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傷亡會大於日軍?

A金牌置業經理321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諾門坎之戰,表面上是偽滿洲和偽蒙古為爭奪這一地區的戰爭,實際上打仗的主力還是日軍和蘇聯,但是正如這個問題問的,諾門坎戰役並不是像我們以前知道的蘇聯六千打日本六萬,把小日本按在地上摩擦。


根據俄羅斯方面公佈的資料,我們完全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諾門坎。

此戰中,蘇聯方面是由戰神朱可夫,幾乎一個集團軍的兵力,擁有五百多輛坦克,各型火炮五百多門,小四百輛裝甲車,還有五百架飛機作為空中支援。不光如此,莫斯科也非常關注諾門坎,一火車皮接著一火車皮地往遠東送物資。


可是日本方面呢?

由於關內打得很激烈,當時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數量其實並不多。主要和蘇聯人打架的是第二十三師團。這個第二十三師團看編號好像是一個乙種師團,但這個師團紙面上的戰鬥力實在不咋地。這個二十三師團是日軍新建不久的部隊,師團下轄三個聯隊平均每隊只有不足三千人,遠遠比不上一個滿編師團的人數,而且不光人少,這些兵大部分還是新兵蛋子,諾門坎爆發時訓練都還沒完成,師團可以倚仗的重火力十二門120炮還是第五師團淘汰下來的舊貨。


但是就是這個二十三師團,幾乎是整個諾門坎戰役的核心,像什麼第二師團,第四師團,野戰重炮聯隊都是戰爭後期才開始趕赴戰場。

戰鬥開始時,二十三師團緊急加強至兩萬人。

整場戰鬥,日軍以劣勢兵力數次向蘇聯人發動進攻,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二桿子精神。在機械化裝備嚴重劣勢的情況下,日本人用燃燒瓶給蘇聯人的坦克部隊以迎頭痛擊。但是蘇聯人火力太猛,日軍儘管悍不畏死,但是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戰爭打了三個月,日本人敗退,蘇聯人也無意擴大戰果,諾門坎就這麼結束了。


諾門坎戰役,蘇聯坦克損失了280輛,各型彈藥消耗了三萬噸。死九千,傷一萬五。而日本坦克損失九十輛(可能是日本坦克本來就不多)。死七千,傷九千,病兩千(有一部分是被自己的七三一部隊給毒的)。死的人裡有百分之六十是被蘇聯人用炮彈炸死的。

看戰績,蘇聯人是以優勢兵力把日本人打敗了,但是日本人的傷亡卻比蘇聯小很多。而且,蘇聯當時打莫斯科保衛戰才消耗了八萬噸彈藥,打個諾門坎就用了三萬噸。怎麼看,我都覺得日本人輸得不虧。

守仁君認為,蘇聯軍隊之所以有如此表現,最關鍵的還是蘇聯戰爭經驗豐富的將領都被斯大林清洗了,朱可夫被人稱讚為蘇聯的戰爭之神,可是他在這場戰鬥中,所能做的也就是不斷和莫斯科要東西,在力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後,發動不惜代價的進攻。那個時候的蘇聯軍隊,裝備很好,但是能打仗的將領實在不多。在歐洲,德國入侵蘇聯的時候,蘇聯紅軍幾乎沒有一支部隊有一戰之力。1941年下半年,德軍摧枯拉朽般地推進到了莫斯科附近。是經過了數年戰爭的洗禮,蘇聯軍隊才變得強大。在此之前蘇聯人打仗基本就是拿人命和裝備去堆。1939年的蘇軍,更是如此。



還有,蘇聯人這次確實輕敵了,嚴重低估了日本人的戰鬥意志,他們以為日本人看到自己的鋼鐵洪流就會嚇得屁滾尿流。沒想到人家掏出燃燒彈就是一頓招呼。


諾門坎戰役,日本人打得很出彩。但是日本人也認識到了什麼事正真的機械化部隊,五百門大炮鋪天蓋地地轟擊,數百輛坦克犁地般地推進,日本人再也不想嘗試了。日本大本營因此放棄了北上打蘇聯,而是選擇利用自己強大的海軍和美國人扳手腕。


守仁看劇

看到有人不信,先貼一下事實數據。

蘇軍在諾門坎戰役中死亡9703人,受傷15251人,生病701人,合計25655人。(15251名傷兵中,由子彈造成的44.2%,由彈片(炮彈、地雷、手雷)造成的48.4%,由航彈彈片造成的6.5%,由刺刀的造成0.9%。)——俄羅斯克裡沃舍夫上將蘇聯解體後披露數據(英文版書名:《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日軍死亡7696人,失蹤1021人,負傷8647人,生病2350人,合計損失19000人。(其中62.7%損失於蘇軍的炮擊和轟炸)——日本陸軍省根據第6軍軍醫部數字公佈。

