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的迟暮:英国二战后沦为二流强国,综合国力快速下降

“日不落”的迟暮:英国二战后沦为二流强国,综合国力快速下降

作为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然而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英国大量资本输往海外,国内本土经济发展缓慢,1880年被美国超过,1890年被德国超过。到一战前夕,英国已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进入20世纪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英国实力大大衰落,特别是二战后英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让其丧失了大量的财税来源,通过殖民地对本土进行“输血”的经济模式也被彻底打破,同时还丧失了大量的海外军事基地。这些因素致使英国在战后至70年代这个时间段进入了一个加速衰落的过程。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迅速由一个全球性的“巨人”沦为偏居欧洲西北一角的区域性二流强国。

“日不落”的迟暮:英国二战后沦为二流强国,综合国力快速下降

1982年6月29日,俯瞰马岛的斯坦利港

错误的国防政策让海军实力大减

一直以来,英国皇家海军都是维护英国权益的最中坚力量,也是英国上至王室下至民众的骄傲。英国海军从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确立海上霸权以来,直到二战结束一直都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二战结束时,英国海军力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拥有航母与护航航母高达50艘!但随着“日不落帝国”光环的褪去,英国海军的境况在战后也江河日下,日渐衰落。

国力的衰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军队建设。战后工党政府推行的“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利,造成英国在财政预算上捉襟见肘,因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削减防务开支。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致使英国在军队和军备建设方面出现了明显滞后,更严重的深层影响则是大大削减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

此外,由于战后历届英国政府均持一种收缩海外军事力量的路线,大批军舰退役被封存乃至拆毁。1968年,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宣布将完全废弃航母,其中包括完全可以称为英国海上力量支柱的“皇家方舟”号。这艘可搭载38架战机、满载排水量达到5万吨的英国海军历史上最强大的航母于1981年被拆毁,不仅宣告了皇家海军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海军日薄西山的虚弱形象在世界各国军界的眼中更加清晰,当然也让本来就跃跃欲试的以加尔铁里为首的阿根廷军政府骤然感到收复马岛的把握大增!

“日不落”的迟暮:英国二战后沦为二流强国,综合国力快速下降

英国的珍妮纺纱机

走向战争的马岛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占领长期在英阿两国间存在争议的马岛。当这一消息传到英国后,撒切尔夫人当政的英国政府自然受到了反对党、民众和媒体长枪短炮般的舆论轰炸。实际上,虽然英国上下都深知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国力已大不如当年,但当一个世界二流国家公然挑战时,颜面和尊严的丧失犹如一响亮耳光,英国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面对危机,有着“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马上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宣布立即与阿根廷断交,同时组成战时内阁,派出特遣舰队远征马岛。撒切尔夫人这时已下定决心,为了维护英国的尊严和颜面,不惜一切去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还做出了后来对整场战争影响深远的两项决策:1.军事行动仅限于马岛和海上禁区,不扩大到阿根廷本土,以控制战争规模;2.尽快将兵力投送至相关战区,以争取速战速决。这两项决策对于后来英国能尽快赢得战争的胜利和结束战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当时英国国力作出的极具预见性的决策。因为让军队万里劳师远征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负担,后来的事实也表明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是投入了倾国之力,如若让这场战争规模扩大,进而长期持续下去,即便是打赢了这场全面战争,那也极为得不偿失。

撒切尔夫人还建立了全新的军事指挥体系。首先是对前线指挥采取委托式指挥,即将战区指挥权全权授予战区指挥官,战区以外以及特别重要的军事行动则由战时内阁决定。这种高度集中而又灵活的指挥体制,使之后英军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得到了充分发挥。其次是针对和平时期战争决策层过多、决定下达冗长拖沓的问题,战时内阁决定成立联合作战指挥部,由约翰?菲尔德斯海军上将任司令,负责动员各军兵种制定作战计划,协调三军统一进行行动。这两个决策大大提高了英军的反应速度,使英军本来有限的兵力运用得更为灵活。

“日不落”的迟暮:英国二战后沦为二流强国,综合国力快速下降

大英的日不落版图

从这时开始,英国的各大媒体也开始了舆论准备。它们强调,驻守马岛的英军向阿根廷部队投降是奇耻大辱!阿根廷政府是军人统治,马岛被占领后以英国后裔为主的马岛居民将再也没有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如此的反复宣传很快就起到了激励人心的效果。

