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刺身真如傳聞所說那樣寄生蟲很多,最好別吃嗎?

艾美麗她媽

三文魚是大家非常喜歡的刺身原料,由於其肉質鮮嫩、色澤美觀、營養豐富,最近網上經常傳三文魚寄生蟲多,小編看了經常就是呵呵,給大家詳細地普及一下相關知識。嚴格意義上三文魚是一個大類,有很多個品種,在全世界也有很多產區,比如我國黑龍江的大馬哈魚也屬於三文魚的一種。

一、市場上常用的三文魚刺身的食材

三文魚主要產於北歐及北美地區,以挪威、丹麥的三文魚最為著名,我國大多數餐廳用的冰鮮三文魚以前都是挪威產,後來一段時間中國不允許進口後,丹麥、瑞典的三文魚開始在國內售賣,挪威的三文魚在國內的售賣形式是冰鮮,其在養殖及打撈、運輸、儲存過程中有嚴格的冷鏈體系和檢驗體系,三文魚的微生物指標及品質沒有任何問題大家可放心食用。

但目前很多海鮮市場上售賣的三文魚在儲存和加工環節有些不太讓人放心,並且很多選用的北美的冷凍三文魚,如果是一次解凍,其品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如果反覆解凍、冷凍,可能就會存在食用的風險。

建議喜歡吃三文魚刺身的朋友,最好到大的高星級酒店品嚐,或者到大的超市購買冰鮮產品,可能更為合理。

二、目前市場上的假冒三文魚

我國很多地方在發展冷水魚養殖行業,雖然其對水質、水溫要求也比較高,但由於是在淡水環境中養殖,並且養殖的品種為虹鱒魚,其肉質顏色和質地與三文魚比較接近,有用虹鱒魚冒充三文魚的情況,這樣的刺身其微生物指標堪憂,不太適合刺身。

所以請大家擦亮眼睛,同時喜歡吃三文魚的朋友千萬記住,便宜沒好貨。


美食理想

三文魚肉質緊密鮮美,肉色為橙紅色並具有彈性,生食口感爽滑。但這種美味的魚卻容易被一種叫“異尖線蟲”寄生蟲感染。殺滅寄生蟲可以採用高溫和低溫二種方法:高溫就是把魚煮熟後再吃,一般寄生蟲被熟殺以後對人體是無任何害處的。而生吃的話,可以採用的是低溫冷凍的辦法。為了能殺死刺身中的異尖線蟲幼蟲,歐盟規定海產品必須在零下20攝氏度冷凍24小時才能上市,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則建議冷凍7天(如果是零下35攝氏度可縮短到15小時),無經任何冷凍殺蟲程序,直接把三文魚銷售給消費者吃在歐盟與美國都是違法的。

但,按照營養學家的建議,最好不要生吃三文魚,但也不能燒得太熟,太熟就沒有什麼營養了,最多6-7分熟就行了。

關於市場上的三文魚

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三文魚都是養殖的,大多都自稱為“挪威三文魚”。可是中國在2015年3月開始就禁止從挪威直接進口整條的三文魚,原因就是擔心其攜帶有ISA病毒(三文魚傳染性貧血症)。所以市面上的三文魚大部分來自智利,而智利三文魚也一直受ISA病毒感染的影響。而且由於智利網箱養殖方式的養殖密度很高,養殖戶通常需要施用大量化學藥物殺滅寄生於三文魚體表與體內的寄生蟲。英國衛生部門就從智利出口的三文魚中檢查出含有名為“紫晶體”的致癌物(它主要是一種化學品,在養殖的過程中用於預防寄生蟲的),智利的三文魚的出口因此也大受打擊,價格一路下跌。

三文魚是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海產。那橙白相間的外形和豐腴柔美的滋味,無論是作為壽司刺身生食還是煎烤過後熟食,都讓人饞涎欲滴。然而,如果在市場上轉一圈,你會發現同樣稱為“三文魚”,居然冒出了很多外觀、質地和口感各不同的魚類。如果追問下商家,就會發現這些“三文魚”多了各種“前綴”:什麼挪威三文魚、帝王三文魚、紅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等等,甚至還出現了“淡水三文魚”這一個怪異的名稱組合。

