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役,希特勒為何不集中A、B兩個集團軍群決一死戰?

牛辰鵬


斯大林格勒戰役,希特勒為何不集中A、B兩個集團軍群決一死戰?1940年12月初結束不列顛空戰,納粹德國對英國本土推進,為英國量身定做(海獅計劃),德軍計劃是完美無缺,由於對方太過精明,英軍為了不被亡國,費盡心機,在雷達和情報方面做足功課。

不可一世大英帝國什麼時候被外勢力入侵過,但被希特勒部隊用幾個月時間,將大不列帝國全身上下被炸遍,俗話說:常在河邊走那有不溼鞋道理,惡人自有惡人磨。英首都倫敦被炸到移平為地,英國經過幾個世紀對外入侵刮回來民脂民膏,被德軍發力化解。


北非利比戰場,德軍最高指揮官隆美爾在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沙漠綠洲中正在喝咖啡,隆美爾面前有張小圓臺,旁邊有四張歐式的椅子,隆美爾坐到其中一張椅子,還有個穿裝端正的年輕人正在向隆美爾彙報軍情。在戰場另一端蒙哥馬利和幾個部下在究竟北非地圖,總結近期的大小戰事,當中還談到德軍的海獅計劃。

亞洲戰場,東南亞除了泰國沒有被日本入侵,其他國家都相繼倫陷,如越南、柬埔寨、老撾、新加坡等國。東亞戰場,在延安山區,一位右手拿白紙卷的煙條子,左手拿本書,正在和十二三人在談下步戰場如推進,如何反日軍掃蕩等問題。


《海獅計結束》結束後,德軍在太平洋堡壘加強防禦,因不列顛空戰德軍嘗試過失敗滋味,戰敗滋味不好受,用二千架戰機作代價,整個歐洲戰場平民終於聽到開戰以來好消息。希特勒在德國某地方,正在看著歐洲地圖,地圖是掛在牆上,背後是眾多男女文職正在忙碌,看情況似乎醞釀下一步驚人的計劃。希特勒在閃電戰中嚐到了甜頭,德軍這種打法仍然沒有改進,之前歐洲戰場被征服,希特勒用的是閃電戰和演講(不費一槍一彈成功佔領別人國家)。

進攻蘇聯第一戰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單方面撕毀了原有(互不侵犯條約),凌晨德軍最高指揮官希特勒一聲令下,兵分多路實行對東線開劈新戰場,北邊A集團軍38個師由勒報元帥指揮,從東普魯士出發,目標是列寧格勒;中邊B集團軍群68個師由馬.愽黑元帥指揮,從華沙橫掃,目標直插莫西科;南邊C集團軍群,46個師由龍德施泰特指揮,目標基輔。


希特勒對(巴巴蘿薩)計劃的重視,德軍152個師和5000架戰機,實行對蘇聯侵略,希特勒軍事才能是很強的,派遣陸空兩軍對蘇軍作戰鬥。

德軍兵分多路像是幾把尖刀向蘇聯西邊插進,蘇聯西部防線,雖然是提前做好準備部置幾百萬兵力在一線,但面對軍事素質很好德軍,勢如破竹,蘇聯一線軍隊人數是幾百萬人,中看不中用。

1937年被斯大林清除前軍隊官兵後,換一批沒有受到過軍事教育的流氓和文盲,根本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有些是以小混混專門打家劫舍的人,在戰鬥中能起到何等作用。面對德軍的高軍事素的軍隊,無論是經驗還是思想都比盟軍超前三十年,之所以蘇聯的一線防禦部隊很快給德軍瓦解。

基輔戰役

7月7日南邊的集團軍群很快將戰線推到基輔,德軍用半個月時間將戰略推入縱深幾百公里內,南邊集團軍群最高指揮官龍德施泰特元帥將命令傳令下去,將基輔團團包圍,南邊集團群在外圍用坦克炮轟基輔城內、德戰機和蘇駐守基輔的戰機對決,蘇戰很快不夠德戰打,無論是格鬥還是機槍掃射都不如德軍,被德戰機趕著往基輔的外圍跑,有些蘇戰被擊落。