4月5日,撒切尔夫人在议会上提交“派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收复失地”的议案,以“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这一鼓舞人心的语句为演讲收尾,赢得了下院的全票通过。“铁娘子”通过这些种种举措使国内民众真正达到了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效果,也显现出其在政治上的老辣。

战争以外的战争

战争开始前,阿根廷在外交上的主要准备是拉拢美国,表示坚定做美国在南美的“跟班”。加之总统加尔铁里素来亲美,因此阿根廷认为提升阿美关系可以抬高阿根廷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坚持“门罗主义”的美国在战争爆发后不仅不会对阿的行动横加干涉,甚至还会支持自己。此外,阿根廷利用早在1965年12月16日联合国通过的第2065号决议,获得了追回马岛的道义基础(该决议认定了马岛的殖民地地位,并认为维持马岛的殖民地状态不符合联合国普遍和平的理想)。

但在开战后,阿根廷在外交上所做的努力相比英国来说,可以说是一败涂地。首先,阿根廷错误判断了美英关系的“固若金汤”和美阿关系的“不堪一击”。美英之间往上算可谓出自同宗,而二战后英国也是美国全球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盟友,而且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私交也甚笃。无论怎么算,阿根廷对美国的重要性都远不及英国。

“日不落”的迟暮:英国二战后沦为二流强国,综合国力快速下降

皇家方舟号航母

由于英国和阿根廷在美国心目中重量的天壤之别,当开战之后美国提出的调停方案被阿明确拒绝后就立马站到了英国一边,宣布调停失败的责任在阿,停止向其出售武器,并进行经济制裁。而对英国却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不仅对英出售了大量武器(包括100多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更重要的是为英开放了阿森松岛上的军事设施(该岛后来成为英军至关重要的前进中转基地),并向英飞机提供了150万加仑的航空燃料。

众所周知,由于阿根廷长期以来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和东欧国家持敌视态度,这使得它不可能从这一集团获得任何援助。同时,阿根廷素来以为自己是白人国家且经济较为发达自视甚大,不愿与南美地区其他国家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同样也未获得这些国家的任何援助(美洲大多数国家只是给予阿根廷一些口头道义上的声援)。

开战后,英国在联合国提出“反对武力解决国际争端”这个能够赢得国际社会认可的口号,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开展游说活动,并利用自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促使安理会通过了旨在让阿根廷撤军的联合国第502号决议,这让英国在国际法理上先得了分。

英国还利用世人对军人独裁政权的反感,大肆宣传并得到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支持。最后除上面提到的美国外,北约体系内的其他盟国和欧共体成员国决定对阿根廷实施武器禁运:法国停止交付阿根廷已订购的“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为其建造的新航母和舰载机也被停工;西德停止向阿根廷交付已经完工的4艘护卫舰,并对已装备的德国209型潜艇停止给予技术支持;荷兰停止向阿根廷出售雷达。英联邦国家也宣布对阿根廷实行武器禁运或经济制裁。

“日不落”的迟暮:英国二战后沦为二流强国,综合国力快速下降

1982年4月17日,撒切尔夫人接受BBC关于马岛问题的电视采访

武器禁运对后来的战争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根廷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军工业发展还处于蛮荒阶段,尖端武器几乎全部依赖外购。如阿根廷空军的攻击机部队就是由74架美制A-4和5架法制“超军旗”组成;海军潜艇是由2艘美制潜艇和2艘德国209型潜艇组成,航母“五月二十五”号是购自原属英国的二战航母,后来在战争中被击沉的阿海军第二大战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则是购自原属美国的老旧战舰等等。英阿开战后,这些进口武器曾让阿军对英军予以了重创,但禁运让阿根廷的武器进口全部中断,导弹和飞机在消耗后无法补充,直接导致阿军中表现最佳的空军在战争后期也后继无力,攻击力明显减弱。

决心与阿根廷开战后,4月3日也就是马岛被占领的第二天,英国一架搭载卫星通讯设备的运输机就飞抵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基地,此后该基地就是这场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前进中转基地。同时在大西洋上巡航的4艘英国核潜艇也开始全速驶向马岛。