感覺這些三文魚肉太紅了?商家會告訴你,這是“紅三文魚”。不過“紅三文魚”不是顏色偏紅的三文魚,而是來自另外一種魚類。圖片:shutterstock.com

其實:

經典“三文魚”只是大西洋鮭這一種,挪威三文魚是它的常用商用名;\t市場上帶著其他前綴的三文魚和大西洋鮭是同科,但並非同屬;\t在英文裡,這些“XX三文魚”都叫做“XX Salmon”,只有一個例外;\t例外是“淡水三文魚”——即使在英文裡,它也與三文魚沒有任何關聯;\t在中文裡,大西洋鮭外的各種“XX三文魚”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大麻哈魚(不是錯別字,大馬哈魚也對)。

各種三文魚之間的複雜關係。

為什麼這些“三文魚”之間有著這麼微妙的關係?這不止是一個翻譯上的問題,而是一個交織著科學與商業、事實與利益的故事。

大西洋是老牌的Salmon,太平洋是後來的“Salmon”

很久很久以前,北大西洋有一種魚,每年都會洄游到歐洲沿岸的河流裡產卵。這些魚在洄游時會奮力躍上瀑布,向上遊游去,因此人們用拉丁語中的“salmo”一詞(意為“上升”)稱呼這類魚。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salmon。這種魚數量大,味道美,是當時歐洲北部沿海重要的捕撈魚類之一。

在不同的生活史階段,大西洋鮭(S. salar)的體型體色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圖片:kolafish.ru

時間來到了18世紀,分類大神林奈(Carl Linnaeus)誕生了。林奈何許人也?生物命名法的創立者,就是他推廣了生物的“雙名法”命名體系,基於這套系統,任何一個物種都會被賦予一個獨一無二、不得重複的拉丁語名稱,這就是所謂的學名。雖然林奈主要以植物命名聞名,但作為一名瑞典人,對這種量大美味的魚兒當然也不會放過。自然而然的,“Salmo”這個詞就被給予這種魚作為屬名。現在看看這種魚的完整學名“Salmo salar Linnaeus, 1758”,就是林奈在1758年擬定發表的。

挪威奧勒松水族館裡的大西洋鮭(S.?salar)。圖片:Wiki Commons/Hans-Petter Fjeld

就在林奈熱情洋溢地給動植物命名的同時,新大陸上的歐洲殖民者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橫跨北美大陸到達了太平洋沿岸。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這裡居然也有好幾種外形類似“salmon”、也會洄游產卵的魚類。於是,這些歐洲殖民者們順其自然地把這些魚統統叫做“salmon”。為了區分它們和遠在大西洋的親戚,人們就把大西洋的S.?salar叫做“大西洋salmon”,而把後者稱作“太平洋salmon”。當然,人們為了區分“太平洋salmon”中不同的物種,就在“salmon”這個統稱前加上形態、產地等特徵,於是就有了Sockeye salmon、Chinook salmon、Coho salmon、Chum salmon等名稱。

美國西海岸拍攝到的大麻哈魚(O. keta)。圖片:theketaarecoming.com

當然,分類學家不會採信這些俗名,而是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命名這些魚類。他們仔細考察了這些“太平洋salmon”,給們取了一個屬名Oncorhynchus。這個屬名組合自希臘語的“onkos”和 “rynchos”,意思是“彎曲的鼻子”——因為這些魚類在洄游時,不僅像大西洋鮭那樣,身體的顏色會發生改變,而且上下頜會還變成鉤子的形狀。由此,上面提到的Sockeye salmon、Chinook salmon、Coho salmon、Chum salmon等,也有了它們的學名,分別為O.?nerka、O.?tshawytscha、O. kisutch和O. keta。同時,由於它們和S. salar的親緣關係不遠,因此它們都被歸為了一個科,稱為“Salmonidae”。

