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很多年前,一个眉目如画的南方女孩认真问我:东北的省会是哪里?

当时就把我问蒙圈了。

在她单纯又潦草的印象中,黑吉辽乃是混沌一体,一出关全是化外之地。

东北街头,到处晃动着貂皮和金链,人人兴起时都能喊两句二人转,哪怕风雪如鞭。

入夜,纹身大哥走进破旧串店,扒蒜小妹恬静相伴。窗外岁月轰隆隆碾压而过,随手掐一段,都是黑道风云二十年。

这并非妹子一个人的懵懂想象,这些年来,投资不过山海关,其实想象力也没过山海关。

人们的东北印象,始于小品,停于喊麦,印证于身边的东北人,埋葬于新闻评论区,真实的东北,无缘得见,恍如异域。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过去的东北,是刘老根的龙泉山庄,是光怪陆离的大城市铁岭;现在的东北,是MC天佑的直播间。直播间薄墙外,是无边无际的迷茫雪原。

山海关如锁,从锁眼看世界,终归视野有限。

直到真正出关,真实东北才会扑面而来。

这几年,关于东北的话题,似乎时不时就会在网上“热闹”一下。

比如去年,“一席”有一篇有关东北的演讲,打动了许多人,曾一度流传很广,可能不少朋友还记得。

深度君对里面一段话印象深刻:“每到了转折的时代,总会有这样一群失落者。这个时候,人们追求的东西会像雨水一样蒸发到空气里,然后用一种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无法把握的概率落下来。时代和人群永远朝向新的宾客,发出新的颂扬。新的失落者在输光了一切以后就要走向被人遗忘的路程。”

说的不止是东北。

但这片白山黑水,似乎尤其有太多不应该被遗忘的故事。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曾经有一种说法,把全中国比喻成一个大家庭,而东北,被称为这个家庭中的长子,而中国的其他地区,就是东北的弟弟妹妹,所以常有人说“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

当初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大概认为这句话是夸东北的,但是事实上到了这几年,这个“长子”却成了家里,被人见人嫌的那个人,这是因为,这个原本前途无量的长子,当年因为家里穷,牺牲自己的前途出去打工养家,资助弟弟妹妹上学,而如今他年纪大了,长久的操劳让他浑身病痛,而且因为没有读过大学,还被弟弟妹妹嫌弃... ...

我并没有夸张,这是一段其他地方的人并不熟悉的历史,甚至连很多东北人自己

也未必了解得很深。

事情,还要从我爷爷那一辈人说起。

黑吉辽有中国最好的工业底子,蒋介石为了让苏联把东北从嘴里吐出来,把外蒙古都给割掉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把最好的美械部队,最厉害的将领派往东北,就是为了抢这块地盘,如果东北不稀罕,谁会这么拼命?

建国那阵,一半的钢铁都产在东北。

中国搞工业化、建设现代军队,离不开钢铁。五几年的时候,东北工业新增项目最多,一五计划156个项目,57个放在东北,东北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建起了重工业、军工厂;在吉林建成了化工产业带,把辽宁打造成钢铁、煤炭、机械产业的核心;

其中辽宁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中都名列前茅。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到了80 年代初,中央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工业得到发展。

这个过程中,中国数百万产业工人及其家庭付出代价,痛及身心。

图文选自《工业时代1978-2017:中国摄影家王玉文》一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78年,辽宁阜新发电厂,维修冷却塔。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79年,辽宁本钢第一炼钢厂,工人午餐。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81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83年,辽宁抚顺,龙风矿矿工。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85年,辽宁铁岭,采石场采石现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87年,辽宁铁岭,采石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89年,辽宁阜新高德矿,20世纪50年代的摩电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90年,辽宁本钢,带着午餐的炼钢厂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90年,辽宁阜新,高德矿停车厂。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92年,辽宁阜新煤矿。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95年,辽宁阜新新邱露天矿,矸子山上的捡煤女工。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97年,辽宁沈阳,沈重铸造车间。

我在辽宁阜新矿务局矿区长大。那时矿区规模比较小,有8个矿,后来发展到13 个,有斜井、竖井,还有露天矿。远处从露天矿里排出的矸子都堆成了山,我们称为矸子山。当时瞅着连片的矿井,规模非常宏大,那就是我眼中最初的大工业吧。

工人大多住在矿山附近,灰突突一片平房,后来被人们称为“棚户区”。工人通常三班倒,升井后三件事儿:先抽烟,再洗澡,然后喝酒,很简单。每天很辛苦,也很快乐。

当时我自己也想过,当一个井下工人或是井上工作人员。

对煤矿,我熟悉各个生产环节,我的父母,我的姐姐、妹妹、姐夫、妹夫们,都在煤矿上,有当干部的,有当工人的。

当时能在矿上找份正式工作,在大家眼里是很牛的事儿。

我的爸爸非常老实、厚道,对工作认真。他平时不怎么说话,愿意听个京剧,还特别爱干净,就是脾气倔,山东人那种。我母亲是满族,正黄旗,能干、坚强、热情,操持全家里外。

矿上生活环境太差,爸妈都是得了癌症去世的。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98年,辽宁阜新棚户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1999年,辽宁阜新,工人下岗再就业。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0年,辽宁阜新,露天矿女工。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2年,辽宁鞍钢朝阳矿山公司,工人自制的淋浴器。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2年,辽宁抚顺,矸子山上的女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2年,辽宁抚顺,矸子山上的女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2年,辽宁海城,镁加工厂工人家里。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3年,辽宁鞍钢,工人兄弟。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3年,辽宁本钢,蒸汽机车加水站。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3年,辽宁本溪,劳务市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3年,辽宁阜新,高德煤矿矿工升井。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4年,辽宁大连,船厂农民工。

