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夏天要防範「心理中暑」 保持樂觀是關鍵

生活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老人,他們睡不好覺,不想管家裡的事,心情不好,也不願跟人說話,甚至有時候覺得活著沒意思。如果老人經常有這種想法,他很可能患上了抑鬱症。隨著島城人口老齡化,老年抑鬱症發病率明顯上升。在天氣炎熱的夏季,老人更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果沒有兒女在身邊陪伴,老人的心理和情緒會更容易起波動,甚至會躁狂發作,出現極端行為。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鄭佔傑建議,老年人夏天注意防範“心理中暑”,通過適當運動、保持樂觀情緒、學會適應社會、調整社會角色、發展興趣愛好、保持適當人際交往等方式,預防老年抑鬱症。

老年人夏天要防範“心理中暑” 保持樂觀是關鍵

臨床案例

總是生悶氣原本開朗的老太要輕生

鄭佔傑曾接診過一名63歲的張女士。她半年前因為和丈夫鬧矛盾生氣,出現胸悶、憋氣、手抖等症狀。後來,老人始終心情不好,感覺鬱悶、委屈、心煩。她原來最喜歡的小孫子來看望,她也不願意和孫子說話。她原來喜歡看連續劇,現在根本看不進去,別人看電視她嫌煩,讓別人把電視關上。別人說話聲音大,她也煩。原來很勤快、開朗的她,現在“什麼也不願意做,就想躺在床上”,飯吃不好,覺睡不著,有時還委屈得哭泣,不想活了。

開始家人沒太在意,後來張女士一次把家裡的降壓藥全吃了,幸虧家裡人及時發現,送到醫院搶救。在急診科醫生的建議下,家人領著張女士到老年科就診。經過醫生的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2個月後她才完全康復,她說:“我感覺天空變藍了,好心情又回來了,整個人起死回生了。”

心情低落超兩週老人可能抑鬱了

“張女士患的是典型的老年抑鬱症,據數據顯示,在我國老年抑鬱的發病率是在6%到29.4%之間。它的發病率已經超過骨質疏鬆等常見老年病,成為繼老年痴呆後的第二大疾病。”鄭佔傑說,老年抑鬱症患者容易出現輕生念頭,需要家屬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並加以防範。

鄭佔傑解釋,抑鬱症主要表現為:低、慢、懶、興趣下降。“低”是指情緒低,高興不起來,鬱悶、想哭,感到生活沒有意思,生活的一切看上去都暗淡無光。甚至有不想活的想法。“慢”是患者自己感覺腦子反應慢,就像生了鏽的機器似的,轉不動,記憶力也不好。“懶”是指什麼也不願意做,就想躺在床上。“興趣下降”是指家門不出,電視不看,原本喜歡的廣場舞或者打麻將等活動也突然不喜歡了。

有些老年人的抑鬱表現不典型,他們一般不會主動表達“心情不好”,而會反覆訴說胸悶、憋氣、無力、手抖、全身發麻、疼痛等各種軀體不適,到醫院做各種檢查並沒發現明顯異常,這其實是抑鬱的身體的表達方式。此外,患上抑鬱症的老人可能出現吃飯不好、體重下降、失眠、心煩、心慌、坐立不安等症狀。這些症狀如果持續2周以上或比較嚴重,家人應及時帶患者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就診。

還有些老人突然出現懶言少語、記不住事、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反應漠然等症狀,家人和老人自己都會認為自己得了阿爾茨海默病,其實這也是早期抑鬱症的一種表現。退休後只在家帶孫輩,什麼興趣愛好都沒有,不關注自己的老人,最容易出現這種“假性痴呆”。

這幾類老年人容易患上抑鬱症

哪些老年人比較容易患老年抑鬱症呢?鄭佔傑說,首先是離退休問題,一些老年人剛退休時心態調整不好,突然沒了工作不適應,從以工作為重心轉移到以生活為重心比較困難。還有些老年人覺得還能發揮餘熱想回去工作,但由於身體的原因或單位原因無法再回去了,他們都可能會抑鬱;另外,家庭關係不好的也會使一方抑鬱,由於退休後兩個人都在家裡,突然沒了工作,又要重新面對對方,這時候如果一方對另一方不夠關心,就會使對方特別失落。