以下為蘇軍損失細目:

此戰,日軍的參戰主力就是一個第23師團,配屬了一部分技術兵器,該師團是一個新編成的3單位邊境警備師團,3個步兵聯隊都是新組建的,武器比在關內進行全面侵華戰爭的二流師團還差,人數只有1.5萬人。

在戰役開始後,日本關東軍為其加強了1個安崗戰車支隊(70輛坦克),4個步兵大隊,3個工兵中隊,1個高射炮聯隊和部分炮兵,湊夠了2萬人。

在戰役第二階段,除了原已在戰場上的野炮兵第13聯隊、獨立野炮兵第1聯隊外,又給23師團又增加了野戰重炮兵第1聯隊(150mm榴彈炮16門),獨立野戰重炮兵第7聯隊(100mm加農炮16門),穆稜重炮兵聯隊(150mm加農炮6門),不過並不滿員,沒有全部上前線。

關東軍為以上的重炮部隊,搜刮了不到5個基數的炮彈:包括4800發100mm加農炮炮彈,900發150mm加農炮炮彈,4000發150mm榴彈炮炮彈。

蘇軍在最後的進攻時,動用兵力為第一集團軍,下轄步兵第57師、82師、152師,摩托化第36師,坦克第6、11旅,裝甲第7、8、9旅,第5機械化旅,傘兵第212旅和炮兵第185團、反坦克炮第37、85營,第63、66、150防空營,共有498輛坦克、346輛裝甲車、542門大炮和515架飛機。

此時,日軍加強的安岡戰車支隊(以1個戰車大隊為主幹,約40輛坦克、裝甲車,1000人),在損失了18輛坦克、裝甲車,基本耗盡彈藥(每車剩5發炮彈)後撤退,死69人、傷67人,合計136人。

此戰,蘇軍共囤積了18000噸炮彈、6500噸航空炸彈、7000噸燃料、4000噸糧食和4000噸其他物資,擁有3000輛載重汽車,而23師團編制僅有71輛卡車(不計其他炮兵部隊的牽引車)。

好了,事實說完,而事實很讓中國人提氣,蘇軍以空前優勢的兵力、兵器,對日軍1個師團發動進攻,花費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大反攻階段近一半的彈藥投放量,打出這樣的勝利,而中國軍隊在關內面對的是遠超23師團水準的多個常備師團的進攻,也用血肉之軀讓他們傷亡慘重,中華英烈可謂不朽。

——————————————

而為什麼蘇軍以絕對優勢,打出了這樣的傷亡交換比呢?

歸根結底就是蘇聯的裝甲洪流,並不是蘇德戰爭時期的水平,而是以BT-3、BT-5、BT-7快速坦克為主的裝甲部隊,而這些輕型坦克在技術指標上與日本的八九式、九五式戰車相比,不存在壓倒性優勢,也就是BT-7的增強型好些。

而這些輕型坦克普遍只有13mm的前裝甲,讓缺少正經反坦克炮的日軍步兵的燃燒瓶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炸藥包就更不用說了,此時的蘇軍還不是T-34坦克海的時代。

更重要的是,日軍23師團的步兵在蘇軍的裝甲合圍之下,士氣並沒有崩潰,甚至組織步兵群向坦克發動反攻,這就給蘇軍缺少步坦協同的薄皮裝甲部隊巨大的殺傷。

整場戰役下來,兩軍的裝甲戰損比是18:397。

而最終摧毀日軍在荒原上防禦的,實際上是蘇軍的大炮,從上面的傷亡數字就可以看出來,62.7%的人死於蘇軍的大炮和炸彈的狂轟濫炸,這玩意兒,日軍的血肉之軀可是擋不住的。