中國的大麻哈魚,來自太平洋;三文魚一名,卻本指大西洋鮭

不過,這些會彎鼻子的魚,在我國人民眼中並不陌生。在我國東北毗鄰北太平洋的河流中,也會有這類“太平洋salmon”洄游。不過,它們早已有了中文名稱,叫鮭魚,當然,他們還有另一個更被國人熟知的名字——大麻哈魚。東北人民食用這類魚已經至少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所以,這類屬名是Oncorhynchus 的“太平洋salmon”,在中文裡就被喚作太平洋鮭(或大麻哈魚),而相對應的“大西洋salmon”,就被叫做大西洋鮭。而“Salmonidae”這個科名,自然也被稱為鮭科。

太平洋鮭屬(Oncorhynchus)魚類的自然分佈範圍。圖片:State of Salmon

故事到了這裡,其實還不幹三文魚什麼事,畢竟“三文魚”這三個漢字組合這時候還沒誕生。不過,時間進入20世紀,事情有了變化。

在20世紀初期,大西洋鮭作為十分重要的漁業對象,其捕撈量逐年上升,而人工養殖也開始起步,因此產量很大,成為了歐洲和北美東海岸海水漁業的支柱海產。於是就有商人將這類大西洋的魚類出口到我國。從歐洲出口我國只能走海運,於是港臺等地就成為了大西洋鮭最先“登陸”的地方。前面說到,我國的太平洋鮭分佈在東北,南方並不常見,當人們詢問這種魚的名字叫什麼時,得到的是商人們“This is salmon”的回答(由於最早進口大西洋鮭的商人國籍不可考,因此假設是說英語的)。於是,Salmon這個外來詞就在濃重粵語腔下被音譯為了“三文魚”。當時,能夠進口到中國的“Salmon”,都是大西洋鮭,人們也就逐漸接受這種肌肉橙紅色、有著明顯白色脂肪條紋的魚是“三文魚”,並逐漸流傳開來。而與此同時,在北方還用“鮭魚”或“大麻哈魚”來稱呼東北河流裡捕撈起的太平洋鮭們。

大部分人已經接受了“三文魚”就是指代這種魚肉橙白相間的大西洋鮭這一事實。圖片:shutterstock.com

隨著養殖業的繼續發展,太平洋鮭的養殖和捕撈也逐漸興起,這些太平洋鮭出口量也迅速增加。但是,如何讓這些太平洋鮭搶佔那些原本大西洋鮭所佔有的市場呢?精(jiān)明(zhà)的商人發現,太平洋鮭裡不少物種和大西洋鮭長的很像嘛!於是商家們為了打開知名度和概念炒作,就利用很多太平洋鮭的英文名中帶有“salmon”一詞的特點,將這些太平洋鮭用人們所熟知的“三文魚”之名相稱,使得市場上的“三文魚”變得混雜了起來。而更有甚者,為了牟取暴利,出現了將淡水養殖、成本較低的虹鱒(O. mykiss)稱為“三文魚”來代替大西洋鮭的現象,而可笑的是,虹鱒的英文名為“steelhead trout”或者“rainbow trout”,連“salmon”都沒有。這一亂象延續至今,就算去店裡點一盤三文魚,給你端上來的仍然有可能是一盤虹鱒肉。

虹鱒因體側淡淡的彩虹色而得名。因為可以淡水養殖,所以成本較低。圖片:shutterstock.com

迫不得已,為了維護“三文魚”的“正統性”,人們給它加上了“挪威”二字的前綴,表示這是地道的大西洋鮭,所以就有了我們熟知的“挪威三文魚”的名號。同時為了方便區分其那些“李鬼三文魚”們,人們用其英文名或產地給它們加上前綴,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帝王三文魚”、“紅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等等。事實上,這種命名方式同樣存在很大缺陷,比如,阿拉斯加本身就是多種太平洋鮭的產地,所以“阿拉斯加三文魚”雖然很有可能就是大麻哈魚,但依然不能準確地指代具體的物種。這些頂著“三文魚”之名的太平洋鮭們儘管味道也相當不錯,有些市場價格甚至還高於大西洋鮭,但它們畢竟不是人們觀念中那種橙白相間、豐腴軟嫩的三文魚了。

