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很多年前,一個眉目如畫的南方女孩認真問我:東北的省會是哪裡?

當時就把我問蒙圈了。

在她單純又潦草的印象中,黑吉遼乃是混沌一體,一出關全是化外之地。

東北街頭,到處晃動著貂皮和金鍊,人人興起時都能喊兩句二人轉,哪怕風雪如鞭。

入夜,紋身大哥走進破舊串店,扒蒜小妹恬靜相伴。窗外歲月轟隆隆碾壓而過,隨手掐一段,都是黑道風雲二十年。

這並非妹子一個人的懵懂想象,這些年來,投資不過山海關,其實想象力也沒過山海關。

人們的東北印象,始於小品,停於喊麥,印證於身邊的東北人,埋葬於新聞評論區,真實的東北,無緣得見,恍如異域。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過去的東北,是劉老根的龍泉山莊,是光怪陸離的大城市鐵嶺;現在的東北,是MC天佑的直播間。直播間薄牆外,是無邊無際的迷茫雪原。

山海關如鎖,從鎖眼看世界,終歸視野有限。

直到真正出關,真實東北才會撲面而來。

這幾年,關於東北的話題,似乎時不時就會在網上“熱鬧”一下。

比如去年,“一席”有一篇有關東北的演講,打動了許多人,曾一度流傳很廣,可能不少朋友還記得。

深度君對裡面一段話印象深刻:“每到了轉折的時代,總會有這樣一群失落者。這個時候,人們追求的東西會像雨水一樣蒸發到空氣裡,然後用一種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無法把握的概率落下來。時代和人群永遠朝向新的賓客,發出新的頌揚。新的失落者在輸光了一切以後就要走向被人遺忘的路程。”

說的不止是東北。

但這片白山黑水,似乎尤其有太多不應該被遺忘的故事。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曾經有一種說法,把全中國比喻成一個大家庭,而東北,被稱為這個家庭中的長子,而中國的其他地區,就是東北的弟弟妹妹,所以常有人說“東北是共和國的長子”。

當初提出這個說法的人,大概認為這句話是誇東北的,但是事實上到了這幾年,這個“長子”卻成了家裡,被人見人嫌的那個人,這是因為,這個原本前途無量的長子,當年因為家裡窮,犧牲自己的前途出去打工養家,資助弟弟妹妹上學,而如今他年紀大了,長久的操勞讓他渾身病痛,而且因為沒有讀過大學,還被弟弟妹妹嫌棄... ...

我並沒有誇張,這是一段其他地方的人並不熟悉的歷史,甚至連很多東北人自己

也未必瞭解得很深。

事情,還要從我爺爺那一輩人說起。

黑吉遼有中國最好的工業底子,蔣介石為了讓蘇聯把東北從嘴裡吐出來,把外蒙古都給割掉了。國民黨在解放戰爭時,把最好的美械部隊,最厲害的將領派往東北,就是為了搶這塊地盤,如果東北不稀罕,誰會這麼拼命?

建國那陣,一半的鋼鐵都產在東北。

中國搞工業化、建設現代軍隊,離不開鋼鐵。五幾年的時候,東北工業新增項目最多,一五計劃156個項目,57個放在東北,東北是國家建設的重中之重。

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建起了重工業、軍工廠;在吉林建成了化工產業帶,把遼寧打造成鋼鐵、煤炭、機械產業的核心;

其中遼寧在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中都名列前茅。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到了80 年代初,中央決定實行工業經濟體制改革,政企分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工業得到發展。

這個過程中,中國數百萬產業工人及其家庭付出代價,痛及身心。

圖文選自《工業時代1978-2017:中國攝影家王玉文》一書。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78年,遼寧阜新發電廠,維修冷卻塔。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79年,遼寧本鋼第一鍊鋼廠,工人午餐。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81年,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83年,遼寧撫順,龍風礦礦工。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85年,遼寧鐵嶺,採石場採石現場。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87年,遼寧鐵嶺,採石場。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89年,遼寧阜新高德礦,20世紀50年代的摩電車。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90年,遼寧本鋼,帶著午餐的鍊鋼廠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90年,遼寧阜新,高德礦停車廠。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92年,遼寧阜新煤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95年,遼寧阜新新邱露天礦,矸子山上的撿煤女工。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97年,遼寧瀋陽,沈重鑄造車間。

我在遼寧阜新礦務局礦區長大。那時礦區規模比較小,有8個礦,後來發展到13 個,有斜井、豎井,還有露天礦。遠處從露天礦裡排出的矸子都堆成了山,我們稱為矸子山。當時瞅著連片的礦井,規模非常宏大,那就是我眼中最初的大工業吧。

工人大多住在礦山附近,灰突突一片平房,後來被人們稱為“棚戶區”。工人通常三班倒,升井後三件事兒:先抽菸,再洗澡,然後喝酒,很簡單。每天很辛苦,也很快樂。

當時我自己也想過,當一個井下工人或是井上工作人員。

對煤礦,我熟悉各個生產環節,我的父母,我的姐姐、妹妹、姐夫、妹夫們,都在煤礦上,有當幹部的,有當工人的。

當時能在礦上找份正式工作,在大家眼裡是很牛的事兒。

我的爸爸非常老實、厚道,對工作認真。他平時不怎麼說話,願意聽個京劇,還特別愛乾淨,就是脾氣倔,山東人那種。我母親是滿族,正黃旗,能幹、堅強、熱情,操持全家裡外。

礦上生活環境太差,爸媽都是得了癌症去世的。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98年,遼寧阜新棚戶區。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1999年,遼寧阜新,工人下崗再就業。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0年,遼寧阜新,露天礦女工。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2年,遼寧鞍鋼朝陽礦山公司,工人自制的淋浴器。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2年,遼寧撫順,矸子山上的女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2年,遼寧撫順,矸子山上的女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2年,遼寧海城,鎂加工廠工人家裡。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3年,遼寧鞍鋼,工人兄弟。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3年,遼寧本鋼,蒸汽機車加水站。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3年,遼寧本溪,勞務市場。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3年,遼寧阜新,高德煤礦礦工升井。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4年,遼寧大連,船廠農民工。

