朗格多克省的胡格諾派在羅昂公爵的率領下發動叛亂時,黎塞留又毫不留情地予以鎮壓,恢復了該地區的秩序。在取得對胡格諾派戰爭的勝利的基礎上,路易十三根據黎塞留的建議,不再以平等身份和胡格諾派的首領談判,而是欽賜了“阿萊斯恩典敕令”。該敕令雖在名義上承認南特敕令,但規定拆除胡格諾教徒的一切要塞,解散其軍隊和組織。從此,胡格諾派在法國建立的“國中之國”被根除,法國國王的權威受到了充分尊重,法國的統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法國近代歐陸霸權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歲月

1627年拉羅謝爾之圍中的黎塞留

黎塞留執掌相印後,還積極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強化中央集權。為此,他在中央設立各部大臣,後者在首相直接領導下掌握實權,決斷日常行政大事。此舉使得貴族權力機構“國務會議”形同虛設。黎塞留雖沒有廢除經常為地方顯貴所把持的省長,但他把自16世紀以來向地方臨時性派遣的欽差大臣變為定製,稱為總督。總督由國王任免,其官職不得買賣、轉讓或世襲。各省的司法、行政、財政大權均在總督的監督之下,而他們又完全聽命於中央。通過這種體制,中央對地方的約束力大大強化。為了便於對地方的控制,黎塞留還在全國各地設立驛站。在思想文化方面,他首開了建立出版檢查制度之先河,並在1630年創辦了法國曆史上最早的報刊《法蘭西報》,用它作為集權政治的輿論工具。黎塞留控制思想文化的另一重要行動是建立法蘭西研究院。該研究院可以說是法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試圖對文化領域的活動進行規範的官方文化機構。

為了增加國庫資金,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黎塞留大力推行扶植工商業、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的政策。如他以發放補助金、授予特權、減免租稅等手段鼓勵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支持海外貿易公司,擴大加拿大殖民地,並通過外交途徑擴大法國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國的市場。在黎塞留執政期間,法國的國庫明顯地充實了起來。不過,這一現象雖與黎塞留採取的上述措施有一定的聯繫,但還得歸因於當局對人民群眾的殘酷壓迫與剝削。黎塞留對城鄉人民的壓榨,可謂是漫無止境。在他去世時,國稅竟已預徵3年。對此,黎塞留振振有辭地說:“如果人民太舒適了,就不可能安守本分……應當把他們當作騾子,加以重負,安逸會把他們寵壞。”正因為如此,在黎塞留統治期間,廣大農民和城市民眾由於不堪政府的橫徵暴斂,一次又一次揭竿而起。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639年在諾曼底爆發的“赤腳漢”起義。

第二個目標:使王國榮耀

為提高法國在歐洲各國中的地位,在當時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要突破哈布斯堡家族通過“婚姻外交”對法國形成的包圍圈,向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霸權挑戰。黎塞留上臺前,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已在1618年爆發。黎塞留上臺之初,因忙於平叛內亂,無力派兵直接參戰。於是,他就在外交上積極努力,力促丹麥、荷蘭和英國結成反哈布斯堡同盟。1625年,在黎塞留政府的努力下,丹麥、荷蘭和英國結成三國同盟。同年,在法國、荷蘭等國家的資助下,丹麥派兵援助德意志新教諸侯。由此,三十年戰爭開始由德國內戰變成了一場國際戰爭。1629年丹麥戰敗並退出戰爭後,黎塞留又竭力勸說並資助瑞典赴德作戰。為了使德國保持分裂割據狀態,黎塞留還勸誘德國的天主教徒,特別是巴伐利亞選侯脫離德皇,保持中立。1635年,隨著國內胡格諾的“國中之國”被摧毀和王公顯貴的叛亂被平息,黎塞留由在幕後策劃鼓動轉向公開地走向三十年戰爭的戰場。法國的直接參戰,使戰場上的形勢迅速改觀。在意大利戰場,法軍在南部通過與薩伏依等小國的合作重創西班牙軍隊,同時在北部切斷了西班牙從米蘭、熱那亞到尼德蘭的重要通道;在尼德蘭南部戰場上,法軍與荷蘭協同作戰,並於1640年佔領了阿圖瓦等重要城市和地區。在德意志戰場上,法國、瑞典聯軍勢如破竹般地相繼攻佔了阿爾薩斯等一系列要塞城市。

