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殺,如果劉備聽了諸葛亮勸,不討伐孫權,結果會如何?

牛娃學詩


我覺得你可能想的有點簡單了,劉備伐吳,並不是單單為了自己的二弟關羽報仇,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得知關羽死了之後,劉備並沒有立刻就舉兵伐吳,其中相隔了一段時間,這就是劉備的緣故所在。



劉備伐吳其實有點像當年的曹操對待陶謙一樣,當年陶謙因為部署不周到,自己的手下貪財把曹操的父親給殺死了,而曹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但是自己的父親也不能白白死了,於是就想借著這個殺父之仇,或者說是用這個當理由就可以起兵討伐陶謙,這樣拿下陶謙的屬地也就理所應該了。



而再來看劉備,在關羽死後,並沒有立刻起兵,而是準備良久,也思考了良久,作為大哥的他,如果沒有龐統,諸葛亮等人估計現在都是寸功未立,當然也是考慮到自己年紀大了,也不知道那天就去了,也是劉備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自己伐吳,一來可以鞏固自己的帝位,證明自己的能力,二來恢復漢室的雄心抱負已經等候多時了,想要一舉拿下東吳,而後向魏國進發,這樣則大業可成。

但是結果大家也是知道的,後來劉備白帝城拓谷,一命嗚呼,留下一個不中用的兒子,那麼就像題目中說的,如果當時劉備不伐吳,結果會怎樣呢?



我覺得就算劉備不去討伐吳國,也會去討伐魏國,因為諸葛亮曾經說,偏安一隅永遠不是興復漢室之良策,只有挺進中原,漢室才可以幽而復明,如果假設成功,也就是諸葛亮勸住了劉備,那麼諸葛亮的方針劉備也一定會聽從,選擇伐魏,伐魏我想更加是困難重重,後來的諸葛亮都沒有拿下,更不要說劉備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諸葛亮勸說劉備停止伐吳,那麼劉備以後還真的有可能統一天下。退一步講,至少也應該可以和孫權劃江而治,得到一半天下。

關羽死後,荊州丟失。雖然劉備不再伐吳,但是這筆賬還是要算的。因此蜀、吳雙方會首先進入談判流程,畢竟劉備原來在荊州是有自己領地的。

長江以南的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這四郡是劉備打下來的,因此,如果進入談判程序,正常情況下劉備可以要回來這四郡。當然孫權不會這麼爽快答應,但是最少孫權應該讓出來湘水以西的零陵郡和武陵郡,(如下圖)這樣的話雙方都能保持滿意。如果孫權摳門,連這兩郡也不願意讓出,恐怕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以上描述,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的地盤就是益州、漢中、荊州兩郡,實力不容小覷,比當年劉邦的實力要強一些。此時劉備的重點就會轉移到關中,目標是佔領關中,東伐曹魏。

如果劉備北伐,情況可能要比諸葛亮好很多。因為沒有了夷陵之戰,所以大部分蜀國將領還健在。此時劉備會親自領軍,諸葛亮負責督運糧草,張飛、趙雲、魏延、王平、向寵、廖化等等為大將。

諸葛亮負責聯絡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策反當地的官民,劉備採納魏延的建議,兵出子午谷,趁夏侯楙不備攻佔長安。張飛率軍出斜谷,晝夜兼程拿下長安以西的扶風郡,掃清長安周圍勢力,然後和魏延合兵於函谷關或者潼關,這樣的話,關中徹底平定。(思路來源於諸葛亮北伐路線和魏延子午谷奇謀)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

拿下關中之後,令騎兵走陸路,令步兵走水路,五天時間即可會師於孟津,然後進攻洛陽,拿下洛陽城。這樣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基本平定。此時曹操會逃往黃河以北的鄴城,或者此時曹操已經死了,曹丕即位,形式會更加樂觀。(

思路來源於鍾會謀反

欲使姜維等皆將蜀兵出斜谷,會自將大眾隨其後。既至長安,令騎士從陸道,步兵從水道順流浮渭入河,以為五日可到孟津,與騎會洛陽,一旦天下可定也。

然後,劉備可以率軍度過黃河,沿著當年曹操追趕袁譚和袁尚的路線剿滅曹氏餘黨,迎回漢獻帝,重現大漢王朝。

最後,劉備揮師南下虎視江南,趙雲率領水軍從漢中出發,沿長江順流而下,先攻下夷陵,然後控制江陵,這樣荊州即被拿下。隨即劉備從濡須口、淮南同時發兵,趙雲順長江進攻建業,孫權在夾擊下投降!(

