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不要神的光環,只要你的平凡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我不是藥神》口碑爆棚,一向苛刻的豆瓣觀眾打出9.0的高分,很多觀眾在影院哭的不能自已,幾乎所有人都被導演帶入到這個源於真實事件、在社會現實題材基礎上經過藝術改編的故事當中。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整個觀影過程始終被電影的敘事節奏緊緊吸引,喜怒哀樂被完全調動。這體現出導演和監製對電影整體的把控能力。

從男主角自身的困境開始,人物逐漸增多,主題也逐漸上升到對生死、醫療體制、法理與人情的思考,電影的社會問題關照被逐漸放大。而在國家和時代的大背景下,每個人又不可阻擋地走向了自己不同的命運。

愛和情義:從平凡的人到救世主

電影在敘事節奏和人物塑造上做足了功夫,跟隨劇情的推進,人物的走向和轉變帶來了更強的戲劇衝突。

以男主角程勇為核心的五人小分隊,直至張教授、週一圍飾演的警察等等配角,都發揮了各自的功能,同樣以立體豐滿的人物性格,被人牢牢記住。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徐崢曾說,黃毛,以及王傳君、週一圍飾演的角色太過出色,雖然戲份不多,但幾乎蓋過了自己飾演的主角的風頭。

黃毛最大的特點是人狠話不多,講義氣。從出場時搶藥的小混混,到成為五人小分隊的一員,黃毛的個性展現無遺。心裡總是憋著一股橫勁,一言不合就開打,打架總是衝在最前面。這種橫勁加上他對朋友的義氣,才導致了最終的結局,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雖然外表瘦弱,但代表了內心的一種溫暖和堅定的力量。他對家庭的愛,是讓他堅持治病最大的動力。但最終仍然敵不過高額的藥費、病情的惡化,這種沒有一絲希望的絕望,同樣是讓人心痛落淚。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這兩位配角在電影中直接推動了男主角的大轉變,在敘事上也發揮了助推作用。

徐崢飾演的男主角,從開始時落魄的保健品店老闆,到去往印度走私藥品,動機是“為了賺錢”,而不是做“救世主”。但是呂受益所遭受的痛苦,直接讓程勇選擇復出,動機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此時他已經不考慮任何贏利,而是以成本價賣給病人。而接下來黃毛的事件,再次讓男主角遭受打擊,而後他自己倒貼錢把藥送到更多病人手中。

經過這兩次大轉變,男主角從一個逐利的商人,變成了一個救世主、英雄的形象。也為劇情的走向做好了鋪墊。導演文牧野說,“二人的命運是一種進階,有了這種進階,程勇才能受到觸動,一步一步走向神壇,成為一個英雄。”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結尾處病人上街集會送行,更烘托了男主角的英雄形象。但是當所有病人摘下口罩,露出一張張面孔,電影的關注焦點又回到了這些平凡和普通的人身上。就像片尾曲用如泣如訴的語調唱的那樣,

“不要神的光環,只要你的平凡”。男主角也許從沒想過做英雄,但至少對於那些被救助的病人,他就是英雄和救世主。

“國產電影的榜樣”

《我不是藥神》在題材類型上,稱得上是國產電影的一個典型,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商業片,包含對社會問題的嚴肅探討,以及一部分幽默成分。

雖然電影第二標籤是喜劇,但實際上,喜劇元素只是一個點綴。徐崢在以往電影中為人熟知的喜劇表演方式,部分延續到本片中。比如男主角第一次去印度,與當地人的調侃,仍然可以看到以往熟悉的徐崢。但通觀全片,喜劇元素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男主角經過兩次轉變之後,會與先前的幽默元素形成更強烈的反差,讓觀眾的情緒經歷更大的起伏。

有人認為,《我不是藥神》與《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有相似之處。在題材內容上確實如此,一個走私藥物的主人公,一個緊緊抱團的團隊,外圍是一群病人群體,以及龐大的醫療行業和體制。但不同的是,相比於《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根植的美國文化與社會背景,以及傳記性質,《我不是藥神》設定在中國,劇情經過更多的戲劇化處理,無疑將得到更多中國觀眾的關注。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也有媒體認為,《我不是藥神》的社會問題關照、流暢的敘事節奏,人物的設定和轉變,類似於近年的韓國社會題材電影。這種對比雖然表面上合理,但低估了《我不是藥神》本身的價值。

《我不是藥神》就是它自己,是一部完全的中國電影,立足中國的現實,反映中國的問題和變化,用中國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講一箇中國觀眾喜歡、並且能深入思考的故事。

很多觀眾,包括很多優秀的電影從業者,對《我不是藥神》不吝讚美之詞,認為它是“國產電影的榜樣”。電影手法的嫻熟,保證電影的觀感,而題材的嚴肅性,讓這部電影不只是一部電影。

電影主題:從小到大

除了對主要人物的刻畫,電影還加入了很多社會話題的討論。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電影對社會話題的探討由淺入深,從小到大,逐漸上升到宗教與生死、保護知識產權與貧窮者的矛盾、醫療體制改革、法理與人情

等等問題上來。

生和死,是電影中的白血病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老奶奶對警察說,“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著。”努力活著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但是昂貴的藥物讓很多人傾家蕩產,直接面臨死亡的威脅。因此電影才會借角色之口,說出“錢就是命”,“世界上只有一種疾病,窮病”,這種赤裸裸但是很真實的話。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關於生死問題的解釋,電影用宗教提供了一種解讀視角。男主角第二次前往印度,在街上遇到了溼婆毀滅相,在印度教中象徵著死亡和新生,這是電影中唯一一處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關於保護貧困病人與保護醫藥公司知識產權的矛盾,也是現實中醫療行業的痛點,電影用相對中立的視角加以展現。瑞士正版藥享有專利權,實行壟斷定價,必然從病人手中賺取高額利潤,著作權法保障專利權,而貧困病人的權益,不得不依靠男主角的違法走私。電影最後以字幕方式說明,案件原型推動了中國的醫療制度改革,多省市將瑞士正版藥納入醫保範圍,在保護雙方的權益上,用制度做到兩全。

關於法理和人情的關係,電影也給出了相應的討論。警察局長所代表的執法者,對走私行為毫不留情,但是週一圍飾演的刑警則相反,對病人和走私者的同情超越了法律,甚至主動退出辦案。而在庭審階段,法庭出於被告人的動機,依法從輕判罰,並給予減刑,也是中國法制的一個寫照。

《我不是药神》: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這些不同側面的主題,讓《我不是藥神》的受眾群體變得非常廣泛,也讓這部電影超越了娛樂的範疇,喚起更多人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