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高分電影有不少,但近年來有一種高分片被叫做“別人家的電影”。

這裡的“別人家”,不是大洋對岸的好萊塢,也不是大陸那頭的歐洲,而更多的是指向我們的近鄰——比如韓國,比如印度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別的不說,先看看其中一組影片的評分(來自豆瓣):

《熔爐》(2011,9.2分)

《素媛》(2013,9.1分)

《辯護人》(2013,9.1分)

《恐怖直播》(2013,8.7分)

《三傻大鬧寶萊塢》(2009,9.2分)

《摔跤吧!爸爸》(2016,9.2分)

它們之所以受到觀眾的如此追捧,甚至能引發不小的話題討論,說到底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現實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幼童性侵、應試教育、媒體暴力、女性權益、底層奮鬥……

這些觸及到社會痛點和生存現實的話題常常能引發普通人的共鳴與心靈的衝擊。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可惜的是,近些年來我們的大銀幕上卻很少出現本身質量過硬,同時又能產生深刻影響力的同類現實題材電影。

《親愛的》《二十二》那樣能兼顧社會效應並取得商業成功的影片實在少之又少。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所以無奈的觀眾只能轉身環望,試圖從地緣與文化相近的韓國和印度現實題材電影中尋求心理認同情感宣洩

想想這兩年來頻繁引進的印度電影——《神秘巨星》《起跑線》《廁所英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等。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不正可以看作是“定製”給我們的精神幻想麼?

但今年夏天,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聚焦國內慢粒白血病與民間仿製藥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正在悄悄改變大家對國產現實題材電影的偏見。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的故事與角色原型為當年轟動一時的民間抗癌藥代購第一人陸勇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方面收穫了鉅額財富,另一方面也被那些苦難的白血病病人所觸動,最終決定以虧本價格為病友代購仿製藥。

然而程勇私自代購和銷售未經註冊藥物的行為被警方盯上,當他以販賣假藥罪被帶走的時候,無數曾受他幫助的白血病病人們自發地聚集了起來……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如果說十幾年前的

《盲井》《盲山》燃起了大家對社會現實題材影片的期待,後來的《親愛的》摸索到了藝術與商業間的平衡點。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那麼由文牧野執導、甯浩徐崢監製的《我不是藥神》則很可能引發近年來關於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一次最大範圍的討論。

這類題材電影的票房也將會被提升到一個新的記錄。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就在正式上映的前一週,《我不是藥神》開啟了點映,讓人沒想到的是僅週末兩天點映票房就破5000萬,截止7月4日凌晨點映票房已破億。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數據來源@貓眼電影專業版

而看過的觀眾中將近90%給出四星和五星,並自發地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自來水安利。

在好口碑的持續發酵下,《我不是藥神》的豆瓣評分於週三正式出爐——起分9.0!

這也是近15年來極其罕見的國片“破九”了。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千禧年後“破九”的華語片只有《鬼子來了》和《無間道》

這對於一部尚未公映的國產電影來說,已經具備了年度爆款的潛力。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究其原因,《我不是藥神》的高熱度在於——

過去那些年裡我們曾羨慕過的韓國電影、印度電影中的

切實的人文關懷、急需的現實關照終於在我們的本土電影中得到抒展。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另一方面,影片在前期宣傳時突出的是徐崢和甯浩兩位黃金搭檔的再合作,其中徐崢更是身兼主演與監製;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同時影片發佈的幾款預告片清一色選取了輕快的幽默風格,配以鮮豔的畫面和動感的快速剪輯,有種甯浩瘋狂喜劇的感覺。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無形中向大家傳遞出,這是一部延續甯浩徐崢《瘋狂的石頭》式的黑色幽默電影。

但在實際的觀影過程中,我們才發現被騙了!

《我不是藥神》的前段確實帶有兩位大咖以往的風格標籤,如個性鮮明的群像角色、成員間的摩擦磨合以及時不時的冷幽默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但隨著故事進入轉折性的後半段,整部電影的基調和情緒發生了質的變化。

喜劇元素退向後景,現實的殘酷、白血病人的無力掙扎、情與法的兩難處境漸漸成為故事的重心。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多場催淚戲份和結尾情緒的爆發更讓不少觀眾難以抵擋。

從笑到哭,這是一種有意的“”。

這種藏,其一是一種商業上的技巧,因為對於絕大部分觀眾來說,甯浩徐崢就是能吸引他們的招牌;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新人導演文牧野與監製徐崢、甯浩

其二,也是一種藝術上的反差,讓觀眾在過山車般的情緒體驗中更加明白創作者的深層用意。

正像這部電影的真正靈魂——導演文牧野所解釋的:

“我覺得這是一個在外形上非常華麗,充滿了樂趣和刺激

的電影,但是內核直指人性,讓人感覺慈悲的力量,節奏暢快,一氣呵成。”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強調樂趣,即意味著要面向儘可能廣的觀眾,這是“面子”;

直指人性,則是對藝術的負責、對社會議題的介入,是為“

裡子”。

這不就是我們所羨慕的那些韓國電影、印度電影所慣用的策略嗎?

如果進一步確認的話分析,《藥神》從故事到角色再到風格,承接的更多的是韓國現實主義電影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看過影片的觀眾也能明顯感覺到,《藥神》可以與兩部影片進行對應,一個是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一個是《辯護人》

前者講述一個不小心感染艾滋病的中年男人為了活下去而親自試製未經相關部門批准的抗艾滋病藥物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並把藥品提供給更多的病人,為此他要與病魔、專利機構、藥商進行周旋抗爭。

而備受內地影迷推崇的《辯護人》則是以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年輕時的經歷為藍本。

講述了他從一個只為自己賺錢的自私律師到傾盡全力為受害學生進行人權辯護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影片的前半段同樣為聚焦小人物求生存的生活喜劇風,後段轉為沉重的

社會悲劇人性救贖

主角都有著一個從自私愛財到自我犧牲的人物發展弧線(類似的例子還有《辛德勒的名單》)。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辛德勒名單》結尾

所以,儘管《藥神》的故事確實與《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更接近,但從內在氣質和導演訴求上來看,《辯護人》才是《藥神》更靠近的標杆。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辯護人》結尾

一部電影能不能被留下、被銘記,除了影片本身的綜合素質外,能否與時代節拍相呼應、與觀眾情感相契合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潛在因素。

《藥神》既可以說出現地恰逢其時,也可以說是我們的觀眾已經等了太久太久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程勇是銀幕上難得一見的社會英雄角色

《我不是藥神》所採用的戲劇結構、人物曲線和社會現實主題並非具有獨創性,同時在衝突面上也做出了一些迴避。

但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屬於我們本土電影人的作品。

《我不是藥神》才是中國最需要的電影

就算是有所參照,就算是還有所保留,也值得感到欣慰。

這種題材,能拍出來,便已是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