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危局迎转机,中企该如何亡羊补牢?

5月13日,持续近一个月的中兴危局迎来重大转机,这对于中兴通讯8万名员工和31万名股东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然而,对于中兴通讯此次遭遇,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该吸取哪些教训?对于中国的芯片产业,我们又该如何亡羊补牢,突破“缺芯”的困境?

中兴迎来及时雨

中兴危局迎转机,中企该如何亡羊补牢?

受美国制裁的影响,6天前,中兴通讯发布公告称,“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正因如此,当特朗普宣布解除这道“紧箍咒”时,对中兴人来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回顾这充满煎熬的29天,中兴通讯为了度过难关积极奔走,就连76岁高龄的创始人侯为贵也临危受命,亲自出山。

当曙光初现的时候,中兴通讯可谓喜极而泣。代表中兴通讯在美国的供货商集体利益的诉讼律师“喜出望外”地表示:“我完全没有想到!”

对于这个让中兴通讯大感意外的消息,美国网友也发了不少评论。有网友认为,“如果现在全世界都来对美国制裁,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怎样?我对此非常害怕。”也有网友表示,“这的确让人惊讶,不过话说回来,当初贸然对中兴进行制裁,本身就是个错误。”

中兴危局迎转机,中企该如何亡羊补牢?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兴通讯的PCT专利申请数量为2965件,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华为(4024件)。这是中兴通讯连续8年排名全球前三,意味着中兴成为全球通信产业主要专利持有者之一。WIPO预计,随着华为和中兴的卓越表现,中国将在两三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通信领域最大的专利申请来源国。

中企该如何“补芯”?

中兴危局迎转机,中企该如何亡羊补牢?

在中兴危局出现转机的时候,我们或许该盘点一下,中兴此次遭遇,带来的经验和教训了。

细捋事件的整个过程,正是对游戏规则的有意或无意忽视,中兴把自己送上了刀口。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了国际化的征程,如何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遵守游戏规则的企业,毫无疑问是此次事件的重要教训。不仅仅是通讯行业,所有涉及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都应该从中兴身上吸取教训:要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就要遵守法律;不仅要遵守中国的法律,也要遵守其他国家的法律。

对中兴这家生意遍布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上千亿的跨国企业来说,一纸禁令就足以让其生产和运营顿时陷入绝境。这说明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分工上,中国企业整体尚处于中低端环节。正因如此,加强自主研发,不仅能强化技术储备,也能保证供应链的安全。

面对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担忧,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国该怎样突破“缺芯”之困境,走上一条国产自主可控替代化的发展之路?

中兴危局迎转机,中企该如何亡羊补牢?

有业内人士认为,半导体芯片是一个需要高投入、规模效应的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很多人不愿涉足。从中国的产业现状来看,现在最缺的不是半导体生产线,而是设计公司。没有芯片设计,生产线就不可能有自主可控芯片为“米”下锅,最终回到给别人代工的老路。中国“补芯”,不仅要面对科技巨头的激烈竞争,还面临巨大的行业人才缺口。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家对于创业人才的政策已不错,但需大幅倾斜到可在大公司长期奋斗的人才,“芯片需要大规模作战,需要有统领千军的能力,而不是发表文章的能力”。

中兴危局正迎来巨大转机,但对参与其中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一教训还是足够深刻,唯有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方可积累好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