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是怎樣爆發的?

大正讀經典

兩伊戰爭,爆發於1980年9月,結束於1988年8月,8年的兩伊戰爭,讓兩個富的流油的國家,打得只剩下一身的債務,伊拉克外債800億美元,伊朗外債450億美元,兩國軍費開支和戰後重建達6000億美元,伊拉克戰死18萬,伊朗戰死35萬,加上平民兩國死亡人數在100萬,僅德黑蘭寡婦就達20萬。


兩伊戰爭,說到底就是伊拉克薩達姆一手造成的。聖經上說,上帝要讓誰滅亡,必先讓其先瘋狂。

這個戰爭狂人,以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南部阿拉伯河邊境地帶的領土爭端為藉口,在1980年9月22日,打著抵禦"伊斯蘭軍"的幌子,悍然對鄰國伊朗發動了軍事進攻,結果是伊拉克軍隊勢如破竹,攻下了阿拉伯河下游的大片土地,直到1981年9月,緩過神來的伊朗大舉反攻,奪下了南部重鎮霍拉姆沙赫爾。

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認栽,單方面撤出了全部軍隊,提出全面停火,並承諾遵守1957年《阿爾及爾協議》,但是伊朗卻打的停不下來,在1982年7月13日,調集了12萬軍隊,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戰役,把一場現代化的軍事武裝戰爭,打成了中世紀風格的拉鋸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表決通過的598號,在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佈同意後,8月20日,兩伊才實現了全面停火,邊界也恢復到了戰前。

獨裁者薩達姆,唯一的收穫就是把戰前的24萬軍隊,打到了戰後的120萬大軍,打成了自己認為的世界軍事強國,終於在1990年8月2日早上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佔領了給他借錢的科威特,企圖變成為他的第十九個省,被美國修理的鼻青臉腫,最後上了絞刑架,用幾百萬人的生命,換來了個如此下場。



當然了,伊拉克的什葉派佔總人口的60%,伊朗的什葉派佔主流,宗教領袖霍梅尼的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也讓遜尼派的薩達姆對政教合一的伊朗恨之入骨。


好了堂

兩伊戰爭開打於1980年9月,“大正”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有三個,下面就具體解析一下:

(一)伊朗和伊拉克兩國有邊界領土爭端。

伊朗和伊拉克兩國都是位於中東地區,而且是鄰國,兩國有共同邊界多達1200公里,長度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自然邊界線。為了解決領土爭端問題,伊朗和伊拉克多年來爭執不休。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曾經達成解決邊界爭議領土的協議,但後來還是因為領土利益劃分問題出了叉子,鬧掰了。

(二)宗教問題。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但伊朗90%以上的人都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也是中東什葉派穆斯林的大本營,而伊拉克雖然有60%的人也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但伊拉克統治階級卻是遜尼派,典型的少數派政權。

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原來的巴列維王朝統治,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從國名字上看就知道,是一個宗教味道濃厚的國家。之後伊朗開始公開支持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穆斯林也進行“伊斯蘭革命”,而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派”反抗衝突,以至於兩國關係迅速惡化,致使兩國爆發全面戰爭。

(三)中東強人薩達姆的野心。

兩伊戰爭爆發前一年,薩達姆剛當上伊拉克總統,權利達到巔峰,這個政變上臺的中東強人,迫切希望發動一次戰爭,奠定自己在中東一代雄主的地位,而伊朗就成了最好戰爭對象,一旦薩達姆領導伊拉克軍隊打敗伊朗,薩達姆就會毫無疑問的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薩達姆野心也促使這次戰爭的發生。

但事與願違,兩個野心勃勃的中東國家,戰爭打了八年之久,誰都沒有佔到便宜,反而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共計造成100多萬人傷亡,數以千億計美元的經濟損失,伊拉克也因此欠下數百億美元的戰爭外債。最終兩國接受聯合國598號決議,於1988年8月份實現全面停戰。


大正看世界

我是走進伊拉克我來回答:

領土爭端

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並且存在重要的領土爭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地方是:伊拉克東南部的河流阿拉伯河和伊朗的胡齊斯坦省。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匯流而成,卻經過伊拉克和伊朗兩國而注入波斯灣,這條河是伊拉克進入波斯灣的唯一途徑,但恰好與伊朗非常接近。

1937年,伊朗和伊拉克簽署了一項條約,規定伊朗在使用阿拉伯河時支付給伊拉克的費用。但在薩達姆上任一年後,伊朗停止支付通行費。儘管薩達姆以武力相威脅,但由於當時伊拉克較弱,沒有能力對伊朗發起戰爭,伊朗開始暢通無阻地使用水路。

(胡齊斯坦省)

另外一個領土爭端就是位於伊朗的胡齊斯坦省,胡齊斯坦省居住著很多同伊拉克一樣的阿拉伯人,而伊朗則都是波斯人,僅從這一點,伊拉克就認為胡齊斯坦省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稱胡齊斯坦省在伊拉克殖民期間被劃給伊朗。伊拉克鼓勵居住在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人反抗,而伊朗為了回應則支持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反抗伊拉克。一直持續到1975年,兩個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但在薩達姆上任後,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對伊拉克的羞辱,這項協議的不公平性也是薩達姆1980年入侵伊朗的主要理由。

伊朗革命

1979年,伊朗的沙阿被推翻,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了一個什葉派神權國家,霍梅尼主張在阿拉伯國家傳播伊斯蘭革命,而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什葉派的發源地伊拉克,這對身為遜尼派的薩達姆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薩達姆認為,剛革命結束的伊朗根基未穩,又脫離了美國的支持,而伊拉克則處於非常強勢的地位,薩達姆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薩達姆想一舉拿下伊朗,卻不料戰爭陷入僵局,持續了整整八年之久。


走進伊拉克

謝邀!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很多,基本上還是常見的民族、宗教、領土、資源、大國夢等因素,下面簡單梳理一下。

【兩伊戰爭】

1、民族差異。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其他還有庫爾德人。伊朗是波斯人為主個國家,其次是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俾路支人等民族,還有少量的阿拉伯人,比如臨近西部邊界的胡齊斯坦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是中東四大古老民族之二(還有突厥人和庫爾德人),不同之處在於,波斯人就伊朗這麼一個國家、力量相對集中,阿拉伯人有一堆國家、內部容易不團結。

【中東民族分佈】

2、宗教派別。兩伊都是伊斯蘭國家,區別在於教派不同,伊朗是什葉派國家,伊拉克是遜尼派國家(國內什葉派人口占多數但是沒掌權)。教派衝突有多嚴重呢?大家可以參考歐洲歷史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雖然都信仰共同的一個神,但是都認為對方派別是異端。

【遜尼派和什葉派分佈】

3、領土糾紛。領土野心一般是隨著國力的增強而同步膨脹,歷史問題說不清楚或者劃分不滿意都是藉口。這塊主要一條是阿拉伯河劃界的問題,歷史可以上溯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再往早說(地理問題),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本來是兩條河,滄海桑田就有了兩河匯流的阿拉伯河,進而形成邊界問題。

4、資源爭奪。接著說阿拉伯河,除了航道問題,還有水資源問題,這個在乾旱的中東地區是戰略資源,沒有兩河,就沒有阿拉伯的“塞上江南”——美索不達米亞。水資源對生存極端重要,對經濟發展極端重要的另一種資源——石油,就大量分佈在兩伊邊界附近,油田能轉換成多少美元就不多說了。

