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要說最近最受關注的電影就要數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了吧,這部電影以點映零差評,豆瓣評分9分以上,首映就破3億等相當高的分數,成為了暑期電影的一匹黑馬,但是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在最初的時候,主創甯浩跟徐崢其實是騙了大家的。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我這麼說,看過這部電影的網友先別急著罵,您先聽我給您分析一下,首先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描寫小人物的艱難生活的影片,只不過這是一群特殊的小人物——慢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但是這種題材在市場上並不太受歡迎,因為大多的觀眾都是普通人,也有很多的煩心事,他們更願意看一些喜劇類型的影片來舒緩一下情緒,所以在暑期這種黃金檔期間,這類的電影更是不被看好的,但是《我不是藥神》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們藉助甯浩和徐崢這兩年在喜劇片上的成就與號召力,把這部影片以“假裝喜劇”的宣傳套路得到關注,後來又以影片本身的質量與口碑讓它成為了真正的“搶手貨”。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有人評價:這部電影不管是在票房上的勝利,還是引發的社會討論,都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冊。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故事並不是杜撰的,是參照一位叫做陸勇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無償為他人代購印度仿製藥的真實經歷而創作出來的。

陸勇早先是一位企業家,在2002年的時候發現得了這種病,而醫生開出的瑞士格列寧是這種病的最佳藥,但是當時的市場價是每瓶23600元,一共有120粒,12克重,這是什麼概念呢?每克藥要比每克金子貴上500倍,而這兩萬多也只不過是一個月的量。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還是在不到一千元每月,但是這種藥是要終身服用的。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而做為企業家的陸勇在兩年間花了70萬元後,也感到了吃力,但是看著自己建立的QQ病友群裡,每個月都會滅掉的幾盞燈,自己真的不想死!後來他發現了有一種印度仿製的格列寧,在藥性上與正版的毫無差異,一年才5萬元左右,這讓他看到了生的希望,他馬上告訴了病友,並無償為他們代購此藥近十年,先後有一千多人得到了幫助,但是在2013年的時候,侯勇被逮捕了,理由是“販賣假藥”,但是這一千多名病友們聯名寫信強烈要求法院無罪釋放他,經過商議,法院認為侯勇雖然是犯法,但是出發點是好的,所以予以釋放。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影片中一個換上該病的老太太的一句話戳中了不少觀眾的淚點:“警察領導,我求求你,別再查「假藥」了行麼。這藥假不假,我們這些吃的人還不知道麼?我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可你們非說這是「假藥」。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

“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而該片選中的演員們的傾力付出與高超的演技,也成就了這部電影的真實性,與帶給大家內心的震撼力。

徐崢也說過,這部劇最幸運的是遇到了這樣一批演員,為了角色認真付出的演員。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電影中飾演牧師的楊新明,在60多歲的年紀,為了角色而重新學習英語,他回憶道“我甚至是不知道牧師的手勢,對英語更是一竅不通”。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飾演一位單親媽媽,她的女兒得了這種病,身不由己在酒吧跳鋼管舞,但是她沒有過任何舞蹈基礎,並且身體的柔軟度要比別人差得多,為角色進行了一個月的魔鬼訓練,腿上,腰上到處都是傷。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還有劇中黃毛的扮演者章宇,因為角色就是一個少言,有點暴虐,但是很仗義的一個年輕人,在劇中與人打鬥的場面特別多,作為該片中年齡最大的“牧師”,他心疼的說“章宇在這個電影裡受傷是最多的。”

《我不是藥神》先“騙人”再贏口碑,成功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這樣用心的團隊,讓你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有一種“他就是本人”的錯覺。而且這部影片雖然是負能量題材,但是它努力發掘著每個人物身上的正面價值,而且在最後的說明中,說明這是在遙遠的2002年發生的事,屬於醫療改革之前的事情,現在經過政府一系列的措施,讓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主人公陸勇,經過”醫改“制度後,現在每月吃藥的費用在300塊錢左右,也讓大家為中國醫療改革給每個平凡大眾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而感到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