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必然》之十二:美國技術推動了全球化,卻又開始恐懼、退縮

《必然》讀書筆記之十二

科學總是包含一個悖論,所以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讀《必然》之十二:美國技術推動了全球化,卻又開始恐懼、退縮

具體的,江雨讀書梳理了這麼幾個觀點。

一、讚歎人類的大規模合作

作者的論述從對維基百科的認識開始。

作者說,自己對人性和知識本質的理解被維基百科顛覆了。

為什麼全世界任何人都能隨時對它的內容進行補充或修改,就沒有無聊的人來搗亂呢?

網上這樣的人可不少。

還有,即使有些人盡責,也免不了會誇大或記錯事實。

何況,那些認真的人也可能是業餘選手。

作者認為,如果沒有刻意的大量精力和智力活動投入,知識不會自發地從數據中產生。

維基百科的成功說明,藉助恰當的工具,重新找回被破壞的內容,比創建一篇破壞性的文章更容易,因而好的文章會更普及並且質量逐步提高。

這就是“恢復”按鈕的重要意義啊。

讀《必然》之十二:美國技術推動了全球化,卻又開始恐懼、退縮

作者說,過去自己是一個堅定的個人主義者,一個傾向於自由論的美國人,而現在對社會力量產生了新的認同。

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他認為是大規模合作和大量實時社會互動的結果,是一種更高級的新型結構。

長期以來,人類都在發明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從法律、法庭、灌溉系統、學校、政府、圖書館直到文明本身。

這些社會工具讓我們成為人類,使我們的行為從動物的視角看來是“不可能”的。

在現代的文化與技術體系中,技術元素正通過不斷髮明新的社會結構加速創造新的“不可能”事物。

二、任何有害的發明都能給人們提供一個契機,去創造前所未見的有益事物,反之亦然

作者判斷,人們改變社會交往方式的步伐才剛剛啟動。

人類還處於發明真正的全球組織的初期階段。

而且,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創造某種全球意識,只需要讓每個人都能隨時與他人以及其他事物相聯通,並能共同創造新事物。

有了人類共享的互聯互通,現在看來不可能發生的奇蹟將變得可能。

讀《必然》之十二:美國技術推動了全球化,卻又開始恐懼、退縮

雖然不符合直覺,任何有害的發明都能給人們提供一個契機,去創造前所未見的有益事物。

當然,有益的事物也能(或許一定會)被相應的邪惡想法所利用。

這個說法,不由讓我想起了《球狀閃電》。

主人公把干預龍捲風的技術發出來,卻被敵人(小說暗示是m國)拿來攻擊我們的航空母艦,造成一千多官兵的犧牲。

全球規模的互動帶來的後果超出了人類可控的範圍。

所以,有的國家開始害怕了。

比如,最近以貿易戰為標誌的反全球化運動。

美國的技術帶來了全球化,它又開始恐懼、開始退縮。

三、知識之屏的詛咒

現在,我們可以隨時看到這些新聞:

一個小偷卡在了煙囪裡;一名卡車司機駕車與別的車正面相撞,從擋風玻璃飛出去竟然雙腳落地,安然無恙地走開;一頭野生羚羊在跳過自行車道時撞倒了一位騎車的人;婚禮上的蠟燭點著了新娘的頭髮;一個在後院碼頭釣魚的女孩兒釣到了一頭和人一般大的鯊魚。


當然還有這些:有人可以沿著大樓邊緣向上飛奔,踩著滑雪板沿郊區屋頂朝下滑,或者眨眼間就能完成“壘杯子”。

讀《必然》之十二:美國技術推動了全球化,卻又開始恐懼、退縮

這就是互聯網,它宏大而又瑣碎;它依賴技術進步,又可以傳播盲目和迷信。

任何一個事實都有它的反事實。

互聯網的極端超鏈接屬性將讓這些反事實凸顯出來。

有些反事實是荒唐的,有些勉強站得住腳,而有些是有理有據的。

這就是知識之屏的詛咒:你不能依賴專家解決問題,因為每個專家都有一個與其相對的反專家。

因此,我所學到的任何東西都會遭到無處不在的反事實的侵蝕。

這場名為“互聯網”的清醒的夢同樣模糊了嚴肅的想法和娛樂的想法之間的界限,說得更直白些,上網時我們已經分不清自己是在工作還是在娛樂。

許多人覺得,消除工作和娛樂生活的界限是互聯網最讓人詬病的一點。上網是代價高昂的時間浪費。

前臉譜網工程師傑夫·哈默巴赫(Jeff Hammerbacher)曾經發出著名的抱怨:“我們這一代中最聰明的人竟然都在思考如何吸引人們點擊廣告。”

有人認為這場清醒的夢帶來了令人上癮的對時間的浪費。

讀《必然》之十二:美國技術推動了全球化,卻又開始恐懼、退縮

恰恰相反,凱文.凱利卻珍視對時間的“有益浪費”,它是創造力不可或缺的來源。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工作和娛樂的合併、嚴肅地思考和娛樂地思考的結合,是互聯網帶來的最偉大的創新之一。高度演化的先進社會的理念不就是使人們不再需要工作嗎?

四、提問比回答更重要

這就是科學,總是會包含一個悖論。

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

每個答案都會孕育至少兩個新問題,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應的問題也會更多。

我們永遠都有問題。

密歇根大學的三位研究員在2010年進行了一項小實驗,試圖瞭解普通人可能為搜索付出多少代價。

他們讓一座藏書豐富的大學圖書館裡的學生回答一些谷歌上的提問,但是隻允許使用圖書館裡的資料。他們測量學生回答一個問題的平均用時,結果發現是22分鐘。

谷歌回答同一個問題的平均用時為7分鐘,整整少用15分鐘。以美國人22美元一小時的平均時薪來算,谷歌搜索一次節省1.37美元。

未來,答案將變得廉價,而問題會變得更有價值。

讀《必然》之十二:美國技術推動了全球化,卻又開始恐懼、退縮

一個好問題值得擁有100萬種好答案。

一個好問題就像愛因斯坦小時候問自己的:“如果和光線一起旅行,你會看到什麼?”這個問題開啟了相對論、質能方程E=MC2以及原子時代。

一個好問題不能被立即回答。

一個好問題挑戰現存的答案。

一個好問題與能否得到正確答案無關。

一個好問題出現時,你一聽見就特別想回答,但在問題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對此很關心。

一個好問題創造了新的思維領域。

一個好問題重新構造自己的答案。

一個好問題是科學、技術、藝術、政治、商業領域中創新的種子。

一個好問題是探索、設想、猜測,是能帶來差異的分歧。

讀《必然》之十二:美國技術推動了全球化,卻又開始恐懼、退縮

一個好問題處於已知和未知的邊緣,既不愚蠢也不顯而易見。

一個好問題不能被預測。

一個好問題是機器將要學會的最後一樣東西。

一個好問題將代表受教育的頭腦。

一個好問題能生成許多其他的好問題。

我們想用問題和答題機器做什麼?

能夠生成答案的技術將繼續得到重視,以至於答案會變得即時、可靠、無所不在,並且幾乎免費。

但是,能夠幫助我們生成問題的技術將獲得更多青睞。

引擎生成了不安於現狀的人類能夠探索的新領域、新產業、新品牌、新可能性以及“新大陸”,與此相隨,提問機器將會適時出現。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