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摘要:在中國的戰爭史中,將帥虛報戰績、冒領軍功的事件可說是屢見不鮮。但在明朝弘治年間,一件規模不大的“冒功案”最終卻成為了皇帝與內閣之間反覆博弈的中心問題。 

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弘治皇帝像

弘治十六年正月,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心情不錯。

朱祐樘的好心情不僅僅因為新春佳節的來臨,更因為遼東邊境傳來了一封捷報。

這封捷報稱:去年十二月,蒙古泰寧衛的一夥流寇襲擊了建州女真嚮明朝進貢的使節,將使節所攜帶的貨物搶掠一空。寧遠備禦都指揮張天祥率眾出擊,斬流寇三十八人,並將丟失的貨物全部奪回。

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蒙古泰寧衛男女像

斬殺三十八名流寇雖然算不上大捷,但也是功勞一件。於是,朱祐樘很快就下了旨意,對張天祥等一干將領進行了嘉獎。

然而,朱祐樘的好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

弘治十六年三月,遼東監察御史王獻臣上奏,稱張天祥所謂的“戰功”,實際上是他與其祖父張斌、叔父張洪謀劃的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王獻臣在奏摺中聲稱:襲擊建州女真使節的,實際上是張天祥的家僕,而張天祥以此為藉口突襲泰寧衛,“殺獲老幼百餘人”。不僅如此,張天祥等人還將首級轉賣給其他將領,獲利白銀兩千餘兩。

看到奏摺的弘治皇帝憤怒了:簡直無法無天,給朕查!非查個水落石出不可!

而這份欽差大臣的差事,最終著落在了大理寺左少卿吳一貫與錦衣衛都指揮僉事楊玉的頭上。

一、“軍功案”3.0版

五個月之後,吳一貫等人帶回了消息,但他們所查出的,卻是這件事的第三個版本。

按照吳一貫等人的奏報,流寇襲擊建州使節的事情的確發生過,但張天祥等人由於出擊不及時,而讓流寇逃跑了。張氏祖孫害怕被追究責任,在祖父張斌的授意下,轉而襲擊了泰寧衛的某個部落,以普通百姓冒充流寇,並編造出了追擊的故事。

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明代遼東一直是戰事多發地區

而王獻臣的指控,則來源於寧遠指揮楊茂父子。楊茂雖然是張斌的妻弟,但兩人一直有過節,正因如此,楊茂父子在得知這件事後,便添油加醋,向王獻臣進行了密告。

按照調查的結果,吳一貫等人提出了判決意見——

首犯張斌,斬決;

從犯張天祥,絞;

楊茂父子,絞。

這份判決書層層上報,最終呈遞到了弘治皇帝手中。但出人意料的是,之前憤怒的弘治皇帝此時卻沉默了,既不說同意,也不說不同意,這件案子就這麼擱置了下來。

二、君臣博弈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弘治十七年六月。

此時,這件案子的主要人物張天祥已經因病死在了大獄裡,而其他的人犯依然在押,似乎朝廷已經將他們遺忘了。

然而,六月十五日,宮中一道諭旨傳到內閣——宣內閣首輔李東陽,次輔劉健、謝遷入宮議事!

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李東陽

皇帝單獨召見內閣,這在弘治一朝是個稀罕事。按照《明孝宗實錄》的記載,在此之前也只不過有兩次而已。

在首輔李東陽所著的《燕對錄》中,詳細記載了這次召見的過程:

一見面,弘治皇帝便開門見山:之前張天祥的案子不是小事,得查個明白!

三位閣臣有點摸不著頭腦,過了一會兒,謝遷回話:張天祥已經死了。

謝遷的意思很明白——死無對證,您讓我們怎麼查?

但皇帝卻不接他這茬,說:張斌不是還關著嗎?再說了,他兒子張洪現在還在喊冤告狀!

三人面面相覷——張洪喊冤告狀,您是怎麼知道的?