【中東石油分佈】

綜上,已經有足夠多的理由開戰了,兩國都有恢復歷史大國的夢想,都是政治強人執政,再加上美國這樣的域外強國的干預,終於爆發了中東地區曠日持久的一場“高科技的低水平戰爭”。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伊朗親美巴列維政權被霍梅尼推翻,而霍梅尼反美,將美國勢力趕出,巴列維流亡美國,美國因為石油等等利益,非常希望重返中東,於是支持伊拉克和沙特,伊拉克出口石油唯一的港口卻在伊朗境內,前伊朗政府關係還過得去,甚至稱兄道弟,這個霍梅尼曾流亡伊拉克,但被薩達姆驅逐出境,懷恨在心,這時得了政權,想將伊斯蘭教向中東滲透,還利用港口為難一下伊拉克,薩達姆也不是好惹的,你霍梅尼曾流亡伊拉克還煽動什葉派叛亂,現在你剛上臺政權不穩,趁機教訓一下你霍梅尼,順便把邊界問題也給解決了,伊拉克既買蘇聯武器又買美國武器,雄得很,再一個美國向來喜歡挑撥,支持伊拉克打伊朗,賣軍火賺錢,何樂而不為,沒想到伊朗如此了得,(因為反美,蘇聯一定會拉的,冷戰時代都這樣)雙方平手,打了將近八年,其實這時的伊拉克已欠外債300億,只好和談,但港口問題仍然沒得到解決,因此才有後來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的舉動,港口問題就解決了(當然也有欠科威特百多億不想還等等的原因),然而又損害了美國在科威的利益。


學習冇止境1

伊朗和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主要是由領土爭端引起的。

伊朗和伊拉克的領土爭端問題歷史悠久,從古老的奧斯曼帝國開始便一直存在。而這兩個國家領土爭端的核心是位於兩國邊境的阿拉伯河的劃界問題和波斯灣大布通島和小布通島等島嶼的歸屬問題。其中,阿拉伯河的劃界決定了哪個國家對河流擁有控制權,波斯灣島嶼的歸屬則影響著兩國對波斯灣的控制力。



另外,伊朗和伊拉克的宗教衝突與民族矛盾也影響著兩國的關係。在中亞地區,由於宗教問題引起的戰爭從古至今數不勝數。伊朗是典型的什葉派國家,而伊拉克則是遜尼派掌權,這兩個國家在宗教的層面一直視對方為眼中釘。



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伊拉克想趁伊朗國內局勢不穩定,發動突然襲擊,想用閃電戰的方式快速取得戰爭的勝利。結果由於戰備沒做好,把一場閃電戰變成了持久戰,最終弄了個兩敗俱傷。


新論

很高興為你解答!準確的說,“兩伊戰爭”打了7年11個月,這場戰爭是上世紀持續最久、影響力最大的戰爭之一。伊朗和伊拉克幾乎是拿出了家底要將對方置之死地。雙方是因為什麼原因,如此憎惡對方?我們可以一起來捋一捋。



民族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得矛盾。伊朗的主要民族是波斯人加上少量的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伊拉克的民族構成主體是阿拉伯人加上少量的波斯人和庫爾德人。這樣,民族矛盾基礎就形成了。我們都知道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為歷史因素,雙方一直都不待見對方。伊朗和伊拉克整天扶持對方的少數民族造反,雖然雙方一直沒有撕破臉,但是背地裡卻都想搞亂對方。



宗教矛盾

伊朗是一個什葉派為主體的什葉派國家,而伊拉克是一個什葉派為主體的遜尼派國家。1979年伊朗前宗教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上臺後,建立了什葉派政權,相比在伊拉克什葉派一直在國家事務中沒有太大影響力,在霍梅尼的號召下(霍梅尼流亡過伊拉克,在伊什葉派中威望很高),在伊什葉派開始爆發示威活動,開始爭取政治地位。



領土矛盾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領土是在1975年雙方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規定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為界劃分兩國邊界。但是協議簽訂後,薩達姆越想越虧,因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去波斯灣的唯一通道,伊拉克是一個石油出口國,國家大部分財政收入都來源於石油出口,和伊朗共享航道會威脅伊拉克的能源安全,他認為必須要把阿拉伯河掌握在自己手裡。



天時地利人和

雖然說“兩伊”在民族、宗教和領土方面有很多矛盾,但是由於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上訴矛盾一直都沒有被激化,而是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但是,隨著伊朗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讓薩達姆終於下定決心打破這種平衡。