就在德軍形成包圍之勢,有一小股蘇紅軍突圍而出,當然能有那麼多戰士拼死保護這股小紅軍應該是大人物。突圍的蘇紅軍,德軍沒有追上去,窮寇莫追。就這樣把基輔包圍鐵桶一樣,德軍的各種戰爭機器從開始就沒有打算停,時間一秒一分過去,基輔裡面被包圍的蘇軍眼看突圍的領導們安全了,自己覺得技不如人,也不夠德軍多人,物資子彈都用光了,被德軍共殲七十萬蘇軍。沒有作戰經驗唯有被殲。C集團軍最高指揮官德軍最有軍事才能的元帥,他不是納粹分子,是敢做當的人才,連希特勒都敢懟的人才,基輔的蘇軍輸給他不丟臉。

斯大林格勒戰役

時間到了1942月6月29日至1943月2月3日,由於B集團軍群在擊打蘇聯首都,被蘇軍擊退,蘇軍英勇頑強開展對莫斯科防禦,B集團軍嘗試多次進攻被打回去,被迫於無奈放棄向莫斯科推進,於是請示希特勒。

希特勒給B集團軍再下命令,命令其對高加索和林大林格勒有糧倉之稱的實行佔領,希特勒大概意思是砍斷莫斯科的戰略供給路線。

B集團軍群最高將領命令兵分兩路對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兩地奔去。


1942年7月下旬,保盧斯上將指揮第7集團軍攻佔斯大林格勒任務,第7集團軍有14個師,有29萬人,大概有35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組合,第5航空隊提空中支援。

在戰鬥打響中德軍的地面部隊向斯大林格勒城內外的蘇軍事目標炮轟,德空軍戰機在上空和蘇空軍對打,同時蘇軍地面防禦也向德軍目標攻擊,在這樣情景下,蘇軍火力沒有德軍火力強大,要知道德軍的重裝甲部隊,蘇軍退回城內,各條通往城內的地路被德軍封死。


在這時德軍的附屬國共有7個集團軍陸續來到斯大林格勒幫助現有的德軍,斯大林格勒蘇軍最高指揮命令全部撤回城,和德國打巷戰,各個出口被德國封死,同時德軍派出地面部隊和30部坦首先入城試水,這時候蘇軍在各個入口縱深提前佈置好狙擊手和各種火炮,等待德軍和其附屬國軍入來。

蘇軍命令狙擊手首選目目標軍官和機槍手,對於德軍的重型坦克是炸掉其坦克鏈,如有機會將手榴彈從坦克頂扔下去駕駛室。打一槍迅速轉移,二個士兵為一個整體,可以說化整為零,蘇空軍必需引德空出外圍,直拖到蘇軍來支援。

7月13日斯大林格勒防禦戰的最高揮官康斯坦丁擔任。

7月24日瓦良格中將帶領4個地面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和2個重型集團軍在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580正面構建防禦,預防措施直指德援軍。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外圍形成對德軍包圍,在強大蘇軍以各種方式來攻打德軍,德軍也是頑強抵抗,德軍最高指揮官感覺這大群蘇軍作戰經驗豐富不像剛入侵時的蘇軍那麼弱勢。



在大會戰中,德軍的炮彈子彈等物資其本用光了,補給被切斷,唯聽天由命,就這樣被蘇軍殲滅160萬人。由於跟隨德軍的附屬國聽到攻佔斯大林格勒失敗還損失了那麼人,內心開始對希特勒有失望的感覺。如希特勒集結AB集團軍群來同蘇軍決戰是肯定不現實,補給難,飛機要有加油的,幾百萬人補給不是那麼簡單的,蘇軍不同德國,蘇軍有人民群眾幫助,這點很重要。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贏了法西斯軍團,西方很驚訝同時斯大林的名聲提高不少。戰爭還要繼續,下個城市戰是、、、、、、。


