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怎們聘用這些人當教授?

1917年1月4日,新校長蔡元培邁進國立北京大學校門那一刻,就震驚全校。與以往不可一世的校長不同,蔡元培脫下禮帽,謙遜地向迎接他的校役們鞠躬。蔡元培的低調深得人心。

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怎們聘用這些人當教授?

於是北大有了中國大學史上最輝煌的名師陣容。既有主張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胡適、陳獨秀、魯迅,也有主張恢復帝制的辜鴻銘、劉師培;而提倡“情人制”、“外婚制”的“性博士”張競生,也沒被封建衛道士的唾沫淹死。

1917年的北大,有這樣一群教授,梁漱溟24歲,胡適26歲,劉半農26歲,周作人32歲,陳獨秀38歲。蔡元培聘請全國一流的專家、學者任教授與講師;教授年輕化,絕大多數都在30歲左右,最年輕的僅24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聘請教員只問學問、能力,不問思想、派別。

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怎們聘用這些人當教授?

1917年夏天,一份由北大校長蔡元培簽署,文科學長陳獨秀書寫的聘書,從北京大學寄到了上海明厚裡,一間不起眼的小屋裡,租住在這裡的就是劉半農,而這個只有初中文憑,二十六歲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被鼎鼎大名的北京大學賞識而且聘任?

那個時候的教授,大學校長治校,蔡元培要想聘誰,包括一個文學院的院長,陳獨秀他要想聘誰,他都是有權力的。和現在是不一樣的,他沒有一些條條框框。

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怎們聘用這些人當教授?

那麼劉半農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能夠入得了蔡元培的慧眼呢?五年前的初春,劉半農帶著二弟天華來到上海闖蕩生活,開始了所謂的賣文為活的日子。當時上海的報紙雜誌流行於社會的有三十多種,劉半農在其中發表作品,多以翻譯外國名著為主。1915年9月,一部新創刊的雜誌在上海吸引了劉半農的視線,這就是《新青年》。

他是《新青年》最早的一批作者,繼1917年1月胡適提出文學改良八點主張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在《新青年》上發表,劉半農的《我之文學改良觀》也很快在《新青年》3卷3期上刊登。

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怎們聘用這些人當教授?

文章發表時,陳獨秀的跋語這樣評價道,劉君此文,最足喚起文學界注意者二事:一曰改造新韻;一曰以今語作曲。豐富的底層生活經歷,使劉半農的創作更能夠面向市井讀者,他在實踐白話文學時,比胡適,陳獨秀等人更為得心應手,也更有切膚之感。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之始,最先思考的問題是把北大改革和建設成什麼樣的大學。即提出他的大學理想,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學之學府也,後來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更明確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