第一,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新生政權處於不穩定狀態,這時候是發動襲擊的最好時機;

第二,伊朗和美國爆發“人質事件”,和美國徹底交惡,伊朗失去了最大的外援;

第三,蘇聯、沙特和科威特的支持。伊拉克當時和蘇聯的關係非常好,伊朗失去了美國的支持,伊拉克有超級大國撐腰,勝率非常大。加上,中東兄弟國家的支持,使得薩達姆信心滿滿。



就這樣,在各種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伊朗和伊拉克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以伊拉克出兵進攻伊朗為標誌,拉開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


鐵腕時局

伊朗與伊拉克作為鄰國,兩國之間素來就有領土、宗教與民族三大矛盾。

伊朗於1979年2月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建立政教合一國家。曾經流亡在伊拉克的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對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也有較大影響力,伊拉克也是什葉派的發源地,開始鼓動伊拉克發動伊斯蘭革命,號召推翻薩達姆。

此外,雙方還有阿拉伯民族與波斯民族的傳統矛盾,還互相支持對方的庫爾德民族鬧獨立等問題。

於是1980年9月22日,薩達姆便以“抵禦伊斯蘭革命”為藉口,對伊朗發動了戰爭,結果一打就是八年。


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與入侵科威特,其實核心問題是與伊拉克出海口有關係。

兩伊邊界長1200多千米,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阿拉伯河界線問題就已是雙方的矛盾焦點。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

伊拉克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代,與波斯王國的劃界是在波斯一側的淺灘處,也即奧斯曼帝國掌握了河面的大部。後來脫離奧斯曼帝國的伊拉克在1937年與伊朗重新劃界,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

但伊拉克其實對此不滿意,兩國持續在劃界問題上有爭端。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正式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1979年9月,薩達姆正式取代無實權的前總統貝克爾成為伊拉克總統。而此時伊朗才建立新政權,在內部進行了一次大清洗,立足不穩,又對薩達姆抱有敵意。在此之時,薩達姆當然想趁機再解決劃界問題。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的確,會導致運油船從阿拉伯河進出伊拉克的巴士拉港不方便。薩達姆更認為阿爾及爾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並於開戰前的9月17日撕毀條約。


建章看世界

從1980年9月爆發的兩伊戰爭,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四個方面。

兩國邊界問題,積怨已久

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問題一直長期,爭執不休。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的調停下,伊朗和伊拉克達成了解決邊界爭端問題的協議。邊界問題得到了暫時緩和。

伊朗,伊拉克相互在對方國家搞事情

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政府建立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後,他們公開支持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教徒進行伊斯蘭革命(伊拉克領導層是遜尼派,比如薩達姆)。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少數派鬧事。兩國關係迅速惡化。這屬於宗教問題。

領導人野心勃勃

1980年9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佈廢除1975年的協議。9月22日爆發了兩伊戰爭。當時薩達姆野心勃勃,想要在伊斯蘭世界獲得最大話語權。伊朗霍梅尼政府也想著提升自身地位。

美蘇添油加醋

伊拉克財大氣粗,向美蘇買武器。美蘇本就想在中東這塊肥肉上蓋上自己的戳,自然樂意提供武器。況且這漁翁得利的事情,不幹白不幹。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謝邀。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很複雜,是各種矛盾的長期積累,邊境糾紛的不可調和,兩伊之間內部矛盾的惡化,國際影響的推波助瀾,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及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的影響,等諸多因素造成的。總的來說,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這三大最重要的因素導致的。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還是邊境糾紛。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

歷史上,兩國因邊境交界處的沙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有爭議的河流,藉口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成為繼越南戰爭之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

整個戰爭呈膠著狀態, 可分為四個階段。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

這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雙方損失慘重。人員傷亡148萬,被俘8萬。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受傷70萬,被俘3萬,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受傷25萬,被俘5萬,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

其實,8年的兩伊戰爭,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是對石油話語權的掌控,最直接 原因是什葉派和遜尼派歷史仇恨的激化,背後推手是美蘇對抗和博弈。

請關注【下午歷史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