森林狼6


事實上,在最開始計劃的“藍色方案”中,德軍就是要準備這麼做的,佔領沃羅涅日後的德軍北部魏克斯集團軍群(轄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將和第6集團軍一道沿頓河南岸南下,而第1裝甲集團軍和意大利第8集團軍將從南部出擊,兩支大軍最終頓涅茨河和頓河之間的米列羅沃會合,最終圍殲蘇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主力。此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將一分為二,A集團軍群將繼續向東向斯大林格勒挺進,它將轄有第1、4裝甲集團軍和第11集團軍(從克里木半島調來,後來實際被調往了列寧格勒)、意大利集團軍,最強大的兩支裝甲集團軍都集中在了這個集團軍群中。而B集團軍群將負責擔負靜態的防禦,緊跟在A集團軍群后面,沿頓河南岸及時建立北部防線,保護A集團軍群的側翼和後方安全。



從作戰方案中可以明確的看到,德軍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都將部署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中A集團軍群負責主要的突擊任務,而B集團軍群負責漫長的側翼掩護,雖然被拆分為兩個集團軍群,但是都部署到一個方向上,並沒有違背兵力集中的原則,之所以拆分為兩個集團軍群應該是出於指揮方便的考慮,一個德軍集團軍群司令部指揮不超過3個集團軍為宜。考慮到德軍最終還是要向高加索進軍,提前拆分南方集團軍群對防禦和進攻任務進行剝離也是沒有問題的,在佔領斯大林格勒後,轄有大量機動部隊的A集團軍群將繼續向高加索進攻,而B集團軍群將負責從奧廖爾經沃羅涅日到斯大林格勒的北方防線防禦任務。


實際的作戰並沒有按照原來的方案執行,德軍在米列羅沃和羅斯托夫的合圍戰中並沒有圍殲掉蘇軍的主力,主要原因就是蘇軍及時的組織了撤退行動或者說是擅自的撤退,戰局的發展超出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計劃單位,希特勒據此認為蘇軍在南方的防禦已經崩潰,軍隊陷入了極大的混亂,在蘇軍恢復秩序並得到增援以重建防線之前,德軍必須乘勝追擊,僅僅的跟隨在蘇軍的後面實施果敢的追擊,尤其是要儘快發起對高加索的突擊,以防止蘇軍撤入南部的山區,在山地作戰中德軍火力和機動性優勢都將不復存在,必然遭到嚴重損失,所以必須將高加索的蘇軍圍殲於北部平原之上。希特勒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放棄原計劃的先斯大林格勒後高加索的作戰順序,同時開戰上述兩個方向的進攻行動,兩個集團軍群分別朝各自的方向前進,作戰行動被一分為二。


這種分散兵力行動很快就被證明不可行,B集團軍群中向斯大林格勒進軍的只有一個第6集團軍,該集團軍很快在頓河大亞灣部遭到蘇軍的強大抵抗,進攻基本陷入停頓,這證明至少所判斷的蘇軍南部防線已經崩潰的觀點是不成立的,第6集團軍無法迅速推進到斯大林格勒,自然也就無法對南下的A集團軍群提供側翼的掩護,為此陸軍總司令部不得不將第4裝甲集團軍從高加索方向抽回,以和第6集團軍一起衝向斯大林格勒,但是無論如何這兩支集團軍兵力還是太弱,他們雖然最終衝到斯大林格勒城下,缺無力佔領這座城市,反過來高加索的攻勢也由於第4裝甲集團軍的調離而面臨兵力不足的威脅,最終轉入了防禦。德軍1942年的進攻行動雜亂無章,毫無重點,完全是由於最高統帥部錯誤的戰略部署所致,他們追求的目標太多,而兵力又是如此的不足。


戰略論


二戰歐洲東線戰場上的轉折點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相信很多人都會對於希特勒進攻斯大林格勒,這一決定感到驚訝,甚至還有人認為希特勒就是一個沒有戰略頭腦的 “瘋子”。