法國近代歐陸霸權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歲月

1638年戈特利亞海戰

梟雄逝世

三十年戰爭雖然要到1648年才結束,但實際上在1642年黎塞留去世時,法國一方的勝利已成定局。1648年10月24日,三十年戰爭的參戰各方正式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從和約內容看,法國顯然是三十年戰爭的最大的贏家。法國利用這場戰爭,終於完成了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霸權,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的歷史任務。在這一過程中,黎塞留功不可沒。黎塞留死於1642年,享年57歲。在其彌留之際,神父問他,要不要寬恕你的敵人?這位因秉政執法鐵面威嚴、毫不留情而樹敵甚多的政治家坦然答道:“除了公敵之外,我沒有敵人。”他還在遺囑中對路易十三說:“嚴懲那些以藐視國家法令為榮的個人,就是對公眾做好事。”黎塞留逝世後,其權力由他的忠實接班人,同樣身為紅衣主教的意大利人馬紮然繼任,其未竟的事業亦由後者較為圓滿地完成。

評價

對於他的評價路易十三曾說,紅衣主教一天做的事比其他人一週都要多。在《三劍客》中國王是這樣形容紅衣主教的,我睡覺、他守夜,我娛樂、他工作,在法蘭西與歐洲指揮一切的那個人。(這句話與火槍隊隊長的回答,您指的一定是上帝了,堪稱經典。)

西班牙首相奧利瓦雷斯曾評價,法國的首相堪稱基督降世以來最傑出的政治家,也是最令人恐懼的對手。

當時的羅馬教皇烏爾班八世與黎塞留不和,因為紅衣主教作為教會中人卻極力主張王權高於神權。當聽聞黎塞留的死訊後這位教皇說了一段頗為有趣的話,這個世上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話,那他可有的要交代了,如果沒有的話,那他這一輩子可是夠風光了。

法國的思想巨人伏爾泰的態度則不同,他評價黎塞留是最不能忍受的獨裁者,在伏爾泰的作品中紅衣主教往往被描寫成奸詐、殘忍的政治投機者。

思想激進的盧梭則直截了當地說,紅衣主教黎塞留的雙手沾滿了歐洲人的鮮血!

大仲馬在小說中借用人物阿多斯之口評價黎塞留,他把國王變小了,卻把王權變大了。

現代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則評價黎塞留是西方現代外交學之父,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外交家。

法國近代歐陸霸權的奠基者:黎塞留的首相歲月

黎塞留半身像

紅衣主教黎塞留就是這樣一位複雜的偉大人物,但是數百年來這位偉人卻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判。路易十四親政後法國進入了國王專政時期,之後的歷代國王都甚少談及黎塞留,因為他們不能肯定他,這樣的權臣不符合君主專制的禮法,他們也不能否定他,因為他們沿用的制度都是黎塞留所創。啟蒙運動發展後民間更是對這位宰相口誅筆伐,人們把社會的不公、國家的腐敗、法治的殘酷全都歸罪於黎塞留,伏爾泰、盧梭都對他齊之以鼻。大革命之後的數十年法國人一直對黎塞留持否定態度,人們把他看作是國家黑暗、封建、壓迫的代表,是法蘭西的千秋罪人。這種情況到了1871年發生了變化,熟悉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一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徹底擊垮了法蘭西,解體了200多年的德意志帝國瞬間復生,這個國家壓倒了法蘭西成為了歐陸的新霸主。法國人這才發現,正是黎塞留時期的外交政策使得德意志四分五裂,法蘭西才能維持兩百餘年的相對優勢,那個領導德國的俾斯麥與黎塞留是如此相似,一樣狡詐,一樣殘暴,一樣雄才偉略。法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歷史,黎塞留統治法國的時期雖然內憂外患不斷,人民水深火熱,但卻是國家最為榮耀的時期,法國將德意志撕碎,將西班牙打垮,路易十四時代的光榮正是在此時起步,而這一切都是在黎塞留的努力下完成的。


波旁王朝的故事:超級兔子(筆名)著

大國通史—法國通史:呂一民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