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後,日本僑民留下上千日本小孩,他們在中國過著怎樣的生活?

1945年,日本兵敗如山倒,百萬僑民奔赴逃亡路上,許多日本孤兒被遺留在中國各地,這些與親人離散的孩子,有許多在戰爭混亂中喪生。

而被中國人從草堆,難民所,垃圾堆裡救下的一部分日本孤兒,得以倖存。

戰敗後,日本僑民留下上千日本小孩,他們在中國過著怎樣的生活?

一對日本夫婦帶著四個小孩逃難,因為勞累困頓兩個大人相繼倒下,年紀大點的孩子已經被中國人領走,只剩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站在野外嗚嗚地哭,一時間她的親人都沒了。

就在剛才,她拉著姐姐的衣襟,要跟姐姐去,姐姐看著收養她的中國男人,為難地說:“小妹,再等等吧一會會有人來領你的。”之後姐姐一步一回頭地走了。

大哥被領走時,曾把半截玉米塞在她手裡,她跟大哥說我不餓,大哥哭了,說“拿著吧小妹。”而二哥在臨走時,曾跪倒在領養他的中國男人面前,說:“求求你帶上我小妹吧,她還能掃地擦桌子。”那個中國男人嘆了口氣,說:“孩子,其實我家裡也揭不開鍋了,我們先找個活路,我再想辦法讓人來領她。”

戰敗後,日本僑民留下上千日本小孩,他們在中國過著怎樣的生活?

後來一位農村婦女李淑賢在鄰居介紹下,把這個日本女孩領回了家。

當時,戰爭後的中國百姓生活已經十分困難,在那樣的年代,養活一個孩子比養一個大人還不容易。李淑賢一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僅吃不飽飯,一年到頭也沒有件像樣的衣服。自從抱養了這個小孩,夫婦倆視她如己出,為了供她讀書還賣掉了家裡唯一的牛。

有人曾從267份日本遺孤資料中發現,這些孤兒中竟有189人受過中高等教育,佔比70%,而當時中國的大學生才占人口的0.07%,在那個無法溫飽的年代,那些中國媽媽竟能培育出那麼多日本大學生。

戰敗後,日本僑民留下上千日本小孩,他們在中國過著怎樣的生活?

像李淑賢一樣的中國人還有4500多位,她們大多遭受過日本人侵害,有的骨肉至親喪生於關東軍之手,有的則被凌辱後死裡逃生,她們都與日本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在難民營裡,看到躺在媽媽屍體旁邊奄奄一息的日本小孩時,她們還是伸出了援手。

收養這些孤兒,中國的父母並不出於“中日世代友好”或“人道主義”這樣的大道理,她們只是出於一種本能,亦或是“救人一命,勝過七層浮屠”的傳統觀念,用一種樸素的語言表達就是:“我恨鬼子,但不恨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