說到底,就是裝甲合圍戰術的技術裝備條件仍不成熟,兩軍實際上打得是用坦克替代了騎兵的“俄國內戰”,相對而言,戰鬥意志強悍的步兵,仍有極大的殺傷力。


劉三解

歷史的真相總是罩著一層層的迷霧,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和日軍的具體損失數字,誰也說不準確,不過我個人是不相信賭徒成性小日本的統計數字。不說這些細節,只從下邊兩個方面來說說諾門坎戰役中雙方的得失:一,從戰略層面上看,蘇聯贏了,自此一戰,日本人再也不敢起北上的念頭,連蘇聯在莫斯科保衛戰最危難的時刻,小日本們也不敢有哪怕一點點的小動作,蘇聯得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德國。日本的戰略轉為一心南下,卻一頭扎進黴軍的懷抱,最終被黴菌生剝活剮。不要說什麼蘇聯日本互不侵犯條約,對於日本來說,只要不是真害怕,它們不會在乎什麼條約的,只要它們認為能打得過你,哪怕只有那麼百分之一的可能,日本人也會背信棄義的偷襲一把,之所以不敢,還是被蘇聯打怕了。二,從人才培育上看,蘇聯還是贏了。朱可夫在諾門坎戰役中牛刀小試,系統的實練了人員、武器裝備、軍火物資的調動和裝甲兵團的戰術,對剛被大清洗的蘇軍來說,是個良好的小兵升級、將官升星的機會,是其成為一代戰神的第一課。斯大林在諾門坎戰役中任用朱可夫,可以說是在考察他,為以後的重用做提前的準備。反觀日本,沒聽說從諾門坎戰役中走出哪怕一個有點名氣的將官來,倒是個個被毛子打的服服帖帖,再也不敢想向蘇聯開戰。小日本天皇在諾門坎戰役後,倒是處分了一批日軍激進軍人,卻並沒有發掘出可造之材。

綜上所述,諾門坎戰役,蘇聯勝了,全方面的勝利。


Blue712

這問題問得是瞎幾把扯淡,第一階段是日軍進攻,蘇軍防守,蘇軍準備好了就開始反擊,這就是第二階段,日軍第23師團在戰役第二階段就被打殘,18000多人剩下不到2000人,第三階段日軍不服氣,又投入了第7師團,第8國境守備旅團,第一守備旅團,第一坦克師團,以及一些支援部隊,結果這些部隊基本上全軍覆沒,日本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辭職接受軍法處置,日軍戰役指揮官小松原切腹自盡,日軍一個師團18000人,一個旅團8000人,三個師團兩個旅團多少人?還不算其他支援部隊,說日軍傷亡少的得多白痴啊,這一仗把日本人打出心理陰影,朝野震驚,從此絕了北上的野心,於是兩年後寧願跨越太平洋偷襲珍珠港,卻不敢在德國兵臨莫斯科城下的時候越雷池半步


痕跡48703106


手機用戶62548063670

事實上俄國人對外戰爭中,因為得益於歐洲文明帶來的科技面對其他落後地區的進步因素導致其獲得自身傷亡小於對手的壓倒性勝利之外,如面對突厥人: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和中亞遊牧民族。除此之外,俄軍在戰場上的傷亡都會高於對手。

俄國在近代歐亞大陸擴張的成功主要原因是碰到了東亞病夫清帝國和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以及落後的中亞遊牧民族,加上其周邊無強國,在歐洲敗於俄軍之手的波蘭芬蘭瑞典都是體量遠小於俄國的小國。 只要俄軍碰到了現代化的國家,哪怕是中等強國也會是一觸即潰:1812年面對法軍,克里米亞戰爭中面對英軍與法軍。日俄戰爭中面對日軍,一戰中面對德軍。其實俄軍歷史上對外戰爭中大多數都是傷亡高於對手。

另外在1920年波俄戰爭中,俄軍雖然數量佔優,也是傷亡高於波蘭並慘敗。

中國人自我神化了俄國人的戰鬥力,俄軍對外戰爭史的輝煌只是建立在突厥人的屍體之上:奧斯曼土耳其與哈薩克等中亞國家都屬於廣義的突厥系。二戰中的德國是被群毆致死,不要吹成了俄國人一個人的功勞。


鎧鉉326

蘇聯做不到步坦協同,經常一群輕坦衝向日軍步兵然後就被反坦克步槍加燃燒瓶教做人了,步兵蘇聯又拼不過日本,傷亡大於日軍不足為奇,看看在芬蘭蘇軍表現,要不是火炮高地和鐵路運送優勢,諾門坎蘇軍必敗!


uH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誇大戰果 瞞報損失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 最省勁的方法是 用己方上報的傷亡數字和敵方宣傳的消滅人數 平均一下能得到一個比較靠譜的答案 雖然也不是很準 但比兩方對外說的都要準 特別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 水分相當大



盧卡斯文森特

這個說法時常被提到但實際是不可能的。除了開始階段蘇蒙聯軍(主要是蒙古部隊)處於劣勢,絕大多數時間蘇軍在戰術,技術兵器和人員上都佔絕對優勢,指揮官還是朱可夫。

諾門罕戰役是少見的日本成建制崩潰的戰役,在平坦的地形上被BT坦克追擊,傷亡可想而知。從日軍回憶錄就可以看到,日軍完全不是蘇軍對手,完全靠隱瞞傷亡才能給國民一個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