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春去夏来,季节交替,天气反复无常,对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的人来说,稍不注意很容易患上疾病。俗话说:“百草出芽,百病发作。”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时期的常见病及其预防方法。

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感 冒

风热感冒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容易发生,中医认为此病主要是身体受到了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的原因导致的。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等,如果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差,就容易导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

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风热感冒用药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在发病之后首先就应该多休息,并且还应该多喝水,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排除体内的毒素,因为患者的身体内有淤积的热气,因此应该多喝点凉茶。如果病情严重,就可以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如何预防:

1、通:早晨起床后,及时打开窗户,呼吸室外新鲜空气,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洗:早上冷水洗脸,晚上热水泡脚,长期坚持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抵抗力。

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3、动:每天晨起后,适当慢跑一刻钟,做早操,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免疫力。

4、漱:每天坚持早晚用淡盐水和茶水漱口,可杀灭口腔中感冒病毒,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5、穿:根据时令气候和天气预报及时添加衣服,不可硬撑。

6、闻:夏季准备一瓶陈醋或白酒,经常打开盖子闻闻,可提神醒脑,有效地预防感冒。

7、熏:把陈醋加热,关上门窗,每隔两周熏一次,可有效杀灭感冒病毒和微生物。

肠胃疾病

中医认为,脾属土,喜燥恶湿。春夏之交多雨而潮湿,湿浊寒凉之气容易侵袭机体,易损伤脾之阳气,寒湿困脾,容易产生脘腹胀痛,食少倦怠,肢倦发力,泄泻,水肿,痰饮等症状。

加上饮食寒凉无度,缺乏必要的胃肠疾病养生知识,从而导致胃肠疾病高发。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的腹泻可以引起身体重度脱水,伴有发高烧、全身酸痛、昏迷和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

如何预防:

1.注意手部卫生,不仅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也要洗手,擦手用的毛巾必须干净,尽量用肥皂或洗手液以及流动水洗手。

2.调节饮食结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不暴饮暴食,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

3.注意饮食饮水安全,生熟分开,食用肉类及海产品时要煮熟蒸透,避免生吃;

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4.天气炎热,出入空调房时应及时增减衣物,晚上睡觉时尤其注意避免过于贪凉整夜吹空调造成肚子着凉;

5.少熬夜,多运动。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能降低肠胃道的发病率。同时,可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6.如果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病症时,建议尽早到肠道门诊就医,不要自行用抗生素及止泻药等药物擅自处理。

眼 病

春夏换季最常见的眼部问题就是红眼病了。红眼病常出没于高温高湿季节,而春夏之交,雨水泛滥使得空气湿度大,给了它可乘之机。

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红眼病具有传染性,感染后发病快。一般情况下,患者会感觉双眼剧烈疼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有水样分泌物,甚至会出现球结膜点状、片状出血的症状。

红眼病患者眼部不要包扎,也不要戴眼罩,开放眼部才能使分泌物畅通地排出,以降低局部温度、防止病菌繁殖生长。患者除了要及时治疗,还要防止传染他人,洗漱用品如毛巾、脸盆等和擦拭物品不能和其他人共用。

如何预防:

1.在日常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回到家中一定要洗手,任何时候都不要用手搓揉眼睛,如果家中有“红眼病”人,还需要配备一些医用酒精消毒双手。

2.要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自身的体质,一旦发现有了“红眼病”的前期症状即刻到医院进行治疗。

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3.要避免触碰已经得了“红眼病”的患者使用过的物品。

4.在公共场合进行活动时,特别要注意保护自己,注意不要触碰不干净的物品。

5.室内保持清洁通风,光线宜暗,外出戴有色眼镜,以免强光与烟灰刺激,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眼眵多时,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拭之,不要擦伤角膜,不可用手揉眼。

皮肤病

春夏温度适宜,加上湿气未完全散去,给细菌的增值提供了大好机会。而这个时候人体新陈代谢能力逐渐提高,皮脂腺分泌日益增多,皮肤处在非常敏感的时期,很容易患上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

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如何预防:

1.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吃肥甘味厚辛辣的食物,也尽量避免摄入光感性蔬菜和相关药物。

2.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爽,增强体质,保证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3.外出时,做好紫外线防护措施,并减少暴晒时间,特殊作业的人应做好相关防暑措施。

4.皮肤病患一旦发病,尽量避免洗烫、搔抓等外界不良刺激,应立即入院接受专业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