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消滅癌症的竟會是病毒?強生公司十億美元投資以毒抗癌新療法

最終消滅癌症的竟會是病毒?強生公司十億美元投資以毒抗癌新療法

導語: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當某些癌症患者在感染病毒之後,病情竟會有所好轉,這一發現激起了研究人員對病毒抗癌的極大興趣。目前,這種療法正在獲得資本和研究者的青睞,反癌病毒療法的春天似乎正在到來。

最終消滅癌症的竟會是病毒?強生公司十億美元投資以毒抗癌新療法

圖|科學家正竭盡所能開發出有效的反腦瘤(紅色部分)病毒。

來源:Sherbrooke Connectivity Imaging Lab/SPL

製藥巨頭強生公司5月2日宣佈,將斥資10億美元收購一家制造“反癌細胞病毒”(cancer-killing viruses)的公司。鑑於反癌症病毒的療效尚未得到充分證實,這筆投資可謂是出人意料。但這一收購的背後,是製藥界和學術界已經對這種療法燃起極大興趣的事實。

反癌症病毒研究,攻克癌症的新希望

今年2月,總部位於新澤西州凱尼爾沃思的默克公司(Merck)同意注資3.94億美元,以取得一家致力於所謂反癌症病毒,或者說“溶瘤”病毒的澳大利亞公司的股份。4月,約有300人參加了在英國牛津舉行的國際溶瘤病毒會議(International Oncolytic Virus Conference)。要知道,當會議在21世紀初首次舉辦時,與會人數只有約60人。渥太華醫院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讓—西蒙迪亞洛(Jean-Simon Diallo)說:“對於那些瘋狂的病毒工作者來說,這已經不算什麼大場面了。轉變就發生在我們眼前。”

西蒙迪亞洛認為,如今溶瘤病毒研發的大好局面應該歸功於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與技術發展。比如在2015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使用被稱為talimogene laherparepvec(Imlygic)的改良皰疹病毒以治療某些類型的黑色素瘤。這是第一個在利潤豐厚的美國市場贏得監管支持的抗癌病毒。技術方面的喜訊則主要來自動物實驗:

當溶瘤病毒與一種被稱為“檢查點抑制劑”的療法聯合使用時,病毒就可發揮更大作用,增強動物體針對腫瘤的免疫應答。

最終消滅癌症的竟會是病毒?強生公司十億美元投資以毒抗癌新療法

圖| 在基於病毒的抗癌療法T-VEC中,殺手T細胞(橙色)正在攻擊惡性癌細胞(紫色)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研究人員就開始利用數百年來對癌症病人的臨床觀測結果研發抗癌病毒。一些數據顯示,癌症患者的病情會在感染某些病毒後有所好轉,這一事實激勵這些研究人員研製出了一整套的病毒,其中一些甚至已經通過了臨床檢測。

但是,這些研究中的大部分還是以徒勞無獲而告終。甚至上文提到的改良皰疹病毒Imlygic也沒能在實驗初期就在統計學層面上顯著提升病人存活率。儘管如此,現有成果也足以說服FDA批准使用病毒療法向黑色素瘤這種頑疾發起進攻。此外,該研究還表明,直接注射到一個腫瘤細胞中的病毒也可以抑制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這也給予了研究人員一些希望。

這種抑制是通過免疫反應來實現的。溶瘤病毒感染並殺死癌細胞後,患者的免疫系統會開始消滅病毒,同時也會攻擊那些已經死亡的癌細胞。東京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Tomoki Todo說道:“消滅病毒的同時,免疫系統獲得了識別癌細胞的能力。之後,免疫系統就能對那些並沒有感染病毒的癌細胞發動進攻了。”

前景樂觀,但需謹慎看待

最終消滅癌症的竟會是病毒?強生公司十億美元投資以毒抗癌新療法

科學家認為通過使用“檢查點抑制劑”等輔助療法,這種免疫反應可以得到進一步強化。在改良皰疹病毒Imlygic獲批的同時,檢查點抑制劑療法顯現出了對抗多種癌症的能力,其中就包括肺癌與黑色素瘤。對於一小部分人來說,這種療法可以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抑制癌症。

在小鼠實驗中,將檢查點抑制劑與溶瘤病毒結合使用可以顯著提高對腫瘤的療效。在一項有21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參與的臨床實驗中,研究者將Imlygic病毒與名為“pembrolizumab”的檢查點抑制劑一起使用,結果有62%的患者腫瘤顯著縮小,33%的患者完全擺脫了腫瘤。

最終消滅癌症的竟會是病毒?強生公司十億美元投資以毒抗癌新療法

圖| 一些療法正在表現出T細胞攻擊癌細胞的前景

但是,當檢查點抑制劑療法與其他治療手段相結合時,結果變得喜憂參半:並非所有組合都能通過臨床試驗。紐約的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腫瘤學家德米特里·扎馬林(Dmitriy Zamarin)說道:溶瘤病毒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

但扎馬林和其他人一樣保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他指出,“檢查點抑制劑通常只會“定點打擊”一種特殊蛋白質,溶瘤病毒卻能刺激免疫系統發動廣泛的打擊。這著實給了我們一些安慰。“


審校 | Soybean

致敬科技未來 | 分享才是熱愛

TechPower科技力

熱愛因科技而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