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大洗牌!有創業公司曾經估值2.5億,如今只能借款爲生!

作為整個體育產業鏈的頭部頂級IP資源,世界盃一舉行,全球體育產業都跟著興奮起來。

“體育產業是一個未來十年持續發展的產業”、“經歷過投資泡沫的洗禮後,體育產業健康成長的序幕才剛剛拉開。”國內投資人對國內體育產業發展空間都非常樂觀,但是卻面臨一個現實問題——項目難找。

“我們每週看大約30個項目,經過初步篩選就只剩下四五家,然後做進一步調查。”動域資本合夥人謝立治告訴投資界(ID:pedaily2012), “很多項目單純對標細分領域的頭部公司,沒有找到用戶的真正需求所在,要做成功很難。”

投資人理性了很多,創業者也“謙虛”了很多。投資界瞭解到,有些在2015年估值超高的項目因為融不到資,只能靠借款存活了。

體育產業投資選擇賽道非常關鍵

因為較長的體育產業鏈條,且不同細分產業領域發展水平相差極大,體育競技的殘酷性也體現在了投資領域。體育產業包含體育賽事運營、體育裝備、滑雪產業、馬拉松產業、足球產業、體育旅遊、戶外運動產業等多個熱點產業,但不是每個產業都能賺到錢

“從投資角度來講,體育產業不會是爆發性增長,但卻會保持長期穩定增長。平均來看,整個行業大概會有20%的年化增長。如果你選擇好賽道,特別是龍頭企業,它們的成長會超越行業平均水平。有些行業的盈利非常好,所以選擇賽道很重要。” 曜為資本共同創始人兼CEO韓大為表示。

在體育行業,提前搶跑的頭部企業會持續領跑,後續創業者只是跟隨模仿的話,很難脫穎而出。有些賽道是先行發展,土壤變得比較肥沃,有些賽道發展則比較滯後。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體育產業最早的流量紅利時代已過,後來者面臨的門檻很高,如果想要趕超,付出的成本要比先進入者高出幾倍。

體育公司想賺錢很難,曾是業內共識。“體育項目變現很難,好的項目很少,我們更多的投一些線下公司,比如體育場館之類的線下項目。”有投資人表示。

對線下項目的推崇,可能也是2014年體育投資熱潮冷卻後的教訓所得。“體育最終還是做線下,早前做了一批用手機約教練、約場地、約球友、約比賽的項目,現在都銷聲匿跡了,因為它是低頻的。”凱興資本合夥人潘石堅表示。

潘石堅還提到了另外一個體育產業投資的誤區就是目前仍然比較火熱的可穿戴設備。他認為,個人可穿戴設備比如手環是一個偽需求,目前只有小米、華為、蘋果這些企業活了下來,硬件這塊,小企業幹不成。

線上體育也不是沒有機會。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變現方式,比如電視直播,現在看到的NBA線上轉播就是騰訊視頻獨家專播,體育愛好者可以直接在移動平臺上付費觀看。

2017年體育產業融資金額下滑50%“每月僅看20個項目”

經過了前兩年的爆發式增長期,資本在體育產業的佈局開始放慢腳步。根據懶熊體育統計,2017 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國內體育相關創業公司投融資/併購事件共發生188 起,其中公開融資金額(量級)的有166起,資金總額約100億人民幣。

這一數據相對於前兩年大幅下滑。根據懶熊體育統計,2015年,體育類創業公司融資217起,融資金額約147億元;2016年,有披露的體育類創業公司共融資235起,融資金額約196億元。可以看出,2017年體育產業較2016年整體投融資額下降了超50%。

“事實上,去除電競和遊戲相關行業,我們統計的數字顯示,下降的數量比這個還要多。” 原蒼資產合夥人謝祖濤表示。

中國體育產業化元年始於2014,當時的東風來自於國務院的一紙文件。2014年10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即46號文發佈,體育產業被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意見提出,到2025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此後,體育產業投資迎來了持續2年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1月至今,共有35支體育產業基金成立,基金投資總規模超1370.56億元。

不過,從2017年開始,體育產業進入了冷思考期。一方面是跟整個市場環境有關,強監管下流動性收緊,股權投融資大環境不理想,同時,經歷了兩年的熱炒,投資機構對於體育行業的瞭解更深,投資也漸趨理性。

“2014年46號文之後大家跑步進入體育市場,但到了2016、2017年因為找不到變現渠道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大家覺的體育沒有產業沒有那麼想象的那麼好。”潘石堅回憶道。