前蘇聯建國的時候,那個時候,優秀的軍事家們就提出了一條理論,就是城市包圍農村。那時前蘇聯90%的工業全部是在城市裡,尤其是那些大城市裡面兒,因此那個時候蘇維埃政權的軍事家們提出以城市包圍農村就成為了前蘇聯為自己建國鋪平了最堅實的路基。冷戰時期,美國人就曾經計劃進攻前蘇聯,他們的計劃就是針對前蘇聯多個主要工業城市, 經歷多年的努力建設,前蘇聯人可以說像工業生產深深地烙刻進了這個國家裡面,而他們的工廠又全都是在城市裡,因此對於希特勒來說,佔領了前蘇聯最基本的大城市,等於佔領了這個國家。

斯大林格勒是前蘇聯重要的戰略位置,拿下斯大林格勒,德軍就可以向南拿下高加索地區擁有著前蘇聯的產油地帶,那裡的石油的產量可以滿足德軍裝甲戰車。向東整個是一片平原,也是一片“死亡之地”,如果能夠佔領斯大林格勒,將前蘇聯的軍隊趕到斯大林格勒的東面,那麼前蘇聯守軍都不用德國人自己去消滅,一個冬天的時間,足夠凍死餓死。最關鍵的是拿下斯大林格勒之後,以此為據點,德國人可以方便地進行物資補給和運輸,整個黑海就是納粹德國的掌控之地。同時斯大林格勒到德國柏林之間的巨大空間將會由德國的掌控,希特勒所謂的生存空間,就締造出來了,可以說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後勤保障。

但是不得不說,希特勒的願望是美好的,可現實卻是殘酷的。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打下來,讓希特勒徹底明白了什麼叫“戰鬥民族”,前蘇軍將士們將整個戰鬥的血腥和殘忍度都發揮到了極致,希特勒打死也沒有預料到的一點,就是前蘇聯人頑強的抵抗精神和無限的戰爭意志。


老兵說軍事


知易行難,定力不足導致希特勒無法將A,B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集中與蘇軍決一死戰。

1942年春,在巴巴羅薩行動失敗後,希特勒和他的指揮官們對即將到來的戰役目標不再那麼野心勃勃。他們沒有計劃在整條戰線上發起攻勢,而是把重心放在南部的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的目標是出於經濟考量,因為這能幫助他維持納粹龐大的戰爭機器。

然而希特勒這場戰役的目標最終沒能實現。這次行動的代號為藍色行動,計劃在行動的開始,由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發起猛攻,目的是不允許蘇聯紅軍撤退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消滅蘇軍。但接下來希特勒卻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A集團軍群向南朝巴庫進發奪取高加索地區的油田,B集團軍群繼續向東推進,佔領位於伏爾加河河畔的斯大林格勒。

雖然斯大林格勒的工廠有一定的價值,但地理位置對於希特勒來說更為重要。佔領斯大林格勒意味著B集團軍能夠控制頓河和伏爾加河後防線上有絕對意義的有利地形,並且B集團軍能夠保護A集團軍的側翼和後方,使其能夠在高加索地區自由行動。

德軍的分兵在戰術上也不是不無道理,德軍希望通過分散兵力的佯攻欺騙敵人,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然後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集中兵力發起總攻,但是這是險棋,若A集團軍和B集團軍的進攻同時受到挫折,將會帶來兩頭不到岸的局面,最終出現貪多嚼不爛的窘境。

由於進攻行動距離較遠,需要大量的支援和保護。德軍的將領發現很難保持有效進攻的節奏,但是蘇軍的錯誤判斷卻幫了德軍的忙,這也掩蓋了希特勒分兵的不利影響。

斯大林和蘇軍的最高統帥部決定逐步加強防禦,然而蘇軍犯了兩個主要錯誤使他們在初期應對德軍處於不利局面。蘇軍錯誤地預測,德軍將主攻莫斯科防線的中心地帶,因此蘇軍把大部分儲備軍隊部署在莫斯科附近,而不願意把主力軍隊派往南方;其次斯大林堅持要在靠近拉傑夫的中部前線和南部的哈爾科夫發起襲擊,兩次進攻都失敗了,蘇軍傷亡慘重,但收效甚微。這明顯是對德軍的進攻方向摸不準而帶來的重挫,假若德軍集中兵力主攻斯大林格勒蘇軍就不會被迷惑,因此在初期德軍的部署是能起到障眼法的效果。

