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夏天要防范“心理中暑” 保持乐观是关键

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老人,他们睡不好觉,不想管家里的事,心情不好,也不愿跟人说话,甚至有时候觉得活着没意思。如果老人经常有这种想法,他很可能患上了抑郁症。随着岛城人口老龄化,老年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上升。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老人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儿女在身边陪伴,老人的心理和情绪会更容易起波动,甚至会躁狂发作,出现极端行为。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郑占杰建议,老年人夏天注意防范“心理中暑”,通过适当运动、保持乐观情绪、学会适应社会、调整社会角色、发展兴趣爱好、保持适当人际交往等方式,预防老年抑郁症。

老年人夏天要防范“心理中暑” 保持乐观是关键

临床案例

总是生闷气原本开朗的老太要轻生

郑占杰曾接诊过一名63岁的张女士。她半年前因为和丈夫闹矛盾生气,出现胸闷、憋气、手抖等症状。后来,老人始终心情不好,感觉郁闷、委屈、心烦。她原来最喜欢的小孙子来看望,她也不愿意和孙子说话。她原来喜欢看连续剧,现在根本看不进去,别人看电视她嫌烦,让别人把电视关上。别人说话声音大,她也烦。原来很勤快、开朗的她,现在“什么也不愿意做,就想躺在床上”,饭吃不好,觉睡不着,有时还委屈得哭泣,不想活了。

开始家人没太在意,后来张女士一次把家里的降压药全吃了,幸亏家里人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抢救。在急诊科医生的建议下,家人领着张女士到老年科就诊。经过医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2个月后她才完全康复,她说:“我感觉天空变蓝了,好心情又回来了,整个人起死回生了。”

心情低落超两周老人可能抑郁了

“张女士患的是典型的老年抑郁症,据数据显示,在我国老年抑郁的发病率是在6%到29.4%之间。它的发病率已经超过骨质疏松等常见老年病,成为继老年痴呆后的第二大疾病。”郑占杰说,老年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轻生念头,需要家属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并加以防范。

郑占杰解释,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低、慢、懒、兴趣下降。“低”是指情绪低,高兴不起来,郁闷、想哭,感到生活没有意思,生活的一切看上去都暗淡无光。甚至有不想活的想法。“慢”是患者自己感觉脑子反应慢,就像生了锈的机器似的,转不动,记忆力也不好。“懒”是指什么也不愿意做,就想躺在床上。“兴趣下降”是指家门不出,电视不看,原本喜欢的广场舞或者打麻将等活动也突然不喜欢了。

有些老年人的抑郁表现不典型,他们一般不会主动表达“心情不好”,而会反复诉说胸闷、憋气、无力、手抖、全身发麻、疼痛等各种躯体不适,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并没发现明显异常,这其实是抑郁的身体的表达方式。此外,患上抑郁症的老人可能出现吃饭不好、体重下降、失眠、心烦、心慌、坐立不安等症状。这些症状如果持续2周以上或比较严重,家人应及时带患者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就诊。

还有些老人突然出现懒言少语、记不住事、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反应漠然等症状,家人和老人自己都会认为自己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其实这也是早期抑郁症的一种表现。退休后只在家带孙辈,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不关注自己的老人,最容易出现这种“假性痴呆”。

这几类老年人容易患上抑郁症

哪些老年人比较容易患老年抑郁症呢?郑占杰说,首先是离退休问题,一些老年人刚退休时心态调整不好,突然没了工作不适应,从以工作为重心转移到以生活为重心比较困难。还有些老年人觉得还能发挥余热想回去工作,但由于身体的原因或单位原因无法再回去了,他们都可能会抑郁;另外,家庭关系不好的也会使一方抑郁,由于退休后两个人都在家里,突然没了工作,又要重新面对对方,这时候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不够关心,就会使对方特别失落。

郑占杰提醒,因为和子女不睦、居住条件不允许、子女外地工作、失独、丧偶等导致的“被动空巢”老人尤其值得关怀,他们由于生活中遇到现实困难和情感慰藉的缺乏,一旦患上了抑郁症就易发展成重度,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据统计,空巢老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60%,其中达到疾病程度,需要治疗的占到10%到20%。

一些老年人由于长期患慢性躯体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他们患抑郁症的几率也比较大,因为他们易自卑,会无形中加重自己的负担;同时由于年龄增长,一些身体功能下降,比如听力、视力的减退,这些也会导致一个人性格发生转变,很容易产生依赖感,如果这时候家人不予以重视,也会导致老年人抑郁。

家庭结构对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也有着重大影响。退休让老人在家庭中角色产生了转换,不少老人感觉,退休前自己是家庭的核心支柱;退休后却成了家庭的附属品。老人在家庭中话语权减少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放弃了话语权的老人,实际上心里还是存在着“疙瘩”,心情受到影响。

老年抑郁症患者小心陷入这些误区

郑占杰介绍,最常见的误区是,很多老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仅是情绪问题。郑占杰说,抑郁症属于精神类疾病,是一种重性精神障碍。市民不要将其只是看作是情绪问题。老年抑郁症患者在求医时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并不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

还有很多老人认为,抑郁症是治不好的。郑占杰解释,抑郁症虽然无法根治,但完全可以临床治愈,也就是抑郁症的症状完全消失或者大部分消失,社会功能可以整体恢复。抑郁症患者经过综合性治疗,大部分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社会功能水平。但患者临床治愈后,今后有可能复发,复发就得再治。尤其是自我感觉到可能要复发时,就应及时就医,开始一次新的治疗。所以,复发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早规范治疗。

在药物治疗上,有些患者认为只要出现抑郁,就应服用抗抑郁药。郑占杰说,出现抑郁情绪并不代表患有心理疾病,即使患有某些心理疾病,也未必都是抑郁症。以双相情感障碍症为例,该病患者不仅会出现抑郁情绪,还会交替出现躁狂,治疗该病应以心境稳定剂为主,一般不需要加用抗抑郁药,即使加用抗抑郁药,也要避免服用容易诱发躁狂症状的药物。还有患者认为,服用抗抑郁药后,心情马上就会变好,但实际上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一般为两周,如果连续服用足够剂量的抗抑郁药4周到6周后仍然没有效果,才能判定该药物无效。

很多患者担心抗抑郁药有副作用,不愿意服药,或者症状缓和后就立即停药。郑占杰说,每种药物都有可能出现副作用,抗抑郁药也不例外,但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特征来选择药物,尽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现在很多新型抗抑郁药副作用都很小,且服用剂量范围经过了大量临床研究。服用足够剂量的抗抑郁药才能在体内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治疗抑郁症。如果擅自减少服药剂量,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有可能因此延误治疗时机,引发更大危害。

特别提醒

预防抑郁症保持乐观是关键

郑占杰介绍,预防抑郁症主要有以下方法:适当运动;保持乐观情绪,人生不如意事很多,有时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样的事,换一个角度理解;学会适应社会,目前的社会发展很快,“代沟”就是与这种差异有关,老年人是难以阻挡这种变化的,只有适应变化,才能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调整社会角色,20多岁是学生,30多岁是骨干,40到50岁是领导,60岁后要退休并享受晚年,这是人生的规律,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接受这种变化;发展兴趣爱好,学会自娱自乐,兴趣无好坏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保持适当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退休以后呼朋唤友、登高远足甚至吹牛聊天,都有利于心理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