真正的“三文魚”、加前綴的“三文魚”與其他鮭科魚類的關係。為取得最佳視覺效果,請點擊圖片,查看原圖。圖片:fengfeixue0210/老貓

科學命名的重要性

所以說,出現混淆三文魚的情況,其癥結在於英文中的“Salmon”和漢語中“三文魚”最初的所指並不統一。英文中Salmon可以代表大西洋鮭和多種太平洋鮭,而“三文魚”則由於文中所述的歷史原因特指大西洋鮭。在翻譯中,若是要表達英文中“Salmon”的真實含義,一個更好的翻譯方案是譯為“鮭類”或“鮭鱒類”。由於在英文中Salmon可以代指多種不同的魚,因此在國外生鮮市場上都會清楚的標示出具體的英文名,而如果去購買“salmon”的話,商家很有可能會詢問你具體要哪一種——Sockeye、Coho、King還是其他。在我國,由於人們已經習慣於“三文魚指代的是大西洋鮭”這一設定,若端上來的不是我們通常認知中的“三文魚”,則會引起不小的爭端。

美國德州一個魚市上,出售大鱗大麻哈魚(King Salmon)及紅大麻哈魚(Sockeye Salmon)的攤位。攤主不僅標明瞭三文魚的種類,還標出了大鱗大麻哈魚產自加拿大育空,而紅大麻哈魚產自阿拉斯加。圖片:kristinschell.com

像這種多種鮭鱒魚類都被稱作“三文魚”的現象,在分類學上被稱作“一名多物”。“一名多物”現象的存在,使得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會發生物種的混淆,不利於科研貿易等事務的進行。在林奈建立的生物命名法規中,一個最基礎的原則是要求“一物一名”。像上面所述的那些“三文魚”,若用學名進行描述,是絲毫不會造成混淆的。

一名多物的現象,不但在“三文魚”中存在,另一種大宗貿易漁產“鱈魚”中也同樣存在。隨著世界貿易越來越廣泛的進行,對貿易物種進行科學、合理、清晰的命名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這不僅僅關係到“花正確的錢買到正確的東西”,甚至會關係到對人體的健康風險。例如,對於淡水養殖的虹鱒來說,其生食所帶來的感染寄生蟲的風險,就高於海水中養殖的大西洋鮭;而若是食用了冒充為鱈魚的異鱗蛇鯖,那麼連放屁都要小心一下。


無處不經濟

簡單回答一下,不為求贊,只為告訴愛吃魚生又有顧慮的朋友。




本人每天接觸三文魚,金槍魚。三文魚都是新鮮整條送來的,一箱4~5條,挪威產。收到之後立馬去皮去骨拔刺,然後用保鮮膜包好打冰。零下21度保存,要用多少頭天拿出來放保鮮冰箱解凍。如果急著用,也會免去冰凍這一環節,不過這是不允許的。我也不會經常這樣幹,一般也是挑肉質整潔,沒有內出血或者血點的魚肉切。歐盟衛生法規定魚生必須零下21度冷凍24小時以上,大部分寄生蟲被殺死之後才能生食。金槍魚都是冷凍,分割好的整塊魚肉,越南產黃鰭金槍魚。這個沒什麼疑問,不過難吃。


金槍魚

有時切片的時候會在魚肉中發現血管之類的東西,特別是金槍魚,能拽出來,可能是經脈啥的,是不是寄生蟲不知道。拽出來之後繼續切。北歐很多人吃魚生,三文魚最多,從沒聽過吃生魚抱病的報道。歐洲人很愛命,索賠又厲害,所以衛生法對食生魚的規定肯定有它的道理,我們也放心的吃吧。








補充一點,三文魚的寄生蟲往往寄生在魚肚那一塊,也就是魚肉最薄,最嫩,最肥美的地方。很多人吃魚生專挑這裡。而很多壽司店在切魚的時候,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往往魚肉表面的組織不去幹淨就上桌。這多少也有點風險。魚肉是紅白相間的,很純的紅色。切片之後邊緣不該有灰色或者白色的雜質。