思路來源於滅吳之戰

如果劉備早死,而劉禪懦弱無能,雙方也有可能劃江而治!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關羽被殺,如果諸葛亮勸阻劉備成功,沒有發動夷陵之戰,那麼劉備很有可能會先和孫權談判要回自己應得的荊州領土,然後揮軍北上佔領關中,繼而水陸並進拿下豫州地盤。這樣天下大勢就歸於劉備,劉備會繼續率軍追擊曹軍殘餘勢力,滅曹魏於黃河以北。如果劉備活得時間更長一些,滅掉孫權,統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以上純屬猜測,軍事千變萬化,歡迎留言討論,不抬槓!

本回答獨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每日趣評



如果劉備不伐吳會怎樣?

劉備不伐吳意味張飛,黃忠兩員五虎上將當時不會死,七十五萬大軍基本可以保全。還有,因為伐吳風聲已經放出去了,孫權也已經認慫,答應送歸夫人孫尚香,縛還糜芳,士仁兩員降將,更關鍵的是:交還荊州,永結盟好。



三國演義八十二回: 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起大軍至夔關,駕屯白帝城。前隊軍馬已出川口。近臣奏曰:“吳使諸葛瑾至“。……先主問曰:“子瑜遠來,有何事故?“ 瑾曰:“……今吳侯悔之不及,此乃呂蒙之罪,非吳侯之過。今呂蒙已死,冤仇已息……今吳候令臣為使,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將,並將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這裡不說孫權具體的求和條件,但劉備決定伐吳時,孫權主動求和是有記載的。



三國志.劉備傳: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

上面“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十二字說明,孫權認慫確是事實。因為劉備不答應孫權求和,才有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若果劉備能冷靜下來,放棄狹隘地報仇思維,不僅不戰而屈人之兵,真正做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巫,秭歸這些地域就是直接去接管,根本不用吳班,馮習等將軍勞神費力去奪取。還能有效保存實力,基本恢復包括荊州的疆域,還能重新開啟蜀吳聯盟。如若後面經營有方,則即使不能一統三國天下,蜀國國祚絕對不會只四十二年。


流譽後


細究起來,歷史比愛情更不可信,但是相信所謂歷史的人,比相信愛情的人更多!關羽死後,劉備一意孤行,找孫權拼命,其實並沒有後世學者研究那麼高大上的韜略與得失,在我眼裡,關羽張飛一死,江湖黑老大出身的劉備,忍耐達到極限,痞性上來,為了兄弟,為了蜀國,採取極端做法,選擇自殺性攻擊!

如果東征成功,三分天下變成劃江而治,與曹操平分秋色,此乃劉備最大心願;隆中對因失去荊州,已成廢紙一張,劉備本是個粗人,從來未曾相信歷史會被某紙理論束縛!自打出道以來,他更喜歡置死地而後生式心驚肉跳玩法,那是弱者出頭的唯一捷徑,風險雖大!如果失敗,那就把後事安排安排,去找關張會合!反正已與諸葛亮、趙雲、魏延等說好,憑藉蜀道天險,不至亡國!所謂聯吳抗曹,經過自己此番折騰,吳國聯盟的需求,會比任何時候更大!聯盟那事,是軍師強項,不煩自己操心!



如果張飛不死,此番伐吳可以見好就收;關張皆失,劉備這個做大哥的,再無苟活可能!我劉備一輩子就靠德性存活,沒有兄弟情義,我哪點水平,豈能坐穩西蜀頭把交椅!不要說趙雲、魏延、馬超等武將不服,就是諸葛亮等文臣也會多少鄙視我。當初請諸葛孔明出山,就是靠這點德行,忽悠他的!

