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中狀元,36歲流放邊疆,命運極其悲慘,但他的詩詞卻家喻戶曉

24歲中狀元,36歲流放邊疆,命運極其悲慘,但他的詩詞卻家喻戶曉

科舉制,這個影響中國一千多年的考試製度,曾經改變了無數普通人的命運。在古裝影視作品中,關於學子考中狀元的情節經常出現,那些考中狀元的更是風光無比,正應了那句話,“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資料顯示,從隋煬帝大業元年開始,到光緒三十年取消,在1300多年裡,共產生了七百多名狀元。在如此之多的狀元中,不乏曠世奇才,比如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他24歲中了狀元,可他的命運卻讓人唏噓。

24歲中狀元,36歲流放邊疆,命運極其悲慘,但他的詩詞卻家喻戶曉

這個人就是明代文學家楊慎。相信大家在看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時,對開頭的幾句話印象深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很多認為如此大氣磅礴的詩詞,是羅貫中創作的,其實不是,真正的作者就是本文主人公楊慎。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大學士楊廷和之子,自幼聰慧,被稱為“神童”。

24歲中狀元,36歲流放邊疆,命運極其悲慘,但他的詩詞卻家喻戶曉

明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年僅24歲的楊慎的一舉中了狀元。“相如賦、太白詩、東坡詞、升庵科第”,這句口頭禪流傳在四川老百姓投中,由於是明朝四川唯一一位狀元,因此頗受四川老百姓的敬重。

24歲成為狀元,在當時來說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根據慣例,楊慎被授為,翰林院修撰。不出意外,楊慎將前途無量。然而,命運和楊慎開了一個極其殘忍的玩笑。“大禮議”是嘉靖朝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說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和明武宗朱厚照舊臣之間就嗣再繼統還是直接繼統問題上的一場大爭論,雙方焦點問題是如何確定嘉靖帝生父的尊號。

24歲中狀元,36歲流放邊疆,命運極其悲慘,但他的詩詞卻家喻戶曉

這場兇險萬分的大爭議,楊慎的父親楊廷和因的回答沒能讓嘉靖皇帝滿意,憤然辭官。楊慎決定為父親出頭,他與舒芬等36人聯名向嘉靖皇帝上疏,指責嘉慶,結果楊慎受到庭廷杖並謫戍邊地,這年楊慎年僅36歲。

嘉靖四年(1525)正月,楊慎經過歷經艱辛終於來到雲南,開始長達30多年的謫戍生涯。嘉靖三十八年(1558年)十月,楊慎病死,終年72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