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化「腐朽爲神奇」的藝術

門道提示:農曆五月二十五

根雕,是以樹根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根雕就是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根雕——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根雕

根雕藝術在新賓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元、明時期、女真人就有用樹跟做臺、架擺放什物的先例。後來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狀的樹根,隨形就意雕琢成獨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並逐漸形成了根雕藝術,一直流傳至今。

現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戰國時期的“辟邪”和角形器。在1982年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楚墓時發現了我國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辟邪》。據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該文物製作於戰國晚期,約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間,距今2300年。其形為虎頭、龍身、兔尾的四足怪獸,極富動勢態神韻,色彩古樸典雅。到了隋唐時期,根藝的發展已經趨於繁榮。

根雕——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根雕

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說的是唐時鄴官李泌採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韓愈在《題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幹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的詩句。詩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視作“神佛”形象的根藝作品。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在中國的一些石窟和廟宇內,仍然保存著根雕的佛像,這些樹根雕刻的佛像,可與泥塑、石雕的媲美。

根雕——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根雕

“選材是根雕製作的第一步。用材必須選擇材質堅硬、木質細膩、木性穩定、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能長久保存的樹種,如黃楊、檀木、櫸木等都是根藝造型的上好材質品種。被淤泥淹沒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經數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陰沉根木,其質堅幾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藝的佳材。”龐國星介紹說,由於根雕比較注重渾然天成的感覺,因此在根雕作品造型的選擇上,可以尋找一些稀有、奇特的作品,總的說來,選擇標準可概括為稀、奇、古、怪四種。

根雕——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根雕

根藝創作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從選材、造型、構思和製作,直到命名,需歷時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時間方可完成。

根藝創作的構思,必須著眼於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為藝術的再創造的痕跡需藏於不露之中。構思中應對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觀察,反覆揣摩,依形度勢,深思熟慮後方能定型。

根雕——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根雕

​如構思未成熟一時難以立斷的根材,可擱置一段時間,常有經過一年半載後方能發現意外的收穫。根雕的製作一般可分脫脂處理、去皮清洗、脫水乾燥、定型、精加工、配淬、著色上漆、命名等八個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