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銀行」偏偏不給你放貸?魯柏祥:因爲你不會和它「打交道」

現實中,很多老闆認為銀行就是要錢的地方,甚至有種佔便宜的想法:只要把貸款拉過來,銀行就沒有辦法了。

雖然銀行與企業的交易行為不一樣,但本質上是一樣的,銀行是特殊的企業。現代新型銀企關係的特徵是:互惠互利、平等合作、雙向選擇、聯盟發展。誠信是現代銀企關係的基礎,沒有誠信什麼事情都做不起來。

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叫銀行貸款給誰就給誰。但現在的銀行不同過去,銀行規避風險是很正常的行為。中國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經濟直接向知識經濟過渡,並沒有經歷工業經濟規範化的過程。小農經濟社會貪小便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裡根深蒂固。

中國人講究用"計"與"謀"做事,始終信奉《三國演義》那一套。越是在古代,講究計謀越容易成功,因為那是信息不對稱的時代。但現在銀行都可以派監管員進駐企業了,在這種時代居然還有老闆不講誠信騙貸的。

企業的這種行為看起來聰明,卻不惜犧牲自己的信譽換取蠅頭小利,往往也得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銀行認為企業信用缺失時,往往會一直提防著它,這很可能給企業帶來致命的硬傷。

績效是根本

很多企業因為資金鍊斷裂而破產,往往把板子打在銀行身上。其實,他們自身的經營管理也有很大的問題。

企業要處理好銀企關係,經營好企業才是根本。在農業經濟時代,所謂的"企業家"的任務是"圈地";在工業經濟時代,所謂的"企業家"的任務是建廠房。當時評價一個企業的實力,就是看企業總資產規模尤其是固定資產的擁有量。而到了知識經濟時代,公司已經不是工廠的概念了。沃爾瑪沒有自己的工廠,卻可以進行全球網絡經營。

所謂"公"就是要整合各方面的要素,所謂"司"就是經營管理。

浙江有家民營企業,前十年經營得很好,於是把錢用來造廠房。幾百畝的廠區,標準化的廠房裡面幾臺機器在睡覺。固定資產當中已經有很大一部分依靠銀行貸款,設備在折舊,利息又很高,在這樣雙重壓力下,企業怎麼辦?

這是在賣方市場短缺經濟時代延續下來的行為,那時市場價格往上走,產能始終不足,於是圈地建廠成了他們的必然選擇。現在已經進入全球化的買方市場時代,其本質就是產能過剩。這個時候造廠房,無非讓產能更加過剩,無非就是把大量現金變成鋼筋混凝土。

現金流好比人的血液,固定資產好比人的軀體。血液約佔體重的7%,卻非常重要。如果剁下一條腿,還有可能保住生命;但如果抽掉一條腿的1/3重量的血液,那麼肯定就沒有生命了。這說明,流動資金比固定資產重要多了。獲利能力差的企業,投資固定資產,就像把本來就不夠的血液變成軀體,導致血液的缺口更大。所以,這些企業造的不是廠房,而是墳墓。

企業要發展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本末倒置,不尊重規律。銀行當然也垂青於利潤高、經營情況好的企業。企業利潤越高,銀行越容易貸款給你,你的現金流也就越豐富。

但是利潤從哪裡來呢?

利潤無非是價格與成本的空間。價格與成本就像一條火線與一條地線,當兩條線碰到一起的時候就短路了,企業也就死亡了。在買方市場,利潤不能向市場要。價格是一家企業掌握不了的,企業能掌握的只有成本。市場競爭最終表現為價格競爭,而價格競爭最終表現於成本競爭,成本競爭就是效率競爭,而只有管理才是出效率的。

所以說很多企業"成於營銷,敗於管理"。我建議,企業應該兩手抓,一手抓市場,一手抓管理。

溝通是關鍵

除了上述兩點,企業要掌握好銀企關係,企業還應該主動與銀行搞好關係。

但很多企業老闆認為,只要與銀行領導搞好關係,銀行就能支持企業了。這種低水平的、通過不合法的手段來拉關係、損害國家利益與銀行利潤是不正確的。

我所說的"企業應該與銀行搞好關係",是指企業應該主動把經營情況全面詳實地反映給銀行。銀行如果不知道企業的經營狀況,當然會惜貸。如果你的經營狀況良好,那麼銀行自然會支持你。如果你的經營狀況不好,那麼銀行會給你合理的投資建議,使企業避免盲目投資的後果。

(作者系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全球農商研究院負責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企業家學院副院長魯柏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