雖然,諸葛軍師一再囑咐,打不贏見好就收,已派趙雲在葛洲壩附近安排接應!但是劉備還是準備拼個魚死網破!一來為關張報仇心切;二來孫權小兒欺人太甚,奪妻舊仇未消,割地新仇未報(借你一個南郡,還你三郡),你還要殺我兄弟!殺關羽已是無理,又害張飛,是可忍孰不可忍!張飛被殺,劉備堅信是東吳間諜所為!蜀國的兩個軍需小官吃豹子膽,也不敢砍張飛腦袋!

於是,劉備開始偽裝,疏遠諸葛,氣斥趙雲,還要斬殺進諫之人,一輩子苦心經營的虛懷若谷形象,毀於一旦!為的是軍心齊整,以求哀兵必勝!沒有兄弟,要江山何用!一句話,三軍上下熱血沸騰,勢如破竹,一時間殺得東吳人仰馬翻!劉備東進,與諸葛亮北伐,有個共同點,只能智勝,不可力拼!只要對方不出錯,僅憑死守一條,就能至西蜀死地!原因在於軍需與兵力補充與輪換!因為當時的三國實力,魏是吳的兩倍,吳是蜀的兩倍!

靠政治工作動員起來的蜀兵,在半年之後,酷暑之下,戰事膠著,得不到及時輪休,戰鬥力便開始打折!劉備著急,準備力拼!千萬不要相信伐吳的蜀兵有七十五萬(百萬餘人國家,哪來七十五萬壯兵,羅貫中的數學差得不是一兩個智商)!真有這麼多兵力,僅給關羽三五萬人守荊州,張飛都不讓!劉備帶出部隊不足十萬,必須留幾萬人給諸葛亮保衛益州,趙雲接應也要萬把人!打了半年多,死傷除外,此時手中有生力量也就六七萬人!江東此時已舉國動員,死磕劉備,不惜後方空虛!至少十五萬人對付劉備,留五萬人對付曹魏!無奈曹丕不是曹操,更難逾越長江之險!



所謂火燒連營,那是將劉備當成三歲兒童!劉備的失敗,並非計策有誤,你要相信劉備不會不與諸葛亮商議進攻套路,兩人早已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劉備的失敗,在於糧草不濟,以及根本沒有軍力補充!但是,西蜀英勇還是相當可歌可泣,幾乎是戰到一兵一卒!劉備雖然在護衛死保之下,退回白帝,但也是滿是傷痕,奄奄一息!

夷陵大戰,吳國並非大勝!吳國不敢乘勝追擊,就是因為此役吳軍損失並不比蜀國小!蜀軍皆亡,吳軍也要損失七八萬以上,哪有實力與膽量去對付神出鬼沒的諸葛亮!從此東吳一蹶不振,加之中原安定,不少南遷北人迴歸,東吳越發缺兵少將!以至於,在稱帝的閱兵儀式上,為了迷惑蜀國使者相信自己兵強馬壯,檢閱部隊只能輪番進場,被細心的蜀國使者發現,告知諸葛亮!諸葛亮從此對吳蜀聯合發兵攻魏,便不抱太大希望!事實也是這樣,吳國兵力從此未超過十萬,僅夠自保!江湖上傳言,孫權準備派人去日本搶人,補充兵力!而在諸葛亮調理下,蜀國軍力恢復,諸葛亮最大一次北伐,出兵達十五萬之多!但是,魏國兵力從未少於五十萬,三十萬防蜀,二十萬抗吳,萬無一失!

三國演義因流傳之廣,造成了一定程度歷史多解與誤解!劉備作為大哥,能為兄弟開展一起自殺式報仇,可歌可泣,至少使桃園三結義,成為人類歷史上的情感昇華達到創紀錄高度!


雲子落


史書上並沒有講諸葛亮勸阻劉備東征。在劉備東征大敗後諸葛亮講:如果法正在就能阻止劉備伐吳,就算阻止不了也不會大敗。很多人以這句話來證明諸葛亮反對伐。

我認為諸葛亮是贊成伐吳的,隆中對講的很清楚: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兩路進軍北伐。不如跨有荊益,如何兩路進軍北伐?

