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社會信用環境越差越要擁抱區塊鏈金融

專家觀點:社會信用環境越差越要擁抱區塊鏈金融

當前全球最為激動人心的科技之一就是區塊鏈技術。如果說互聯網屬於信息互聯網,那麼區塊鏈則可稱為價值互聯網。比如比特幣就是最早的數字貨幣應用,屬於基於區塊鏈的價值載體,其本身就是一個分佈式、多節點的價值互聯網。

業界用“區塊鏈1.0”指稱把應用於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的區塊鏈技術。中本聰2009年初創造比特幣來解決金融機構作為第三方促成互聯網上的貿易所存在的信任問題。這些問題比如包括:買主可能退貨,但有些產品與服務不能退貨;金融機構作為交易第三方的收費比較高,時間比較長;少數客戶會有欺詐行為。不過,較之於中國的社會信用環境惡劣所帶來的問題,中本聰提到的信任問題可能是小巫見大巫。我國的社會信用環境惡劣所帶來的問題要大得多。我國一些企業明明已經資不抵債,還會繼續向銀行、小貸公司和親友隱瞞債務情況,繼續舉債。在大規模舉債之後,還本付息負擔沉重,意識到最終難以清償債務,索性選擇“逃廢債”,攜款潛逃,也就是“跑跑路”。

一個國家越是社會信用環境惡劣,區塊鏈技術的用處就越大。如果是採取區塊鏈技術,推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金融安排,就不會出現上述企業主攜款潛逃的情況。我們大家可能多多少少聽說過區塊鏈和區塊鏈技術。一般的人對於區塊鏈和區塊鏈技術沒有必要過分涉略,只要知道其大概運作方式、有什麼用和大概怎麼用即可。就像我們無需知道電視機的具體電路圖,只需要知道電視機的基本運作方式、有什麼用和大概怎麼用即可。

區塊鏈屬於一種分佈式的、多節點的電子記賬網絡,該記賬網絡把各節點之間的交易即價值轉移記入標準格式的“賬本”,每次交易形成的新賬記錄被記入一個區塊,該區塊被附加在此前最新附加的區塊之後。每個區塊均是經過加密,由此形成區塊鏈。因此,區塊鏈其實是一個不斷加長的列表記錄,但是以分佈式的方式存儲在網絡的所有節點。它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佈式賬本。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區塊就是中本聰2009年初創造第一個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也稱“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

所謂區塊鏈技術就是在技術上實現對區塊鏈的應用。它綜合了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和智能合約等計算機技術,由此構成一種新型的交易即互聯網上點對點價值轉移應用模式。這裡共識機制就是藉助計算技術實現多個節點甚至所有節點參與確認交易即價值轉移為真。只有形成共識之後,新的交易才寫入新的區塊。由於所有這些均是基於對技術的信任,而非對人際交往的信任,這一技術規避和超越了過去的交易由於依賴人際信任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比如欺詐,反悔,搶錢,高中介交易成本。因此,區塊鏈技術的特點意味著,如果運用到具體的經濟或者金融場景,它會既有利於產權保護,也有利於市場的拓展,也就是拓展經濟學家哈耶克所強調的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活領域比較廣泛,適合於參與者眾多,交易頻度較大的場景。可能的場景應用包括:數字貨幣、支付清算、數字票據、銀行徵信管理、權益證明、交易所證券交易、供應鏈管理、保險管理、金融審計、公民投票、圖書管理等等領域。

可以用銀行信貸為例說明區塊鏈技術如何應用到日程生活中。有一些借款人借了銀行的錢,然後想方設法“逃廢債”。如果把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銀行放貸,那麼“逃廢債”就很難實行。比如,銀行通過區塊鏈技術發行與人民幣保持1:1比例的代幣(相當於騰訊Q幣),然後向借款人放貸,借款人把資金花出,接受資金者也成為區塊鏈上的一個新的節點,由於銀行通過智能合約規定了借款人的借款項目用途,借款人是否遵守貸款協議也容易得到驗證。借款人即便心術不正,也無法攜帶代幣“跑跑路”。

上述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金融場景,屬於區塊鏈2.0的應用,尤其涉及對智能合約的應用。未來將實現區塊鏈3.0,體現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上的全面應用,能夠對於每一個互聯網中代表價值的信息進行產權確認、計量和存儲,從而實現資產在區塊鏈上可被追蹤、控制和交易。

總之,社會信用環境越差,越要擁抱區塊鏈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