半晌,劉健提出個意見:這事原本是大理寺、都察院負責的,現在張洪又告狀,那就還讓他們去查吧!

這時,弘治皇帝拿出了殺手鐧,“袖出東廠輯事揭帖”:朕早就查明白了!當時王獻臣的彈劾帖子就是捕風捉影,而後來的吳一貫壓根就沒去遼東,只派了幾個地方官去查了查就了事了!想要查明白,得把所有人犯都帶到京城,朕要御審!

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皇帝的專屬情報機構——東廠

這一下,三個閣臣都明白了——感情之前的案情皇帝壓根就不信,私底下派東廠查著呢!不用說,張洪喊冤的事也是東廠報給皇帝的!

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這三人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得紛紛表示同意。

看到三人的態度,弘治皇帝很滿意。他把揭帖遞給劉健:下去擬個章程,回頭報上來!

然而,讓弘治皇帝沒想到的是,這三位回去之後,居然遞上了這樣一道揭帖:“都察院本既已批出,東廠揭帖又不可挑行,須待會勘,至日再議。”

內閣的意思很明白:這事已經下了定論,不能因為東廠的一個帖子就馬上更改,朝令夕改,朝廷的權威在哪裡?

內閣的態度讓弘治皇帝非常不爽,於是,十七日,弘治皇帝再次召見閣臣——

弘治皇帝劈頭便問:當時朕說了,要把人犯都押進京城重申,你們就是不同意,想幹什麼?!

劉健回答:不是我們要阻止,但無故傳旨不合適,還是讓法司再去查比較好。

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劉健

皇帝越聽越氣:這事三番兩次辦不成,你們還好意思說沒阻止?!

再說了,法司那些人就不可信!

這一下算是圖窮匕現了——說白了,皇帝已經不相信這些官員了。

雖然弘治皇帝怒火中燒,但這三位作為百官領袖,還是要為官員們辯解兩句。李東陽、謝遷紛紛表示:這些官員雖然不是都可信,但大部分還是好的嘛,那些辜負您信任的,十個裡面最多有一兩個,您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哪!

但是,這次弘治皇帝鐵了心要重審,甚至說出了:“此乃大獄,雖千人亦須來,若事不明白,邊將誰肯效死!”的重話。

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明代戍邊不是什麼好差事

面對步步緊逼的皇帝,三位閣老不得不讓步。於是,在這一年十一月,所有案犯被押送到了京城進行了御審。

不出意外的是,在御審中,張斌當庭翻供,而吳一貫等人由於沒有實地勘察,提不出過硬的證據,最終,張斌被判無罪,楊茂父子被判絞刑,而吳一貫等官員都受到了降級的處分。

三、“冒功案”的背後

這件案子雖然終結了,但我們所看到的就一定是事情的真相嗎?

在現存的史料中,雖然無法斷定張氏一家是否“冒功”,但同樣的,張氏祖孫也沒有說明所斬獲的那38個首級究竟從何而來。而在整個案子當中,弘治皇帝的強硬態度卻頗值得玩味。

眾所周知,明代雖然取消了宰相,但內閣權力之大,比之前歷朝歷代的宰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票擬”。

明代“張天祥案”背後的君臣博弈

大名鼎鼎的解縉就是明朝首任內閣成員

通過“票擬”,內閣不僅能夠對各地官員、朝中各部院的工作進行復審,同時還對皇權形成制約,而這往往是皇帝所難以容忍的。

因此,在明朝的歷史中,皇帝與內閣之間,始終存在著相互需要又相互制約的博弈。具體到這件案子中,弘治皇帝的強硬姿態,正是抓住了官員在判案中的疏漏,而對內閣權力做出的又一次打擊。


參考文獻:

  • 《明孝宗實錄》
  • 《明史.吳一貫傳》
  • 《明史.職官一》
  • 《燕對錄》
  • 《明會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