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大学生学不学习取决于“文凭”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虹野:大学生学不学习取决于“文凭”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文/虹野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昨日在成都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并讲话。会议中陈宝生指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也就是说,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适当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虹野:大学生学不学习取决于“文凭”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从讲话中可见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大学生学业负担轻算得上“路人皆知”了,可是从中小学生“年年减负年年重”来看,在解决教育中的具体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要么是停留在简单的“口号”和“宣传”,要么就是简单的“一禁了之”。对于具体的教育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机理分析不够,在解决方案中对于深层次原因触及不多。

这里暂且不谈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先讨论大学生“增负”的问题。想给大学生“增负”,提高课程难度,首先要明白为何大学课程要求越来越低,大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这个现象从80年代的“60分万岁”,到现在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支持这个过程逐渐深化的原因在于“文凭”比“知识”重要的观念。

虹野:大学生学不学习取决于“文凭”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文凭有多重要,这里就不加赘述了,每个人都明白,从过去的“中专”、“大专”到“本科”的划分,到现在的“三本”、“二本”、“一本”、“211”、“985”、“双一流”的划分,等级越来越细,但是“知识”却没有太明显的区分,“千校千面”。或许很多人说“211”、“985”就是比普通二本强,但是更多的是强在生源、经费、师资,课程基本上相差无几。

从社会就业来看,博士、硕士有时尚不及“本科出身”重要,在大学,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大都争夺的是“文凭”的身份,至于“知识”,谁又在乎呢?

大学文凭的“身份”争夺,已经前置于“知识”,这个道理大学懂,社会懂,学生亦懂。学生不在乎大学期间学到多少知识,但是在乎毕业的时候能否拿到毕业证;大学生不在乎挂科多少,在乎文凭的获得。如若因挂科过多无法毕业,寻死觅活者并不鲜见。

虹野:大学生学不学习取决于“文凭”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重文凭,轻知识,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校方迎合学生心理,暗示教师主动放水,如遇到不开眼的教师,通过学生评教杀一儆百。逐渐,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三方达成共识,轻轻松松90分,20分都可以毕业。大学轻轻松松卖文凭,少了许多烦恼;大学生潇潇洒洒毕业,不许寻死觅活;大学老师浑浑噩噩度日,工资分文不少。似乎是皆大欢喜,可是“知识”何在呢?在知识膨胀的年代,本应该是知识创新核心的高校,却成为了“垃圾论文”的制造场。或许毕业后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才突然感触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吧,可惜的是即便是大学亦没有几本新书,即便有大学生也学不到。毕竟大家读大学都是为了“文凭”而来的啊。

改变大学生学业负担过轻现象,若不改变“文凭”大于“知识”的现象,宛若中小学生减负一样,或将徒劳无功。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