接下来,英军的快速出动能力更是让世人震惊。

仅用3天时间,4月5日英国以“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就从朴茨茅斯启航,同日正在直布罗陀参加北约演习的英军多艘军舰也驶往战区。这两支编队将在大西洋会合组成特混舰队的第一梯队,共有21艘作战舰艇、20架“海鹞”式战斗机、58架各型直升机和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

4月7日,英国宣布马岛周围200海里的范围为“海上禁区”,凡进入该区域的阿军舰艇和辅助舰只都将遭受攻击;4月12日,英军潜艇在到达战区后开始实施封锁;4月15日,英军“猎迷”式巡逻机抵达战区,开始巡逻;4月22日,英军舰队的先头部队抵达战区;4月28日,特混舰队进入马岛水域并展开;4月30日,英军飞机也加入对马岛地区的封锁。至此,仅用27天英军就完成了对隔着半个地球、远在万里之外的马岛的海空封锁部署。

“日不落”的迟暮:英国二战后沦为二流强国,综合国力快速下降

对阿根廷持强硬态度的撒切尔

英军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出动,并完成对马岛的快速封锁,与英军优秀的训练水平密不可分。首先英国是一个传统的海军大国,海军官兵素质甚高。此前英国本欲将“无敌”号航母出售给澳大利亚,但在5天内就让其以战斗状态出航,这表明若无平常的刻苦训练,那是断无可能做到此点的。而英国的海军陆战队员能够不加适应训练就快速出动的原因也在于日常训练。英军部队每年都有3个月的时间要到挪威接受北约的极区寒带训练,同时每年还有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执行战斗勤务或实战条件下的作战演练。可以说英国三军的人员素质完全可称得上世界军队中的最强之一。

许多船只在马岛战争爆发后不到一个星期便启航了,部分还未完成改装的船只则边航行边改装。如滚装船“埃尔克”号就在航行中被工程兵切掉舷板,安装好了两门40毫米火炮。而英国海军特混舰队能够在3天之内完成出航,英国民船的快速动员和改装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英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一是英国本来就制订有某些民船在战时的征用计划,每艘船都有改建预案,并定期检查以掌握船只的舰体情况;二是英国在民用船员的征召上,给予了原薪150%的薪金补贴,因而船员征召也十分顺利;三是设计人员和文职人员反应迅速,设计人员飞往海外商港去征召民用船只,并在返回途中就着手解决改装问题,当船只驶入港口的时候,往往就已经绘制出设备改装的相关图纸了;四是所有商船的船长都是英国海军的退役军官,高级船员要定期接受军训,普通船员也经常接受战时服役的训练。如此种种,英国其实在平常就已将民船队打造成了英国的“第二海军”。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靠近阿根廷本土的马岛,在4月2日至12日这段南大西洋没有任何英国武装力量的时间里,却只得到了为数不多的物资和补给,守岛部队也不过只有1.5万人左右。如果在这段时间里,阿根廷集中全力输送物资和部队的话,那么在岛上集结几万人的部队和囤积50万吨物资应该问题不大。这样,就让阿根廷有了能和万里远征的英军打消耗战的基础。事实上,以倾国之力投入的英军,即便是如前文所言后勤补给从未间断,但英军是按照两个月的标准来进行战争预计的,那么如果对马岛久攻不下,弹药耗尽的英军也只能选择撤退。

惟一能够解释阿根廷此举的原因就是,阿根廷政府决策层盲目乐观,高估自己低估对手,他们根本就未想到英国夺回马岛的决心有如此之大。待英军舰队抵达马岛实施封锁后,阿军补给线迅速被切断,只能以零星的空运和偷渡式运输来维持。到战争将要结束时,本土作战的马岛阿根廷守军居然会缺衣少粮,弹药匮乏,士气极度低落根本无法作战。如此这样,焉能不败?

结语

与世人分析马岛战争起因时大多将历史渊源和阿根廷国内情况、军政府决策列为主要内容不同,我们仍然需要指出英国在马岛战前的国防政策上存在有诸多失误之处,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过分削弱了海军的军事力量,马岛战后英国政府才明白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仍有何等的重要性!

但另一方面,作为老牌西方强国的英国,虽然在战后沦落为一个二流强国,但高效的临战准备、老辣的政治外交、强大的战争动员、完善的后勤组织,让英国在战争准备阶段的军事行动永载史册。

“日不落帝国”并未陨落, 二流强国依然是真强国。(特约:冯家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