魚生營養豐富,祝大家吃的開心,安心。


夏日風華

三文魚是西餐,尤其是日本料理裡非常常見的魚類,很受食客歡迎,其中最常見的吃法就是三文魚壽司,但近幾年很多人說生吃三文魚會導致寄生蟲病,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三文魚吧,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挪威三文魚主要為大西洋鮭,芬蘭三文魚主要是養殖的大規格紅肉虹鱒,美國的三文魚主要是阿拉斯加鮭魚。大馬哈魚一般指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的魚類,有很多種,如我國東北產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三文魚肉質呈粉紅色,如果作為壽司是非常美味的,這也是三文魚最受歡迎的食用方法,尤其是近幾年在媒體宣傳下日本料理成為一種高端料理後,很多人覺得不進行深度加工,可以最大程度保持三文魚的營養和風味。

有一些人提出生食魚類會導致寄生蟲病,但很多人說三文魚生活在深海里,所以沒有寄生蟲。

實際上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即便是生活在海里,三文魚體內也有寄生蟲,我看過一些宰殺三文魚的視頻,剖開三文魚可以發現有的三文魚中有一種叫異尖線蟲的寄生蟲,有圖有真相。


如果我們把鏡頭放大,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寄生蟲。


雖然在殺三文魚的時候,商販一般都會用鑷子把寄生蟲夾出來,但是這種方法不能清除蟲卵,所以存在安全隱患。

而且在臨床上已經發現了一些此種寄生蟲病的患者,這些患者不約而同生吃過三文魚,在x光下可以看到這些患者體內有大量的蟲卵囊,哪怕是我這樣的重口味看著都頭皮發麻。

而且有數據表明,日本這種寄生蟲病的發病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也可以從側面佐證。

所以生食三文魚是有一定風險的,除非是能嚴格保證食品安全的高級料理店,在一般的料理店,或者是自己買三文魚做最好還是加工一下,其實煎三文魚可以在殺死寄生蟲卵的同時保證其風味。


陳蘭香老師

日本問題還是交給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三文魚刺身就是鮭魚,鮭魚中絕對會存在“異尖線蟲”,這類蟲不會在體內被殺死。並且寄生在海類魚身上。人吃後會進入人體啃咬胃壁什麼的。所以,日本過去從來不能生吃鮭魚。過去要生吃這種魚,要用鹽醃的特殊方法,先殺掉鮭魚體內的寄生蟲以後才能使用。並且“異尖線蟲”基本上在養殖鮭魚(三文魚)體內不會出現,只會在天然的鮭魚體內出現。日本厚生省特地發出指示,針對日本國內因生吃三文魚發生的問題要求餐廳等按照以下的辦法處理魚類。

零下20度的溫度保存24小時以上,再加酸以及酒精保存的話,完全就可以把“異尖線蟲”給殺死,只有這種辦法處理過的魚才能生吃。以前日本居酒屋不能放生的鮭魚,現在這個冷凍技術發達,現在在日本到處都可以生吃三文魚。現在進口的挪威,智利的養殖三文魚,智利因為是高溫水,寄生蟲不可能生存,但是美國的科學家研究結果,在三文魚表皮與體內有聚氯化聯苯等有害物質,每年生吃三文魚的數量不要超過6次。生吃挪威三文魚次數最好在3次以下。


任何東西要適量,看到日料時生吃三文魚,而且每週一次,這樣對身體並不好。三文魚的生吃時首先要知道這種三文魚是不是天然還是養殖,而且是不是經過處理,如果實在要品嚐,可以用噴火槍噴一下,這樣就沒有危險,如果一定要生吃,每年最好不超過6次,人生還長,需要悠著點。


橋本看日本

怎麼可能有寄生蟲。至於養殖的三文魚更加沒有寄生蟲了。
至於三文魚就不科普了,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三文魚沒有寄生蟲。