對於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來說,主要任務是執行對戰局具有決定性的藍色行動。在這支超過125萬人的軍隊中,有95萬德國士兵和30萬軸心國的士兵,還包括1600輛坦克和1600輛飛機。面對德軍的蘇軍有兩個方面軍,蘇軍總數為175萬人,3000輛坦克坦克以及800輛飛機。

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與6月28日開始進攻,德軍初期的進攻獲取了很大的效果。7月7日第四裝甲集團軍在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附近與第6集團軍會師。兩天後南方集團軍群被重新命名為B集團軍群,而A集團軍群由第一裝甲部隊和第17軍團組成,開始向高加索地區發起進攻。蘇軍統帥部認為,德軍對烏克蘭南部的進攻只是助攻,而其主攻方向仍是莫斯科。因此儘管蘇聯在沃羅涅日的戰鬥中投入了大量的增援力量,但還是不願向更遠的南部派遣增援部隊。

這讓希特勒看到了奪取高加索油田的曙光,7月11日,希特勒下令向斯大林格勒前進的第四裝甲軍改變方向,向東南方挺進,以支援A集團軍。該集團軍當時在越過頓河時遇到強大阻力。與此同時,意大利的第八軍作為增援部隊抵達B集團軍的戰場,希特勒原以為意大利的軍隊可以填補德軍調離後的兵力的窟窿,但是後來證明明顯靠不住。經過7月23日的激烈戰鬥,德軍佔領羅斯托夫,兵臨高加索。

此後,希特勒將第24裝甲連從第四裝甲軍轉移到保盧斯的第六裝甲軍,以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A集團軍群對高加索的進攻被稱為雪絨花行動,這次進攻面臨重大的挑戰。首先是一條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這條補給線橫跨1000多公里的高巖沙漠山峰,以及海拔超過海拔5600米的高加索山脈。其次就是在漫長的行軍線路上分配兵力,德軍需要擊退遊擊力量的襲擊,確保補給線的安全,並在它的側翼部署足夠的兵力,以防止蘇聯的反擊,同時還需要維持足夠的士兵和機械化能力以完成奪取油田的任務。

7月30日,A集團軍群越過頓河,向高加索大幅挺進。而此時希特勒又將第四裝甲軍的大部分部隊從A集團軍群中分離出來,並把它調回B集團軍群,協助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攻打斯大林格勒。而A集團軍群只能獲得裝備不良的羅馬尼亞第4軍作為增援。8月10日,德軍佔領了邁科普油田,但蘇聯人已經燒燬了大部分儲油設施,並摧毀了油井設備。直到9月10日,蘇聯頑強防守的新羅西斯克才被德軍佔領。德軍還想繼續發動進攻,但是隨著過長的補給線面臨崩潰的邊緣,德軍又零落地散佈在高加索山脈,A集團軍群陷入了困境。德軍無法攻破格羅茲尼,對更遠的巴庫更沒有造成實際上的威脅。

德軍在分配作戰力量後掙扎,說明了作戰範圍是部隊能夠成功行駛軍事能力的距離和持續時間。在整個軍事行動期間,擴大行動範圍是將領的一項主要考量,一個作戰單位的行動範圍的極限就是它的邊際效應的頂點,當達到極值時其獲得的效果不會因為範圍的擴大而增加,這點是希特勒始料未及的,進攻受挫下他只能解除了A集團軍群的司令威廉.李斯特的職務,並開始親自指揮A集團軍群,但是無論誰上任都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在斯大林格勒守城戰打響之前的9月13日,蘇軍只有5.4萬人和100輛坦克守城,而且還是由老弱病殘以及沒經過實戰考驗的新兵組成。而德軍則有17萬人,在戰役初期部分德軍由於參與防守,無法參與進攻,因此德軍的攻擊部隊大約有8萬人。這讓原本只想在高加索掠奪油田的希特勒見獵心喜。

隨著德軍在高加索的攻勢以達到強弩之末,佔領斯大林格勒便成為德軍新的主要目標。直到希特勒下定決心用第六集團軍攻打斯大林格勒,A集團軍群已經深陷高加索戰場的泥潭,進退兩難。希特勒高估了德軍的進攻能力,在烏克蘭文尼察前線總部的軍事會議中,希特勒相信他的指揮官將很快攻佔斯大林格勒,而事實卻並未如此。

