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長城——武安君李牧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國大將桓齮(yǐ )奉令攻趙,破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下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趙國調遣大將扈輒率兵出擊相抗,卻兵敗武遂,扈輒本人被殺,10萬趙軍全軍覆沒。

趙國危矣,趙王遷(趙幽繆王)驚恐!

趙國人不會忘記二十多年前(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趙軍四十五萬,秦軍六十萬相峙於長平,結果在這場國運之戰中,趙國大敗。兩三年的長平之戰,秦軍前後斬殺趙兵45萬,殺得趙國家家縞素,舉國白衣。

趙之長城——武安君李牧

之後,在於外,有秦國長平之傷亡過半加之範睢白起不和之因,又有信陵君竊符救趙之故。在於內,武有復起廉頗出戰,文有平原君毀家紓難,遊說各國。趙國總算勉力保住邯鄲。

趙王遷束手無策,忽然想起駐守北方的邊將李牧,此時,李牧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篇章即將展開。

1

李牧在邊疆之時,斬殺匈奴,力保趙之邊疆數十年無患。“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讓匈奴活捉去。單于聽到這個消息,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許多奇兵,用左右包抄的方法反擊匈奴軍,大敗匈奴,殺掉十幾萬匈奴騎兵。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並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了。

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趙之長城——武安君李牧

李牧

而在這之前,李牧擊退匈奴也經歷了巨大的波折。當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大舉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一躍成為軍事強國,然而在面對匈奴的騎兵大兵團作戰,還是不能遊刃有餘。

起初,李牧鎮守北方採取的是避而不戰的方針。一面犒勞邊防將士,嚴格訓練。另一方面匈奴來襲,烽火一燃,堅守不出。這樣一來,李牧在邊境多年沒有軍功,但人員和物資也幾乎沒有損失,但李牧被趙王認為是其“怯戰”表現。

於是趙王大怒,下令換帥,李牧賦閒回家。然而在換帥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匈奴每次出戰趙軍就迎擊,但結果就是損兵折將,邊境舉目荒涼,無處安家,趙王無奈,令李牧復起,然而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有病。趙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王答應他的要求。

趙之長城——武安君李牧

李牧又隱忍了好幾年,把人員、訓練、物資、士氣等各方面都調校到最佳狀態,集結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亮出了對付匈奴人的獠牙。

在大草原上,以步兵為主的趙國軍隊在李牧的指揮下,正面相持的同時,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把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包了餃子,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次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戰例。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2

公元前246年,李牧返回朝中任職。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

公元前244年,趙悼襄王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趙之長城——武安君李牧

桓齮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而秦國的桓齮此時已經被過去的多次勝利矇蔽了雙眼,兵者詭道也的道理也早早拋在腦後,他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也應當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

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趙之長城——武安君李牧

3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目的是佯攻趙都邯鄲,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希圖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

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李牧擊破秦軍的同時,南拒韓、魏。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自長平之戰後國力進一步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

趙之長城——武安君李牧

王翦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李牧作為軍事天才,和王翦相比,在政治上耿直而無變通之謀。

王翦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說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

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

值得一提的是,據說李牧天生右臂萎縮不得伸直,在最後自刎的時刻,他只能用牙齒咬住劍頭,將劍柄對準牆壁,用力穿破喉嚨脊椎而死。如果李牧這個武安君更像王翦,而不像白起,或許趙還能有一線存活之機,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李牧之死帶給世人的遺憾,也只能嘆息痛恨於史書之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