20 世紀80年代末,有一次我到遼河油田拍照,回來路過溝幫子車站,那是京沈線上的一個小站。我在那兒等火車,旁邊坐了一個老工人。

我倆在道邊地上嘮嗑,我問:“師傅你幹什麼的?”他說:“我就是這兒的鐵路工人。”他問:“你要出門?”我說:“出去採訪。師傅,你家住哪兒啊?”他說:“你看,鐵道旁邊那些平房就是我家。”我說:“你家離鐵路太近了,你也睡不好覺啊。”

他說:“這些年都習慣啦!”我說:“那你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現在不是特別好,單位解體了,我們都下崗了。當年可不得了!我晚上睡覺,火車是從山海關往東北開,還是從東北往山海關內開,我都能聽出來的!從山海關往東北來的,聲音‘嘩啦嘩啦’的一聽就是空車。從咱東北往出開的車都是‘轟隆轟隆’的,那動靜一聽就知道不是拉著煤就是拉著木材,再就是鋼鐵,往全國各地運。”

老師傅開始情緒不太好,當講到東北為了國家做貢獻時,說東北又產木頭又產煤又產鋼鐵的,就興奮起來了。

老師傅感動了我,他樸素的情感和話語我記了一輩子。

還有那些在矸子山上撿煤的婦女,帶著飯,撿一噸煤才30 塊錢,一個人幹兩天兩夜也撿不到一噸煤。那麼艱苦的環境,煤灰粉對她們傷害多大,但她們樂觀、明事理。

我很尊敬這些人,就是想讓這樣的人成為畫面的主角,我沒法兒忘記他們。

人民不能忘記,共和國不能忘記。

建國初期國家多困難哪,東北老工業為共和國做的貢獻太大了。東北真是對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們把最好的歲月、最旺盛的精力都獻給了東北老工業,獻給了共和國。他們為了國家轉型而下崗,年紀大有困難,沒有更多的抱怨,默默的。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4年,遼寧撫順,棚戶區改造。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4年,遼寧阜新,下崗工人再就業。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5年,遼寧阜新,蒸汽機車。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5年,遼寧阜新,即將廢棄的新邱露天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5年,遼寧阜新,勞務市場。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7年,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8年,遼寧瀋陽,沈重鑄造車間最後一爐鋼。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9年,遼寧本鋼,第三鍊鐵廠。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9年,遼寧本溪本鋼,鍊鐵拆遷現場。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9年,遼寧阜新,艾友煤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9年,遼寧瀋陽,北方重工鑄鋼車間。

老工業的衰退,從改革開放不久就開始了。

那時候,阜新、撫順、本溪、鞍山等城市,很多東西賣不出去,價錢非常低。幾十萬工人的企業瀕臨破產,財政負擔不起,企業轉型開始了。

當時東北企業大多數都是這種,低效能、高汙染、資源型企業,利潤很低,設備也很破舊,大多面臨破產、倒閉,工人面臨下崗、失業,很痛苦、很無奈。

具體數字我沒統計,很多很多人下崗。

阜新海州露天礦,原來有兩萬多職工,後來就剩兩三千,你說這要走多少人吧。年輕力壯的可能還能去新開發地區,但大多數都下了崗。

我一上我姐家串門,他們就懷念過去東北熱氣騰騰的景象。

說到阜新礦務局當時產了多少煤,發了多少電,國務院那麼重視,國家怎麼需要……老頭兒、老太太眉飛色舞,我也特別震撼。

我跟我姐說:“現在這個改革吧,就跟婦女生小孩一樣,必須得經歷這個陣痛。我弄不明白這事兒,我一個搞攝影的,不是搞經濟的,也不是搞管理的。但我認為,陣痛過後就會好起來,國家不會看著不管。現在肯定有困難,慢慢地會好起來。”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9年,遼寧瀋陽,沈重拆遷。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09年,遼寧沈重,職工在告別老工廠。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10年,遼寧大連中遠造船廠,工人上早班。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11年,遼寧阜新,礦區開展老工業旅遊。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13年,遼寧撫順石油一廠遺址。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14年,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運輸部。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14年,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16年,遼寧本鋼出鐵廠。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17年,遼寧本鋼溪湖鍊鐵廠遺址。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東北人

2017 年,遼寧營口,營口造紙廠遺址。

時至今日,面對“黑東北”的輿論,

這些失落的東北人選擇沉默地一言不發。

人們喜歡以成敗論英雄。

人總是願意以為今日的成就,一定代表永恆的價值,今日的衰敗,必然源於過去的罪過。

而東北的問題,遠不只是人性或是官僚體制的問題。

最近這一波東北現象、東北問題的討論,如果能夠引起各方面的深刻思考,

轉化為推動制度創新、改善營商環境的內在動力,

使東北跳出“投資不過山海關”“為什麼企業選擇離開東北”“為什麼東北留不住人”的怪圈,

也就不枉悠悠眾口的這一波洶洶熱議了。

最後,1949至1999年,這段歲月,請全國人民不要選擇遺忘。

那群失落地、一言不發的東北人,也請你們不要選擇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