諸葛亮只是不贊成這時匆忙東征。原因1公元221年7月劉備東征時。蜀漢在公元217年—219年爭漢中,剛經歷了三年戰爭。蜀中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情況。公元219年11月蜀漢又丟了荊州,可以說是元氣大傷。急需時間恢復國軍力。2這時東征,東吳必然倒向曹魏引以為援。蜀漢本來就最弱小了,兩弱國聯合才能對付強國。當時魏國就有人提了兩個建議1接受東吳稱臣,攻蜀漢。2跟蜀漢一起伐吳,蜀得外魏得內。3蜀勝也好吳勝也好,兩犬相爭必有一傷。後面還有一隻虎看著。4攻荊州楊州必然要有一支強大水軍,當時蜀漢的水軍很弱小。曹魏西晉六十年滅不了東吳就是因為沒有一支強大水軍。西晉時在益州全力打造水軍才得以滅吳。

那麼荊州是否拿不回來了呢?是有機會拿回來的。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1整軍備戰2待魏吳不和,魏國伐吳時。以軍事和外交逼迫東吳歸還荊州。(公元215年東吳率軍攻荊州,劉備從成都率軍五萬到荊州支援。七八月時曹操攻破漢中陽平關。劉備迫不得已和議和,雙方瓜分荊州。)

蜀漢在經歷東征大敗,蜀漢已沒有機會奪回荊州了。劉備死後,特別的孫權稱帝后。諸葛亮曾說過為啥不再次東征1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東吳有陸遜等名將,東吳的文武官員大多長壽。而蜀漢在經歷失荊州東征大敗,精銳盡喪。劉備東征的文武官員帶回來的不足三分之一。謀臣龐統法正劉巴英年早逝,五虎大將已失其四。2東西併力,乃議中原。先把最強的魏國滅了再作打算。如果跟東吳斷交,蜀漢的軍事力量要防魏於北又要移師向東。同時跟比自然強的魏吳開戰是不明智的。蜀吳立盟約紙面上瓜分魏國,並約定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孫權曾問蜀漢大臣鄧芝如果滅了魏國,漢吳兩家分治天下。這樣好不好?鄧芝講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如果滅魏後,東吳不知天命在誰那裡。那麼我們兩國只好敲起戰鼓。孫權講:你講的真是太實話。3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

劉備如果聽諸葛亮暫不伐吳,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整軍備戰。蜀道難於上青天。雖然打別人難,但防守去很容易。待魏吳不和,魏國伐吳時。蜀漢以軍事逼迫東吳歸還荊州,或以軍事力量佔領荊州。據三國志公元222年—225年曹丕三徵東吳。在公元208—263年,這五十五年間。魏國伐蜀只有兩次半,公元230年半路而回。公元244年大敗而回,公元263年滅蜀。而對東吳有十多次。吳近蜀遠,每次魏國要伐蜀魏國上下都是反對的多。公元266年司馬昭可是殺了公開反對的將領。


小鴻哥


關羽被殺其實並非重點,關鍵丟失荊州直接導致隆中對劉備與諸葛亮所制定的統一中國的戰略方針無法繼續下去!三國的同盟並非什麼牢靠的結盟,都是基於維持各方利益的動態平衡狀態。而由於前期劉備軍在西北方向攻佔漢中地區,全殲夏侯淵軍事集團,同時處於荊州的關羽又從荊州向北攻佔樊城,水淹七軍消滅于禁軍事集團。這樣的戰略態勢除了對曹操政權直接產生威脅,同時也讓作為盟友的孫權政權惶惶不可終日,孫權也基本摸清了劉備政權的戰略部署與目標,也加緊了孫權與曹操之間的聯繫。所以荊州的孫劉之戰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關羽並未認清形勢,當時關羽應該及時將主力回撤併採取防禦態勢。導致荊州戰略要地的丟失。荊州的丟失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失去了戰略形態的兩頭蛇態勢。劉備動用舉國之兵去攻打孫權的戰術。其實目標還是收復荊州,希望能再次恢復隆中對定下的戰略部署。只是劉備的戰術目的被孫權及陸遜都看透了,最終陸遜把劉備大軍堵在猇亭山區並大敗劉備軍。再看後期歷史上在四川的地方政權也沒有那個能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擴展地盤的。陸遜的猇亭之戰實際上也是再一次的夯實劉備政權的戰略缺失。也註定了後來諸葛亮無奈而又不得不為的多次北伐。其實仔細觀察諸葛亮的北伐路線,會發現諸葛亮的北伐目標其實不是要消滅曹魏政權,而是希望能佔領西涼及隴西諸地。這樣也可以理解為何願意接受當時已經算是光桿司令的馬超了。


