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類別名稱】鄉級行政區域

【標準地名】沁河鎮

【羅馬字母拼寫】Qìnhé Zhèn

【所在(跨)行政區】沁源縣

【地名來歷及含義】

歷代皆為縣治所在地,舊時四周有磚砌城牆,故名“城關”。該鎮政府駐城關,故名“城關鎮”。2001年撤鄉並鎮中更名為沁河鎮, 因沁河貫穿全鎮南北而得名。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歷史沿革】

1949年至1952年屬於縣第一區併成為縣政府所在地;1956年改為城關鄉;1958年11月改為城關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改鄉鎮建制後,城關公社改為城關鎮;2001年撤鄉並鎮轄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北元、麻巷、河西、垣上、北石渠、丁家灣、南石渠、孔家坡、曹家元、琴泉、四維、韓洪溝、四元、李家莊、有義、閆寨、長樂、樸則、學孟、南石、北石、三友、趙寨、牧花園、東溝泉29個村委會,171自然村。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地理實體概況】

沁河鎮位於沁源縣城中南部,東與法中鄉相連,南與中峪鄉接壤,西與中峪鄉、李元鎮毗鄰,北與交口鄉銜接。沁河鎮東西最大距離為7.6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為25.6千米,國土面積196平方千米,總人口為4.25萬人。耕地面積27291畝,林地面積11.42萬畝。糧食作物以種植玉米、穀子、小雜糧為主。地形為山地、丘陵。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3條,其中沁河最大,從南至北流經境內25個村,長98千米,狼尾河從西到東流經境內樸則、長樂、北元、麻巷以及河西等五村,最後匯入沁河,河長22.5千米,青龍河從東到西流經境內閆寨和學孟兩村,最後匯入沁河,河長27.5千米。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鐵礦等。其他自然資源有天然林、中藥材。 沁河鎮有兩條省道過境,其中境內汾屯線18.4千米,沁洪線4.6千米。一條縣道沁柏線過境,全長37千米有汾屯線省道路過境。兩條鄉道分別是7千米的莘莊-南石線和5千米的閆寨-學孟線。

目前,此鎮依託縣城所在地優勢,打造萬畝連翹中藥材、環城設施農業、規模養殖、現代商貿物流基地。有靈空山綠色食品、坤泰乳業、昶苑生態園、四方園林公司、國泰源牆材、沁和緣公司,沁豐薯業、紅源牧業等大型企業。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民間工藝有鐵匠郭慶山,其“郭氏鐵匠鋪”簡稱“郭記鐵藝”,是沁源縣有代表性的手工作坊。宋大年。原籍河北武安縣,新中國成立初,逃荒落戶於城北,肩挑鐵爐,走村串戶,潛心鑽研,工藝技術精湛,服務態度熱情,深受群眾喜愛,被譽為一代小爐匠,誠信譽天下。

【紅色記憶】

鎮所屬閆寨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太嶽軍區駐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安子文、陳賡等曾在這裡指揮晉、冀、魯、豫抗日戰爭及著名的沁源圍困戰。當年薄一波等人住過的窯洞尚存,村頭西北山坡建有抗日戰爭紀念塔1座。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沁源縣沁河鎮過去叫“城關鎮”後更名“沁河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