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在明代的《明會典》、《禮部志稿》等史書中,都詳細記載有西域、日本等國與明朝之間的貢賜貿易,其中的貢品就有鑌鐵刀和日本刀。有意思的是,《禮部志稿》中還詳細標註了鑌鐵刀和日本刀的價格:

西域哈密王進貢的“青金石一斤絹一匹”、“鑌鐵大刀每把絹五匹”,“日本國附進刀劍每把鈔三貫”。

根據當時的折算比例“大絹一匹值鈔六十貫”,那麼,一把鑌鐵大刀的價格,都能抵得上100把日本刀了。

關於鑌鐵,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武俠小說中,都是作為一種神兵利器而存在,武松的鑌鐵雪花戒刀、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呂布的方天畫戟,甚至是孫悟空的金箍棒都是“九轉鑌鐵煉”。鑌鐵,到底是一種什麼材料?

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 一種是說,鑌鐵其實是一個外來語,是古代波斯語、阿拉伯語中對印度鋼的稱謂“hindia”,同時,鑌鐵還跟伊朗語“spaina”、帕米爾語言“spin”相近,符合很多研究者提出的“鑌鐵出波斯”的說法。
  • 第二種,說“鑌”即“賓”,鑌鐵,就是一種外來的鐵。《古今說海》記載,“印度國去中國最近,軍民一千二百萬戶,所出細藥、珠寶、鑌鐵諸物”。
  • 還有一種說法是,“鑌鐵”就是罽賓國的一種鐵。罽賓國是漢朝時的一個西域國名。

在廣為流傳的各種說法中,基本都認為鑌鐵是一種來自於西域、波斯、印度的鐵。唐代慧琳(公元 737~820 年)在《一切經音義》中更是明確記載了,鑌鐵就是由多種鋼鐵經摺疊鍛打工藝而成的一種複合鋼鐵:

鑌鐵是以諸鐵和合,或極精利,鐵中之上者也 。

其實,種種說法和歷史記載,都同時指向了鑌鐵就是刀具收藏界的極品“大馬士革鋼”。

大馬士革鋼其實是歐洲人的叫法,它最初來源於古印度,在印度中西部出產烏茲鋼。烏茲鋼是由烏茲礦添加以各種軟性材料煉製而成的鋼錠,剛柔並濟,是製作刀劍武器的優良材料。這種烏茲鋼錠經過絲綢之路被販賣到西亞、中東,在大馬士革(今敘利亞首都)這個地方被當地工匠鍛造成刀劍武器,鋒利無比,刀身佈滿神秘的花紋。

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十字軍東征期間,歐洲人遭到了使用大馬士革刀的波斯軍隊拼死抵抗,對這種滿是花紋,殺傷力驚人的刀具十分吃驚。於是,“大馬士革刀”這個名字便流傳開來。剛柔並濟的性能、佈滿花紋的刀身,也讓全世界記住了這種武器。

自隋唐以來,“鑌鐵”就開始頻繁出現在各種文獻中,《宋史·食貨志》有西州回鶻、大食國來獻鑌鐵的記錄,《明史》中也有中亞國家進貢鑌鐵刀、甲冑的記載。很多古詩詞中,對鑌鐵的工藝、鋒利、花紋也有很細緻的描寫:

“炭山燒天色如赭,神血噴人雙躍冶。紫鑌百鍊結松紋,三尺清冷掌中瀉。”

《詠雙陸》中說明了鑌鐵的名貴程度,把它比擬為黃金:

“東關未下黃金鎖,西塞先扃紫鑌鍵”。

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淬火

到了元代,很多文獻中都提到了鑌鐵局。蒙古軍西征中,從中亞、西亞擄掠回來許多鐵匠,安置在今北京、保定一帶,並在保定廣招工匠,編為匠戶,為朝廷製作刀劍等應用之物。

《元史》記載了對這些工匠的管理辦法,設鑌鐵局,鑌鐵局大使官從正八品:

工部下設立諸色人匠總管府,分成梵像提舉司等11個分支機構,其中,鑌鐵局秩從八品,大使一員,掌鏤鐵之工,至元十二年始設。

張勇師傅就是出生於匠戶家族,他們不準改行,不準參加科舉,必須父傳子承,世代為匠,匠戶制度一直實行到清代乾隆年間才廢除。張勇師傅創辦的匠人工坊,前身就是民國時期的上谷刀坊,其曾祖父“寶刀張廷祖”是上谷刀坊的掌門人。後來因為戰亂,許多民族手工藝都被迫關閉,上谷刀坊也被迫搬進了保定易縣的深山裡。

但是這項古老的工藝卻被工匠世世代代保存並傳承下來,與中國古代刀劍工藝相互融合,在中國生根發芽。

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大馬士革刀

這種佈滿花紋、做工考究的小刀,其實從元代開始,就不是為了戰爭而生產的,一直就是作為一種工藝品而存在的,因為從史料來看,元代並沒有大規模製作鑌鐵的記錄,它只是小範圍內生產,這種小刀,大多是為了滿足統治者和王官貴族的需要而生產的。

史書中記載貴族最愛隨身佩戴這種精緻的鑌鐵小刀:

左佩牌,右佩刀。刀貴鑌,柄尚雞舌木,黃黑相半,有黑雙距者為上,或三事五事。

多種鋼鐵材料經過反覆摺疊鍛打,而顯現出異於普通刀劍的炫麗花紋:

鑌鐵自有細文,如雪花,此乃用銀片細剪,又以鐵片細剪如絲髮,然後團打萬捶乃成自然之花。其靶如合色烏木,乃西域雞舌香木也。此乃金水總管所造刀也。

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明代鑌鐵刀之九轉鑌鐵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