體育產業的降溫被認為是前期盲目狂熱的必然結果。“經過了2015年的資本盲目助推,體育產業已經出現了斷層,大多都是早期項目,像淨利潤1000萬、收入5000萬的B輪成熟公司非常少。”謝祖濤說道,“我們現在每月大概就看20個項目,這個數量相比醫藥等領域是非常少的。項目數量很多,但是好的項目不多。”

目前市場上已經成立的體育產業基金整體運作情況也並不理想。今年,很多基金實際根本沒有運作起來,有些所謂文娛產業的大基金可能只投文化產業不投體育產業。

體育創業公司曾經估值2.5億,現在只能借錢

資本冷靜了,體育行業的創業者們也理性了。一位投資人說,今年看項目過程中,發現創業者們都謙虛了很多。

“2015年時,很多項目根本沒得談,創始人見的投資人也多,覺得自己的項目很好,要價特別高。”上述投資人舉了一個非常有代表型的例子。“當時我們看了一個熱門項目,收入500萬,估值高達2.5億,這家企業目前發展很困難,還融不到錢,只能借款維持發展。”

那些年趕過的風口終於還是變成了破裂的泡沫。謝祖濤表示,他在做項目的初步篩選時,會重點關注這家公司是為了玩概念圈錢,還是真正在做體育,有沒有落地可能性。

募資難的大背景下,錢也不好拿。據悉,有些體育創業公司已經簽了合同,但是最後到不了賬,還是拿不到錢。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體育創業領域的方向也在發生變化,最早期的移動互聯網紅利期過後,能否捕捉到用戶的真正需求,發現新的潛在市場空間,是新的體育產業創業者面臨的最大難題。

“像健身領域,傳統做法可能就是賣卡,滲透率很低,後來開始社區化,最後變成了‘洗澡卡’,這是非常淺層的需求;而現在健身人群年齡偏低,健身不再是單純為了健康,而是有更高訴求,為了美或者健身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他的人格”,謝立治表示。在這種需求下,一些定製化或標準化的運動服務項目會有機會。

在謝立治看來,體育行業的創業項目要變現並不難,關鍵是你是否有為用戶真正創造價值。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青少年足球培訓。“家長們的付費意願其實很強烈,但是前提是你的產品服務要好。”

有投資人看到,國內體育創業者群體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早期的一批體育創業者可能是體育行業或者媒體行業出身,相對比較傳統,今年新的體育創業者越來越年輕化,學歷也越來越高。

目前海外項目性價比很高

體育產業投資降溫,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就是海外併購的戛然而止。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發佈境外投資敏感行業目錄(2018年版)的通知)顯示,在需要限制企業境外投資的行業中,體育俱樂部赫然在列。

曾幾何時,砸重金收購歐美體育俱樂部是中國資本海外體育產業投資的重頭戲。四年前,中國商人朱曉東通過其控股的上海旭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子公司,收購了超過百年曆史的帕維亞足球隊100%的股權,就此掀起了中資入主海外足球俱樂部的狂潮。

數據顯示,2016年底,中資已經埋下了海外20多家足球俱樂部。“過去三四年,你要是投資了英超俱樂部,估值基本上是要翻番的。“一位投資人表示。

如今在政策調控影響下,海外體育產業投資已經直接歸零。6月14日,商務部舉行6月第2次例行新聞發佈會,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關於前5個月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情況時介紹,今年前5月,房地產業、體育業、娛樂業等領域都沒有新增的對外投資的項目。

這也是自從去年8月,國務院下發文件要求嚴管境外非理性投資之後,這三個領域已經連續10個月無新增對外項目。

這是否意味著海外體育產業投資已經停止?“海外體育投資並沒有停,我們也看了幾個海外項目,但是發現很多都欠缺在國內的落地能力。” 謝祖濤說道。

另一方面也和海外體育創業項目的屬性有關。一位投資人表示,海外體育領域有很多技術團隊,但這種純技術團隊很難在中國融資。“技術類公司可能要分散大量精力做商業化,如果技術無法做到持續領先,最後發展就會很尷尬。”他解釋道。“海外體育產業基金投資週期都非常長,很多基金不退出只靠分紅做資產運營。”

不過在一些投資人看來,海外跨境投資的暫時放緩也提供了好的“抄底”機會。“2015年、2016年的時候,很多中國企業出境做了大量的投資,經過兩年調整,估值又出現了回調,變得更加合理,目前一些海外體育項目投資性價比都很高。”韓大為表示。

結語

相較於歐美體育產業佔GDP總額3%的比例,國內體育產業僅僅佔GDP的0.6%,體育產業的黃金時代剛剛到來。經歷了前兩年資本的熱潮之後,行業的發展也漸趨理性。無論是對創業者還是投資機構而言,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