先來一張圖片。
寧波大學水產養殖專業是國內最早的水產養殖碩士專業。幾年以前cctv9做過一檔節目,關於魚類寄生蟲的。教授帶著學生去菜場買了幾條淡水魚和海水魚。結果,淡水魚無一例外都發現寄生蟲,而海水魚則沒有。在後來的採訪中教授說,海水和淡水由於鹽度不同(海水鹽度3.5,淡水鹽度0.9),導致寄生蟲只會在淡水魚中存在。因此,無所謂,正規店裡的生的海產隨便吃。我下面隨便來幾張生猛海鮮的圖。
紅膏熗蟹

醉皮皮蝦
泥螺

醉江白蝦
白玉蟹

三文魚片
赤貝







這些都算比較常見的可以生吃的海鮮。當然,有些事情沒有絕對。真的不放心,熟吃也可以。但是生吃有生吃的味道,熟吃有熟吃的味道。


西索的蘋果

全球96.4%的異尖線蟲病發生在日本。

三文魚刺身有寄生蟲

誰和我一樣?很喜歡吃三文魚,我在麗江生活了很多年,因為麗江有冷水適合養殖三文魚,菜市場賣的價格也不貴,我不僅喜歡到餐廳吃,自己還學會了做三文魚,一魚三吃,三文魚的皮可以加上澱粉,油炸很脆,撒上雲南特有的單山沾水,好吃。

三文魚的骨頭可以熬湯,放上一些土豆,白菜,熱騰騰的一鍋,開胃口。

最後是切下來的紅紅的魚肉,用刀切成薄片,加上芥末,醬油,吃起來很嫩滑。

可是我現在絕對不吃

後來知道這東西有寄生蟲,多查資料,發現日本人的寄生蟲病,發病率比較高,更是堅決不吃了,在好吃的東西,也不能把寄生蟲搞到身上去,是不是。

有人說日本人愛吃生魚片,但是他們講究衛生,不會得病。那就錯了,就在1990年,日本統計的異尖線蟲病16000多例,而同時期,全球其他地方的疾病總和是600多例。看明白沒有,全球

96.4%的異尖線蟲病發生在日本。

乖乖,怕不怕,驚喜不驚喜,還敢不敢吃?我是不敢吃了。


把你的想法分享在評論區吧,我會回覆的。

輕輕一點,加個關注。


大鵬金翅鳥

很多人一想到吃三文魚,一定是先想到刺身,也就是生吃。但也有不少媒體報道過關於三文魚帶細菌感染的事情,所以有段時間,到底是生吃還是熟吃三文魚成了一個很糾結的問題。更有坊間謠傳說要看產地,進口的三文魚,尤其是日本進口的沒問題,國產的不行。這純粹就是扯淡了。從一開始說三文魚這種歸屬的生活習性就可以看出,它本身不是24K純的深海魚,所以洄游這段日子註定了它們存在了被感染的風險,不論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只要是野生三文魚歸屬的鮭魚類都有這個隱患。相反,倒是人工養殖的風險較低。

其實在北美,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三文魚必須在多少華氏度的低溫下冷凍過以後才能吃,這也是為了防止寄生蟲感染人類的方法之一。但日本沒有這方面的規定。按照國際衛生組織的統計,三文魚寄生蟲感染人類次數最多的國家就是日本,沒辦法,他們生吃的幾率明顯比北歐人多得多。另外就是之前提到的李鬼虹鱒,虹鱒因為是淡水魚,所以千萬記得弄熟了吃,很多人誤把便宜的虹鱒當三文魚買回來生吃,這種情況下感染寄生蟲的概率是很高的。

如果特別愛吃魚生,我倒是建議放棄三文魚而改投金槍魚這類的純深海魚,味道比三文魚更好,食品安全方面也會更穩妥。


ctime表態網

“寄生蟲很多”這個說法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有可能帶有寄生蟲”。

事實上,不光三文魚,任何動物,都可能帶有寄生蟲。

比如曾經流行的田螺、福壽螺等。

寄生蟲是一個概率問題,我們不能說每一隻三文魚都有寄生蟲,但是有些三文魚肯定是有寄生蟲的。

至於你吃到的有沒有,就看運氣了。

另外,但凡這類問題,總會有很多利益相關的人來回答,比如賣三文魚的肯定會列舉很多數據,說三文魚如何如何安全。

這類回答就好比你問賣酒的喝酒傷不傷肝,你覺得他會跟你兜底麼?

