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在衛國戰爭中無所作為嗎?為什麼?

褪色墨水


首先,二戰衛國戰爭時期,沒有俄軍,只有蘇軍

一戰時期,蘇聯人民在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後,成立蘇維埃聯合政府,簡稱蘇聯。當時西歐各國對沙皇俄國的軍隊的簡稱是:俄軍


直到後來1991年蘇維埃政府解體,俄羅斯繼承70%軍事力量,歐美國家稱俄羅斯的武裝力量為:俄軍


二戰衛國戰爭時期普遍稱為:蘇聯紅軍,紅軍,蘇軍

白俄羅斯加盟國軍隊官方稱為:紅軍第二方面軍。內部稱:俄軍

紅二方面軍在列寧格勒戰役中表現出色。在德軍機械化部隊對列寧格勒圍殲戰中,紅二方面軍配合守城部隊,粉碎了德軍企圖,堅守列寧格勒長達5個月,為戰役的轉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付出了傷亡率87%的代價,面對補給困難,紅二方面軍的非戰鬥減員高達整體減員的23%,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蘇軍對內部軍隊的簡單命名規則

其實,衛國戰爭時期蘇軍對軍隊的命名大多以地區名字命名,這類似於國內的華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西北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等。

在蘇聯有:北高加索方面軍、加里寧格勒方面軍、列寧格勒第一方面軍、克里木第七方面軍、斯大林格勒中央方面軍、遠東第四方面軍、斯大林格勒第第十五方面軍、外貝加爾方面軍、西北第十一方面軍等等



蘇聯紅軍

上述這些部隊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雖然大多數士兵是來自俄羅斯聯邦,但是沒有稱其為俄軍,因為他們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蘇聯紅軍


哲學真理中國化


題主明顯對蘇聯在二戰中的軍事編制有點誤會,對於方面軍的概念完全弄錯了。這麼說吧,在蘇聯紅軍固定編號的部隊中俄羅斯族戰士是佔多數的,由這個部隊組成的方面軍中俄羅斯族戰士比例絕不小。

蘇聯的方面軍

如果從人員編制數量上對比的話,蘇聯的方面軍大致就是英美德這類國家的集團軍群,最大的不同在於蘇聯方面軍可能會有戰術空軍力量。所以總體來說方面軍不是國家的常備番號,是根據戰爭進度調整的臨時組合,為得是方便指揮。

對於這些方面的命名並不是依據民族或者兵員地區,而是作戰區域或者出發區域,同樣一夥人,他們的師或者軍級番號一般不會變(除非徹底被打廢了),但他們的方面軍名稱可能經常會變。

以題主說的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為例,他們最早應該是叫西南方面軍的,基輔會戰被打散後又重組還叫西南方面軍,一直到1943年10月20日才改名叫烏克蘭第三方面軍。改名不是因為隊伍裡都是烏克蘭人,而是為了標識這個部隊是從烏克蘭地區開始進入反攻的。

事實上當時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的大部分主力師都來自其他地方,比如第79近衛步兵師就來自斯大林格勒,是被打殘的第284步兵師重編而來。在那個地獄般的城市,這些人待的地方叫馬馬耶夫崗,故此贏得了近衛的榮譽。

數據總歸難以說謊

查蘇聯的人口數據其實是個挺痛苦的事兒,這幫大哥似乎不太熱衷統計人口,大抵是一直地廣人稀鬧的,少點統計免得扎心。不過吐槽機還是找到了一點線索,衛國戰爭之前蘇聯分別於1937年和1939年做過兩次人口統計。

1937年那次統計咱們就別拿出來了,有古拉格大酒店的超級DBUFF在,準確性沒啥保證。1939年這次統計顯示俄羅斯人已經超過1億,烏克蘭人是2600多萬,白俄羅斯人是487萬。

經歷了地獄般的衛國戰爭後,蘇聯更沒啥心情搞普查,直到1959年戰爭結束10餘年後才又進行了一次。這次普查的結果是俄羅斯人1.14億,烏克蘭人3700萬,白俄羅斯人791萬。

經過10年的修養,基數龐大的俄羅斯人增長了1400萬,原來人數差不多是他們四分之一的烏克蘭增長了1100萬。這顯然不符合自然規律,俄羅斯人增長緩慢的原因很顯然,在戰爭中他們死掉太多人了。

所以題主這個命題基本算不存在的,沒有蘇俄不停的補充兵員,衛國戰爭沒得打,沒有烏拉爾山當大後方,戰爭依然沒得打。作為16個加盟共和國中最龐大的一個,蘇俄在衛國戰爭中貢獻巨大,無所作為之說當然無從談起。


歷史吐槽機


提問者這個問題莫名其妙,二戰蘇軍的白俄羅斯XX方面軍、烏克蘭XX方面軍並不是以民族為名,而是以地域或者作戰方向命名方面軍名稱。要知道蘇聯當時俄羅斯族為主要民族。

還有就是二戰稱之為蘇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武裝力量稱之為俄軍,而蘇聯成立前沙皇俄國軍隊也稱之為俄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