機械手53049396


答 | 江隱龍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劉備平定益州之後可謂昏招頻出,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以為關羽復仇為旗號討伐孫權。的確,從戰略上來看劉備與孫權國力之合尚比不上曹丕,所以這一戰無論誰勝誰敗,最後的贏家十有八九都是曹丕。

但是正所謂“水無常形兵無常勢”,其實這一戰還有一種可能:劉備迅速滅吳,在曹丕有反應之前“竟長江之極”,鞏固從漢中到長江的防線,與曹魏實現劃江而治、南北分立。這種可能性有沒有呢?有。大不大呢?不大,但還是有一線希望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江東三代得以自保,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長江天塹;這一道天塹針對北方有效,針對位於長江上游的劉備就沒那麼有效了。之後司馬昭商議滅蜀時就自信滿滿地說:“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因為得到了益州就得到了長江上游的地利,自上而下橫掃孫吳,長江這一道天塹也就不再難以逾越了。

所以,劉備伐吳雖然弄險,但並非是必敗之局。當時劉備伐吳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曹丕代漢時間不長,需要時間穩定內政、打壓反對派,一時無暇南顧;第二,荊州是“隆中對”戰略的基礎,對於劉備北伐至關重要;第三,為關羽報仇出師有名,哀兵必勝;第四,孫權帳下善於用兵者似乎盡數早亡,劉備自認為無敵於江東。

所以,伐吳的確導致蜀漢國力大損,但這未必是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劉備伐吳一旦成功,也能將三足鼎立之勢推至南北朝,夷陵之敗也可以看做是一個戰術性錯誤。只可惜劉備志大才疏,兵敗猇亭,最終造就了“蜀弱吳孤”的結局。


隱語


首先,我來表明一下自己的觀點:就算劉備聽了諸葛亮勸,不討伐孫權,蜀國仍然無法興復漢室,統一天下。\r

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三點原因:\r

其一,孫劉聯盟貌合神離,並不穩固,他們之間的決裂是遲早的事情,就算劉備此次不和孫權決裂,也無法保證下次還能如此。在曹操一家獨大的形勢下,孫劉聯合抗敵才能夠阻擋曹操平定南方的霸業,赤壁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然而比較現實的是,孫劉聯盟表面上固若金湯,其實並不穩固,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可以說是矛盾重重。無論是諸葛亮靠計謀氣死東吳的大都督周瑜,還是劉備借了荊州之後賴皮不還,都給二者造成了極大的隔閡和矛盾。所以說,劉備和孫權的決裂是必然的,而關羽之死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就算這次劉備聽勸沒討伐,下次,下下次,總有一次二者會爆發戰爭。而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一旦爆發戰爭,最受益的肯定就是北方的曹魏集團了,孫劉進一步被削弱,而曹魏在赤壁之戰後休養生息,大戰較少,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恢復,相比之下,蜀國又如何能夠興復漢室,統一天下呢?


其二,蜀國在地理環境上存在先天的不足,這一點是人力也無法扭轉的。就算劉備不討伐孫權,此時荊州已失,蜀國也隨之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在唐朝以前,中原地區基本都是指的北方地區,也就是曹魏集團統治的地區。這一地帶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而且農業,水利等比較發達,產糧較高,這也很好的滿足了戰爭的需要。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古代的戰爭對後勤的依賴性是非常高的,士兵吃得飽,後勤做得好,戰爭基本上很少有輸的。再看看蜀國的地理環境,處於我國的西南地區,到處都是大山阻隔,雖然也有成都平原,但是面積狹小,產量不足,士兵都是食不果腹,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因為糧食問題無功而返。除了產糧的問題,當時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時常得爆發叛亂,給蜀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地理環境上的劣勢也幾乎註定了蜀國無法與魏國和吳國匹敵。


