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支付+」成熱潮

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支付+”成熱潮

對於第三方支付,接觸移動支付行業的人一定並不陌生,而且第三方支付的頭牌企業支付寶和微信也是國人必知企業。

那麼在2018年的第三方支付,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呢?

申牌通道關閉,行業進入存量洗牌期

在央行收緊牌照後並採取嚴格續展工作後,市場上目前有 243 張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從13年底開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收購和轉讓已經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目前我們熟知的小米、恆大、唯品會等的支付牌照都是通過收購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取。主要目的是為自己產業內的業務提供便利,同時進行輸出,掌握更多的大數據源。但由於價格不菲,並且有無法續展的風險,預計未來幾年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或被大型互聯網或互聯網金融企業收購,收購潮繼續湧現。

C端局勢已定,B端爭奪日漸激烈

對於中小支付機構來說,雖然備付金統一管理對其“隱性收入”影響較大,C端市場已被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擁有強大消費場景的公司壟斷。因為缺乏場景支撐,B端突破是中小支付機構的一個方向,“支付+”模式已是行業趨勢。具體運作上,支付公司可以紮根垂直細分行業,為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通過打造產業鏈閉環,支付公司可以更好的識別交易真實性,從而控制金融風險。

支付直接利潤空間不大,盈利模式需要多元化

由於低費率、高度競爭和市場營銷,支付的直接利潤被嚴重壓縮。但支付是商業活動的最後閉環,掌握著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支付也成為互聯網巨頭打造生態系統的核心基礎設施。可以對掌握的數據進行挖掘和應用,衍生出相關的增值服務。支付的盈利模式需要多元化,可能來自廣告營銷、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等。

佈局海外市場,金融科技出海繼續成為熱潮

目前,國內的互聯網和移動支付普及率極高,大型三方支付公司出海是必然,主要通過併購和參股方式實現。中小型公司可能也會在細分市場和領域佈局,主要通過設立當地新公司並獲取牌照實現。隨著國內已有成熟的產品和模式,以及境外電商、國人出國旅遊和留學等推動,預計國內第三方支付公司未來將覆蓋更多海外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