由於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的燃料和彈藥的供應趕不上支出,他們也會達到累積的崩潰點。德軍的體力耗盡,裝備和傷亡的損失不斷增加,維修和替換跟不上損失的節奏,德軍也不得不在激烈的巷戰後,在10月4日暫停了10天的進攻以補充彈藥燃料和兵員。越多軍隊的堆積意味著物資消耗得越快,在進攻受挫的狀況下,軍隊的堆積未必是好事。

而且當時德軍在激戰過後,能立刻趕到增援的只有斯大林格勒城外的1700至2100名士兵,遠離斯大林格勒戰場的增援步兵師情況稍好,但是也只有4000多名士兵。而第24裝甲師的103輛坦克已經減少到20至30輛,而新調來的裝甲師增加了35至45輛坦克。這都是由於希特勒把戰線鋪得太長的緣故造成的,多路進攻時已經德軍已經自顧不暇,沒有多餘的救兵來支援。

綜上,希特勒在戰前其實也知道德軍此時已經無力再進行全線作戰,但是蘇軍被德軍的部署所迷惑而,導致前期守衛斯大林格勒兵力薄弱。從希特勒在A,B集團軍之間頻繁地調兵遣將,個別軍隊互相交替轉換戰場,就可以看出希特勒一直無法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之間取捨。在A集團軍群久攻不下後,再臨時起意想挑軟柿子來打,沒想到蘇軍都不是好惹的。這其實也是在行軍打仗時每個將領遇到的難題,是選擇謀定後動一條道走到黑,又或者是及時作出戰術調整,但是希特勒失誤的地方是忘記了掠奪油田的初心,主次顛倒了。

在以戰養戰的大戰略失敗後,即使希特勒集合所有兵力攻下斯大林格勒,也只是暫時的佔領,沒有石油的持續補充,德軍的坦克和飛機只是不能動的鐵疙瘩。若希特勒能拿下高加索油田後,再進攻斯大林格勒,那麼勝負還很難分。因此斯大林格勒戰役,希特勒犯下的不是分兵的問題,而是先後順序的問題,沒能先解決能源短缺的主要矛盾就另闢新戰場,註定要涼涼。


梓蕤


1941年冬天,莫斯科百年一遇的大雪讓希特勒的德軍首次嚐到了失敗,大雪封閉了德軍的補給線路,裝甲坦克無法正常使用,士兵忍凍捱餓,希特勒不得不考慮後勤補給問題了。

為了能夠就近取得戰略資源,他把目標瞄準了斯大林格勒及其周邊的高加索地區,那裡是蘇聯重要的糧食、煤炭和石油工業區,如果德軍拿下這個地區的話,充足的糧食可以保證士兵不再捱餓,海量的煤炭可以幫助士兵抵抗蘇聯的寒冬,豐富的石油可以為裝甲坦克提供動力,那麼德軍不會重蹈莫斯科戰役的失敗。作戰會議上,希特勒力排眾議,擱置再次攻擊莫斯科的計劃,把下一步的作戰目標指向斯大林格勒以及周邊的高加索區,作戰代號“藍色行動”,併為此他整整準備了一個春天。

“藍色行動”計劃中,希特勒把原來的南方集團軍拆分,組建成A、B兩個新集團軍。A集團軍由李斯特元帥指揮的第1裝甲集團軍、第4航空隊和第17集團軍組成,總計16.7萬人、1130輛坦克、4500餘門重炮以及900餘架飛機,作戰任務是攻擊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有博克元帥指揮的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第6集團軍以及頓河地區航空隊組成,總計27萬人、500輛坦克、3000餘門重炮以及1600餘架飛機,作戰任務是攻擊斯大林格勒,掩護A集團軍拿下高加索地區。