鄭佔傑提醒,因為和子女不睦、居住條件不允許、子女外地工作、失獨、喪偶等導致的“被動空巢”老人尤其值得關懷,他們由於生活中遇到現實困難和情感慰藉的缺乏,一旦患上了抑鬱症就易發展成重度,嚴重的甚至有自殺傾向。據統計,空巢老人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高達60%,其中達到疾病程度,需要治療的佔到10%到20%。

一些老年人由於長期患慢性軀體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他們患抑鬱症的幾率也比較大,因為他們易自卑,會無形中加重自己的負擔;同時由於年齡增長,一些身體功能下降,比如聽力、視力的減退,這些也會導致一個人性格發生轉變,很容易產生依賴感,如果這時候家人不予以重視,也會導致老年人抑鬱。

家庭結構對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也有著重大影響。退休讓老人在家庭中角色產生了轉換,不少老人感覺,退休前自己是家庭的核心支柱;退休後卻成了家庭的附屬品。老人在家庭中話語權減少的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放棄了話語權的老人,實際上心裡還是存在著“疙瘩”,心情受到影響。

老年抑鬱症患者小心陷入這些誤區

鄭佔傑介紹,最常見的誤區是,很多老人認為抑鬱症不是病,僅是情緒問題。鄭佔傑說,抑鬱症屬於精神類疾病,是一種重性精神障礙。市民不要將其只是看作是情緒問題。老年抑鬱症患者在求醫時應該去看精神科醫生,並不是心理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

還有很多老人認為,抑鬱症是治不好的。鄭佔傑解釋,抑鬱症雖然無法根治,但完全可以臨床治癒,也就是抑鬱症的症狀完全消失或者大部分消失,社會功能可以整體恢復。抑鬱症患者經過綜合性治療,大部分能恢復到發病前的社會功能水平。但患者臨床治癒後,今後有可能復發,復發就得再治。尤其是自我感覺到可能要復發時,就應及時就醫,開始一次新的治療。所以,復發本身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及早規範治療。

在藥物治療上,有些患者認為只要出現抑鬱,就應服用抗抑鬱藥。鄭佔傑說,出現抑鬱情緒並不代表患有心理疾病,即使患有某些心理疾病,也未必都是抑鬱症。以雙相情感障礙症為例,該病患者不僅會出現抑鬱情緒,還會交替出現躁狂,治療該病應以心境穩定劑為主,一般不需要加用抗抑鬱藥,即使加用抗抑鬱藥,也要避免服用容易誘發躁狂症狀的藥物。還有患者認為,服用抗抑鬱藥後,心情馬上就會變好,但實際上抗抑鬱藥的起效時間一般為兩週,如果連續服用足夠劑量的抗抑鬱藥4周到6周後仍然沒有效果,才能判定該藥物無效。

很多患者擔心抗抑鬱藥有副作用,不願意服藥,或者症狀緩和後就立即停藥。鄭佔傑說,每種藥物都有可能出現副作用,抗抑鬱藥也不例外,但醫生會根據不同患者的臨床特徵來選擇藥物,儘量避免出現不良反應。現在很多新型抗抑鬱藥副作用都很小,且服用劑量範圍經過了大量臨床研究。服用足夠劑量的抗抑鬱藥才能在體內形成穩定的血藥濃度,有效治療抑鬱症。如果擅自減少服藥劑量,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有可能因此延誤治療時機,引發更大危害。

特別提醒

預防抑鬱症保持樂觀是關鍵

鄭佔傑介紹,預防抑鬱症主要有以下方法:適當運動;保持樂觀情緒,人生不如意事很多,有時是看問題的角度問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同樣的事,換一個角度理解;學會適應社會,目前的社會發展很快,“代溝”就是與這種差異有關,老年人是難以阻擋這種變化的,只有適應變化,才能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調整社會角色,20多歲是學生,30多歲是骨幹,40到50歲是領導,60歲後要退休並享受晚年,這是人生的規律,要意識到自己角色的變化,接受這種變化;發展興趣愛好,學會自娛自樂,興趣無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保持適當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退休以後呼朋喚友、登高遠足甚至吹牛聊天,都有利於心理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