其三,蜀國到了後期人才凋零,甚至被人笑道“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大家都知道,三國之中,魏國佔天時,吳國佔地利,而蜀國就占人和了。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方霸主,靠的就是他手下良臣猛將眾多。然而,蜀國到了中後期,人才凋零得太快,後續青年才俊也無法銜接,導致青黃不接,蜀中無將。所以,就算劉備忍辱負重,不討伐孫權,到了後面,蜀國也會因為無人可用而功敗垂成。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早就為蜀國爭奪天下指出了唯一的出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所說的這個上將正是鎮守荊州的關羽,如果關羽能夠按照諸葛亮的套路來,蜀國還能夠與魏、吳一爭高下,但是從關羽失荊州之後,蜀國就已經徹底喪失了爭奪天下的入場券了。\r

這個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各位喜歡歷史的條友,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


老魏聊歷史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之時,呂蒙白衣渡江,傅士仁和糜芳投降了東吳,因此關羽腹背受敵,最終兵敗被殺。荊州也因此丟失。消息傳到了益州之時,整個劉備集團分成了兩種意見,一個是劉備主張的討伐孫權。另一個是諸葛亮主張的放棄仇恨討伐曹魏。



這兩種意見在綜合情況下劉備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討伐東吳。結果大家都知道發生了夷陵兵敗,蜀漢國力基本上損失殆盡,因此蜀漢終其一世只能保有益州,沒有了後續的發展。

那麼如果劉備不討伐孫權,那麼結果又是什麼樣的呢?

結果也是不容樂觀,蜀漢遲早滅亡,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大家先別激動,先看一張圖。

紅色線條內為關羽尚存時蜀國實際控制範圍,當關羽被殺後,荊州三郡失去,此時的劉備只擁有成都和漢中郡。如果放棄討伐東吳,也就等於放棄了荊州。如此就形成了後期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情況,事實也證明縱使孔明也無法逾越秦嶺而得關中和天下。



況且在漢中之戰時,劉備雖然奪取漢中,但是相比之下,他和曹操的損失不相上下。得到的漢中也是一座空城,整個區域內也是無以為繼。兵員糧草根本沒有辦法補充,再去討伐曹魏也是徒勞無功。

再說很多人認為劉備不討伐孫權,孫權就會感恩戴德與劉備永結盟好,然後共同討伐曹魏,把曹魏吃掉,然後他們二人在角逐天下。這個假設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孫權不是三歲孩童,不可能對劉備心存感激。三國的存在就是因為互相提防。所以三個勢力之間不可能會某有一勢力獨大。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餘下的兩個勢力自然會聯合求存。



所以實事求是的說,劉備討伐東吳是一個想要打破三分的正確決定,如果不討伐東吳奪回荊州,劉備就沒有辦法進取天下了。況且如果不討伐孫權,劉備的手下又該如何看待劉備,是一個不顧兄弟的無情之人,還是一個畏首畏尾的懦弱之人。


我是越關


歷史沒有如果,不過開下腦洞還是可以的。

一方面劉蜀伐吳,諸葛亮其實並不想勸,他比誰都清楚荊州的重要性,三分天下靠的就是荊州,所以內心上劉備伐吳的戰略選擇他內心是默許支持的,但他也更清楚,伐吳後劉蜀本來就貧困的經濟現狀會雪上加霜,先不論伐吳能否成功,後院北軍隨便過來踩上一腳劉備拿什麼來抗衡?為人臣子這個時候該怎麼做?當然是陳述客觀,尊從領導決策啦!加上還有張飛這個爆脾氣,就算勸住了劉也勸不了張,這一戰是必打的!

另一方面,對孫吳當時的力量,諸葛亮心中是有七八分把握能打贏的,只是千算萬算算不到孫吳還有個陸遜。要沒有陸遜,或許伐吳成功後吳蜀軍可以利用吳地地理上的優勢,再拖一拖曹魏這個旱鴨子。借荊州的地勢之利,天下三分曹魏得其二,我劉蜀得其一,對劉備也足以交待了!

回正題,如果劉備不伐吳,按當時歷史,曹魏軍已經開始休養止戈,佔天下三分之二的曹軍,在農耕時代必然會成長的更強大。面劉蜀將會自內部解體,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下當時蜀國的經濟狀況,看看劉備諸葛治理下的蜀國政府是怎樣濫發貨幣收刮百姓的,民怨四起,劉備帶領的一群漢室外族軍早晚被解體。至於孫吳,沒了吳蜀聯盟只能向魏稱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