1942年夏天,A、B集團軍分別出動,向作戰目標奔襲而去,結果全部潰敗。A集團從頓河向高加索地區進攻,勢如破竹,但是他們中了蘇聯守軍疲憊戰術的圈套,經過136天的作戰後被蘇軍擊潰。B集團軍同樣被蘇聯守軍的消耗戰拖住,打了200多天後,被蘇聯擊敗。好好的一個南方集團軍,希特勒拆成了兩個集團軍進行雙線作戰,以致雙線潰敗,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蘇聯在高加索地區守軍的軍力配置11.2萬人、121輛坦克、2000餘門以及130架飛機,實力不強。希特勒之所以這樣安排作戰計劃,完全是基於對德軍作戰能力的自信,根據他的判斷,B集團軍拖住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只要斯大林格勒的蘇軍不去支援高加索地區,那麼以A集團軍的軍力配置,兩個月內就能攻佔高加索地區,屆時A集團與B集團軍夾擊斯大林格勒,即便是雙方打拉鋸戰,高加索地區的戰略資源已經在手,德軍不再懼怕寒冬來臨,相反蘇聯失去高加索地區的資源補給,戰鬥力將大幅度削弱,A、B集團軍可以快速攻下斯大林格勒。

如果希特勒一開始就不過分迷信德軍的作戰能力,不把南方集團軍拆成兩個集團軍的話,直接攻打斯大林格勒的話,會取得成功嗎?如果希特勒以A、B集團軍直接打斯大林格勒的話,那麼他們依舊會陷入巷戰,這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當冬天來臨的時候,大雪會再次封鎖補給路線,軍隊會再次被擊敗。如果以A、B集團軍攻擊高加索地區的話,那麼斯大林格勒守軍與高加索地區的守軍又會夾擊德軍,當冬天到來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因為補給問題而戰敗。

蘇聯的寒冬給德軍造成的補給問題非常嚴重,希特勒為了讓德軍就近得到資源,只能這樣安排,即便他不分軍攻擊,結果還是逃不過巷戰的安排,蘇軍依然會取得勝利。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沿著頓河展開的,戰線綿長的一個大戰役,而不是僅僅是斯大林格勒。

把其他方向的軍隊調過來,那萬一其他方向的蘇軍發起反擊,切斷德軍後路,怎麼辦?

德軍在戰前蘇軍的反擊中,就有過岌岌可危的時刻,是什麼給了一些人“紅軍是斯大林格勒之後突然有攻擊能力”的錯覺呢?

德軍算不得用兵如神,也不至於犯如此簡單的錯誤的


cyler


德國人沒有石油,只能供A,B兩個集團軍中的一個用,這不是一戰,如果打贏了蘇聯紅軍,蘇聯人還可以在徵集部隊運用烏拉爾山後面的工業持續攻擊德軍,如果失去了石油,就會像一戰部隊一樣,靠徒步進行行軍,而且坦克,飛機,潛艇都會失去原先應該發揮的作用,總而言之,失去了石油的德軍會被拖死在蘇德戰爭,當時德國內部的資源不允許希特勒進行決戰,如果德軍打輸了,蘇德戰爭德國就失敗了,如果打贏了,德國人會被拖死在蘇德戰爭中,只有拿下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德軍才有機會贏得戰爭。


小14h


因為戰略目標很多呀?

高加索油田,斯大林格勒交通樞紐,哪個重要,沒法說啊,雖然傷亡巨大,德軍在斯大林格勒一籌莫展,戰爭目標無法短期實現,只好求變,否則怎麼辦?繼續戰爭血肉磨坊?

從這點也可以看到斯大林的戰略意圖並非很低級。

進而,德軍又在高加索分兵克里木半島,這些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戰略意圖是陽謀,清晰的,也是很難攻擊的。


圖拉圖拉根



1942年7月德南方集團軍群兵員多者認為190餘萬,少者150餘萬,從克里木半島到沃羅涅日以北近1400公里長的正面,轄第11、17、6、2集團軍、第1、4裝甲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為便於對軍隊控制指揮和保障後勤供應,在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4月制訂的“藍色方案”中,就對南方集團軍群拆分為A、B集團軍群作出了規劃,7月9日南方集團軍群的分拆依計劃執行,不過時間提早而已,談不上對與錯、好與壞。