或者換個角度來理解:三文魚咱們不瞭解,人咱們還不清楚麼?

人身上有沒有可能有寄生蟲呢?假如老虎要生吃人肉,有沒有可能就把寄生蟲吃進去了呢?

當然,老虎長期吃生肉,一般的寄生蟲它們不怕。

但我們人的胃可沒那麼厲害。


關老溼233

三文魚根本就沒有寄生蟲,你們如果出去日本或者香港等地方,請放心食用三文魚!三文魚屬於海魚,它並不會有寄生蟲的存在,而國內的很多三文魚是打雙引號的,因為他們是淡水魚,這種魚肉跟三文魚很接近。

巧辯真假三文魚(SALMON)

三文魚是我們在餐桌上常吃的一種海鮮食物, 因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物質頗受人們的歡迎。其實三文魚並不是指某種魚,它只是某些鮭科魚類或鮭鱒魚類的俗稱。它的英文是salmon,“三文魚”是個音譯。如挪威三文魚,主要為大西洋鮭。

可如今市場上進口三文魚的品質究竟如何?為什麼價格相差那麼大?這些三文魚是真的嗎?如何區別假三文魚和真三文魚呢?下面就教大家如何鑑別。

一 實驗過程:

1:選材:挪威三文魚國產養殖虹鱒魚

2:生的三文魚和其摻假魚對比:

生的三文魚:色澤鮮明,肉呈橙紅色,脂肪紋清晰,肉質堅挺,不含血跡或瘀痕。

生的虹鱒魚:虹鱒魚肉色深紅,脂肪紋路較硬.

3:熟之後的三文魚與其摻假魚對比

熟制後的三文魚:(肉色呈粉紅色,鮮嫩可口,入口香甜,味美)

熟制後的虹鱒魚:(顏色深一些,入口發柴,乾澀)

分析:

挪威三文魚:原產於大西洋挪威寒冷深海里,學名叫大西洋鮭。三文魚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所含的Ω-3脂肪酸更是腦部、視網膜及神經系統所必不可少的物質,有增強腦功能、防治老年痴呆和預防視力減退的功效.它還是補充鈣,鋅,鎂和磷的好來源。挪威三文魚素有“冰海之皇”的美稱,紅色的魚肉,無論生吃、熏製或熟煮,味道鮮美。

國產養殖虹鱒魚:淡水養殖,易受汙染。因為它的肉長得與三文魚相似,才被一些人有意無意拿來冒充三文魚。

二、3招巧辯真假三文魚:

1、看:挪威三文魚顏色色澤鮮明,肉呈橙紅色,脂肪紋清晰,肉質堅挺,不含血跡或瘀痕。虹鱒魚肉色深紅,紋路較硬。

2、摸:真三文魚有彈性,肉質緊密,不黏手。假三文魚肉質疏鬆,不易彈起或發硬。

3、價格:兩者最直觀的差距體現在價格上,三文魚一百左右一斤,三、四十元一斤的三文魚就稱不上是真的三文魚。

三、購買建議:

挪威三文魚肉含有高蛋白質及ω-3脂肪酸,但脂肪含量卻較低.三文魚對心腦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同時有助於眼睛與大腦的發育。三文魚刺少肉多易於被人體消化吸收,在購買時要注意一下幾點:

1、購買三文魚時、問清楚是什麼魚,首選三文魚,去正規的商場、索票購買;大概價格基本在一百元左右;價格會隨季節有一些變化。

2、消費者應當根據自己和家人的身體狀況,決定是否購買三文魚還是其他魚,以及烹調方式。建議虹鱒魚做熟吃。

3、儘量購買新鮮的,現吃現買,儘量不要購買存儲時間長的。三文魚營養在豐富也要限量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