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錢不還是什麼感覺?

蕙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首先我沒做過這種事,而且很少借錢,即使借錢也是偶爾忘帶錢了,現在手機支付發達了,這種情況也少了,這不是因為我有錢,而是花錢又計劃,不做超出自己消費能力的事。我不願借錢就是怕有欠錢不還的事,因此也可以也說一說欠錢不還的感覺。

第一,心裡忐忑,隨時擔心債主管自己要錢,還要編各種不還錢的理由,滿口說著“過兩天就還”,心裡卻想著怎麼躲債主。

第二,覺得矮人一等,隨時要想如何討好債主,活的缺少“尊嚴”。

第三,東躲西藏,連正常的人際交往也要考慮再三,會不會碰見債主,萬一在很多熟人面前被催債或者被挖苦,自己得多沒面子。

第四,經常焦慮,想著如何拆東牆補西牆。

第五,對未來迷茫,這主要是對欠錢非常多的人而言,由於欠錢的負擔重,就缺乏遠慮,只能過一天是一天,對充滿了焦慮和迷惘。

第五,沒有長遠計劃,這也是對欠下鉅債的人而言,當然這個“鉅債”是相對償還能力的,容易做一些冒險的事,做事不務實,往往會在債務泥潭裡越陷越深。

總之都不會是什麼好體驗,不會有人說的那種“欠錢的都是大爺”的那種感覺,那是被借錢人對“欠錢不還”人的感覺,不是“欠錢不還人”自己的感覺!

總之還是無債一身輕好。


讀書的禕樂


欠錢不還是什麼感覺?

沒有什麼感覺,我一直都是以自己的財力辦事,在記憶中沒向任何人借過錢,從來不欠別人錢,所以沒有什麼感覺。

題主在欠錢方面好像有感覺,不妨說出來聽聽。



痴騎朽翁


欠錢不還一定會有感覺的,應該是比較沉重的感覺。

欠,有欠和被欠兩個方面的理解。

一、債權人的感覺:被騙。“欠你錢不還”,分真無還款能力和有錢不還兩種情況。一個人走到了身無分文的地步,誰也沒有辦法。題主問的應該是有錢不還的情況,公民個人信用的缺失是原因,借出去錢,好心讓人當成驢肝肺。

1998年前,法院執行案件的真實結案率在80%左右,那20%絕大部分都是瀕臨破產的國營小企業,公民個人的欠債基本能償還。1999年執結率下降到60%左右,2000年下降到40%左右,從2001年開始執結率幾乎穩定到20%-30%。我說的是真正的執結,不算和解和“終本”案件。至於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原因,與社會變革有關係,但和公民信用教育的缺失有著直接關係。

二、債務人的感覺:坑誰死誰,有錢就花——“挺好”。

國家發現公民信用缺失造成的嚴重後果,果斷建立了公民信用教育和懲罰機制,教育和挽救了相當一部分人。但有些人由於信用的長期缺失,造成了一種扭曲心理,就是別管誰的錢也不管什麼錢,只要到手決不會再“出手”——只借不還!這些人內心喪失了做人的底線,沒有了良心,那種自古“還賬如割脾”的品德,在這些人心中已經喪失的無影無蹤。

有的債務人還能顧顧臉皮,見到債權人還能說句好話。但也有不少的債務人說難聽話就是好的了,甚至罵人、打人都有。 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一直是各地法院受理最多的案件,案件執結率低也是老大難問題。

最後給大家講兩個實際發生的案例:

1.“還欠款1000元”:A借B現金10000元,併為B出具一借條,內容大體是:今借現金一萬元 A 年月日。幾天後A到B家要錢,A支付1000元並在借條上“今借現金一萬元”的下一行註明“還欠款一千元”……後來發生糾紛。對A註明的“還”讀huan還是讀hai爭執不停,因為到底還了1000元還是9000元,沒有具體證據證明。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誰是孬種,不言而喻。

2.好多年前,村支書為得到鄉政府的獎金就借款提前交清公糧款,為此借代銷點10000元現金,出具了一個紙條,只是一萬寫的是阿拉伯數字,即10000。多年後,債權人索要,支書戴上老花鏡,手執筆仔細審視自己打的條,並不時用筆逐字逐句地慢慢讀,不知不覺中支書用筆在10000的0000中間加了一個小數點。對債權人說:我覺得沒有借過你錢啊,好像吃飯時借過你一百……發生爭執。到法院開庭時,債權人才發現中間多了一個點,成了100.00元。痕跡鑑定,專家說檢材太少,無法鑑定,債權人只能接受100元的判決。

以上兩個案件,債權人的感覺不好受啊!債務人的感覺“好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