7月17日B集團軍群第6集團軍沿奇爾河流域與蘇第62、64集團軍交火,被蘇聯官方戰史認為是斯大林格勒戰火200天的開始,蘇聯人的這種觀點得到世人的大多認同,即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時間為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那麼長達200天的慘烈交鋒中,德A、B集團軍群是否需要或者說有可能合兵一處,專注於高加索或者斯大林格勒呢?從戰事進程來看,這絕對是後世人的臆想,希特勒不會同意,當時的德國將軍們也會嗤之以鼻。

7月希特勒和哈爾德認為“俄國人已經完了”,剩下的也就是德軍馬不停蹄的進軍,快速佔領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11月19日蘇軍天王星行動前德軍雖屢遭挫折,但在高加索的圖阿普謝方向德第17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一部從9月25日到11月30日依然發動三次大規模攻擊。10月25—11月6日第1裝甲集團軍在格羅茲尼方向的納爾奇克—奧尼忠爾啟則戰役中也給蘇軍不小的震盪。斯大林格勒城內的鼠戰雖令希特勒焦躁不安,但城市的90%區域已被佔領,德軍對蘇第62集團軍仍呈壓迫進攻狀態,城外蘇斯大林格勒、頓河方面軍多次救援性進攻也被德軍阻止。從希特勒到德軍高層雖擔心第6集團軍側翼安危,但都不認為蘇軍有能力發動大規模反攻,11月18日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就明言“俄軍不再擁有任何值得一提的資源,他們無法發動大規模攻勢”,從已佔領的區域撤退合兵到另一方向,也就完全沒有必要,更牽涉到前線各級將領們的聲譽,像克萊斯特的A集團軍群雖轉入防禦,不認為蘇軍對其構成威脅,而保盧斯再三向希特勒保證能攻佔斯大林格勒。而在蘇軍合圍第6集團軍、冬季風暴解圍失敗後,德軍面臨的問題是修補千瘡百孔的防線、收縮過度拉伸的戰線、防止整個南翼的崩潰,也就談不上在斯大林格勒或高加索地區與蘇軍決一死戰了。





1943年1月13日蘇沃羅涅日方面軍從頓河西岸的斯托羅熱耶、休奇耶登陸場發動“奧斯特羅戈日—羅孛什戰役”,攻擊匈牙利第2集團軍和意大利第8集團軍左翼。18日合圍德第24裝甲軍、“克拉默”軍、意大利山地軍、匈牙利第4軍主力及第3、7軍一部,27日蘇軍肅清合圍圈,擊潰軸心國15個師、重創6個師,斃傷14萬人、俘虜86000人。甩鍋帝承認此役蘇軍打開了通向北頓涅茨河、第聶伯河各渡口和亞速海沿岸的通道,德軍面臨的是頓涅茨地區能不能守住的問題。1月24日蘇沃羅涅日、布良斯克方面軍發動“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戰役”,攻擊德第2集團軍。28日蘇軍攻克卡斯托爾諾耶,合圍第2集團軍第13、7軍和匈牙利第3軍一部,2月17日被圍軸心國軍艱苦跋涉180公里從奧博揚逃脫覆滅的命運,但從利夫內到庫皮揚斯克,德中央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間出現寬400公里的缺口,蘇沃羅涅日方面軍呈向庫爾斯克—哈爾科夫發展進攻的態勢。

自此原德B集團軍群所屬的德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含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在11月21日劃給頓河集團軍群,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匈牙利第2集團軍可謂全軍覆沒,僅剩德第2集團軍第55軍戰力較為完整,讓B集團軍群隔著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合兵,也就罔顧事實的大嘴一撇。何況相鄰的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就合併指揮權的問題,在希特勒、蔡茨勒、克萊斯特、甩鍋帝間爭持不下,希特勒留第17集團軍堅守塔曼半島,固有再次進軍高加索奪取油田的考慮,何嘗不是對爭論的一種折中?


歷史扒糞機


希特勒對戰場形勢過於樂觀,而蘇軍最薄弱的南部戰線讓他看到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