20 世纪80年代末,有一次我到辽河油田拍照,回来路过沟帮子车站,那是京沈线上的一个小站。我在那儿等火车,旁边坐了一个老工人。

我俩在道边地上唠嗑,我问:“师傅你干什么的?”他说:“我就是这儿的铁路工人。”他问:“你要出门?”我说:“出去采访。师傅,你家住哪儿啊?”他说:“你看,铁道旁边那些平房就是我家。”我说:“你家离铁路太近了,你也睡不好觉啊。”

他说:“这些年都习惯啦!”我说:“那你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现在不是特别好,单位解体了,我们都下岗了。当年可不得了!我晚上睡觉,火车是从山海关往东北开,还是从东北往山海关内开,我都能听出来的!从山海关往东北来的,声音‘哗啦哗啦’的一听就是空车。从咱东北往出开的车都是‘轰隆轰隆’的,那动静一听就知道不是拉着煤就是拉着木材,再就是钢铁,往全国各地运。”

老师傅开始情绪不太好,当讲到东北为了国家做贡献时,说东北又产木头又产煤又产钢铁的,就兴奋起来了。

老师傅感动了我,他朴素的情感和话语我记了一辈子。

还有那些在矸子山上捡煤的妇女,带着饭,捡一吨煤才30 块钱,一个人干两天两夜也捡不到一吨煤。那么艰苦的环境,煤灰粉对她们伤害多大,但她们乐观、明事理。

我很尊敬这些人,就是想让这样的人成为画面的主角,我没法儿忘记他们。

人民不能忘记,共和国不能忘记。

建国初期国家多困难哪,东北老工业为共和国做的贡献太大了。东北真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把最好的岁月、最旺盛的精力都献给了东北老工业,献给了共和国。他们为了国家转型而下岗,年纪大有困难,没有更多的抱怨,默默的。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4年,辽宁抚顺,棚户区改造。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4年,辽宁阜新,下岗工人再就业。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5年,辽宁阜新,蒸汽机车。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5年,辽宁阜新,即将废弃的新邱露天矿。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5年,辽宁阜新,劳务市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7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8年,辽宁沈阳,沈重铸造车间最后一炉钢。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9年,辽宁本钢,第三炼铁厂。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9年,辽宁本溪本钢,炼铁拆迁现场。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9年,辽宁阜新,艾友煤矿。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9年,辽宁沈阳,北方重工铸钢车间。

老工业的衰退,从改革开放不久就开始了。

那时候,阜新、抚顺、本溪、鞍山等城市,很多东西卖不出去,价钱非常低。几十万工人的企业濒临破产,财政负担不起,企业转型开始了。

当时东北企业大多数都是这种,低效能、高污染、资源型企业,利润很低,设备也很破旧,大多面临破产、倒闭,工人面临下岗、失业,很痛苦、很无奈。

具体数字我没统计,很多很多人下岗。

阜新海州露天矿,原来有两万多职工,后来就剩两三千,你说这要走多少人吧。年轻力壮的可能还能去新开发地区,但大多数都下了岗。

我一上我姐家串门,他们就怀念过去东北热气腾腾的景象。

说到阜新矿务局当时产了多少煤,发了多少电,国务院那么重视,国家怎么需要……老头儿、老太太眉飞色舞,我也特别震撼。

我跟我姐说:“现在这个改革吧,就跟妇女生小孩一样,必须得经历这个阵痛。我弄不明白这事儿,我一个搞摄影的,不是搞经济的,也不是搞管理的。但我认为,阵痛过后就会好起来,国家不会看着不管。现在肯定有困难,慢慢地会好起来。”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9年,辽宁沈阳,沈重拆迁。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09年,辽宁沈重,职工在告别老工厂。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10年,辽宁大连中远造船厂,工人上早班。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11年,辽宁阜新,矿区开展老工业旅游。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13年,辽宁抚顺石油一厂遗址。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14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运输部。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14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16年,辽宁本钢出铁厂。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17年,辽宁本钢溪湖炼铁厂遗址。

1949-1999年,那些沉默的东北人

2017 年,辽宁营口,营口造纸厂遗址。

时至今日,面对“黑东北”的舆论,

这些失落的东北人选择沉默地一言不发。

人们喜欢以成败论英雄。

人总是愿意以为今日的成就,一定代表永恒的价值,今日的衰败,必然源于过去的罪过。

而东北的问题,远不只是人性或是官僚体制的问题。

最近这一波东北现象、东北问题的讨论,如果能够引起各方面的深刻思考,

转化为推动制度创新、改善营商环境的内在动力,

使东北跳出“投资不过山海关”“为什么企业选择离开东北”“为什么东北留不住人”的怪圈,

也就不枉悠悠众口的这一波汹汹热议了。

最后,1949至1999年,这段岁月,请全国人民不要选择遗忘。

那群失落地、一言不发的东北人,也请你们不要选择忘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