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蟬的風險

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

很早就背過虞世南的詠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吃蟬的風險

虞世南是隋朝人,李淵父子滅隋興唐時,他年已花甲。黃土到胸,誰想折騰?

天下大亂,不幸被李淵抓住,為新朝服務。辛辛苦苦在隋朝拿的博士學位、博導資格全作廢了,六七十歲鬚髮皆白,還在大唐宮廷的秘書科抄抄寫寫打醬油。

這首詩,借詠蟬吐槽人生不遇,自澆胸中塊壘。二十個字,寫盡了古代知識分子的血淚。

蟬有個詩意的外號“雷震子”,這是在說它的身世。夏末,交配後的雌蟬用產卵器在枯枝上刺出小洞,將受精卵產在樹洞內。風起雷鳴雨至,枯枝被震落地,卵中幼蟲隨即出殼鑽入土中,開始黑暗的潛伏生活。

吃蟬的風險

夏至過了的雨後之夜,蟬的成熟幼蟲破土而出,爬到樹上羽化成蟬。雄蟬腹部有一對發聲器,能響亮地鳴叫。記得兒時有謎語,“日落西山出洞口,夜半子時上樹梢。天亮之前露真容,日出三竿雲裡叫。”

從日暮到日出,便是蟬的一部奮鬥史。夜色下醜陋的小爬蟲,變身白晝顏值驚人的蟬,自由自在飛翔在樹間。真可謂藏身泥土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聞。

能順利脫殼羽化的蟬當然極幸運。夏夜,不知有多少隻手電筒,在樹林裡逡巡搜索,強光下將剛爬出洞樹幹喘息的蟬蟲一一擒獲。在鐵面無情的鍋裡,毫無懸念地變成了夏令一道菜。

吃蟬的風險

羽化後的蟬會飛,捉它有難度。方法有二,一是在細細的竹竿末端裹一層構樹膠,慢慢靠近蟬,猛地摁上去,粘住翅膀將它粘下來。另一法,是拿細細的馬尾鬃,一頭拴在竹竿頂端,另一端打活結,小心靠近蟬,將活結套在它脖子上,猛地一拉,手到擒來。

這兩種辦法,都需極好的視力,還需要鼓上蚤時遷般敏捷的爬樹水平。這些遙遠的童趣,對城裡兒童來說,已是白頭宮女說天寶往事。

吃蟬的風險

這樣捉來的成年蟬,肉老不好吃,一般是兒童當作玩具玩。拿來做菜吃的,是剛出洞未羽化的蟬蟲。本草家說,蟬味鹹性甘、寒,無毒,歸肺、肝經。能發散風熱,是解暑利器。鮮美的幼蟬,油炸或爆炒之後,是消夏解饞的小菜。

將捉到的蟬蟲放盆中泡水,加料酒醉一醉,祛除土腥味和雜質。而且,醉後的蟬蟲既不會死也不會脫殼。然後清水沖洗乾淨,撈出晾乾水分,就可以當下鍋材料了。

最簡單當然是油炸金蟬。準備好的蟬蟲,下入五成熱的油鍋炸至顏色轉黃,撈出潷油。待鍋內油溫升高,再下鍋復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撒上椒鹽和孜然,然後就可以香噴噴下酒了。

吃蟬的風險

還有爆炒金蟬。蟬蟲納盆中,加鹽、料酒、花椒、蔥姜稍微醃製十分鐘,揀出蔥姜。鍋內燒熱油,下入辣椒、花椒、薑片爆香,投入醃好的蟬蟲,大火爆炒三分鐘,烹入少許生抽、蠔油、雞粉,鮮香麻辣的爆炒金蟬出鍋啦。

吃蟬的風險

還有一道“黃袍加身”,此乃多年前,老周根據趙匡胤“黃袍加身”典故獨創的私房蟬菜。蟬蟲以料酒、鹽醃製後,入鍋炸成金黃色撈出。南瓜花洗淨,晾乾水分,每朵花內包裹一隻金蟬。雞蛋清兩個加生粉攪雞蛋糊,逐個將南瓜花拖蛋糊,下油鍋煎成金黃色。色澤金黃,外軟嫩,裡脆香,又好看又好吃的“黃袍加身”讓人食之難忘。

《史記·屈原列傳》說,“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世之外,不獲世之汙垢。”在遙遠的古代,蟬不是一道菜,而是高潔靈魂的化身。在夏商之前,人們已以美玉雕刻為玉蟬形狀,作為心愛飾物,隨身佩戴。

吃蟬的風險

漢代黃老之術大興,蟬的羽化讓人聯想到人的復活重生,貪圖永享富貴的皇室貴族,將玉蟬放入死去的長者口中,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復活。後來,成為貴族的重要喪葬禮儀——“含蟬”。

夏至三候,是“鹿角解,蟬鳴,半夏生”。蟬是夏至的重要物候,也被視作夏季的標誌。古代宮廷女官有“貂蟬”一職,貂代表貂皮輕裘等皇家冬裝,蟬則代表薄如蟬翼的夏裝。貂蟬,就是在宮廷裡值班的衣帽主管小科長。

三國名將呂布的野蠻女友貂蟬,就曾在漢宮中擔任此官。貂蟬,並非其真實名字。

吃蟬的風險

《源氏物語》中,有位空靈美麗的女子名叫空蟬。為了撫養年幼的弟弟小君,她無奈委身嫁與年老的地方官伊予介為續絃。面對皇室貴胄公子源氏的狂熱追求,空蟬拒絕了他。宮廷富貴和美少年的誘惑之下,空蟬是唯一拒絕源氏勾引的女人。

為了徹底躲避登徒子的垂涎騷擾,空蟬不顧青春年少,毅然決然墮入空門,出家為尼。源氏雖然怨恨空蟬的冷漠和出家,但尊重她的高潔志趣,不再騷擾她。使得她在汙濁淫亂的宮闈之中,出淤泥而不染,終得獨善其身。

吃蟬的風險

後來有一天,我看到法布爾的《昆蟲記》。法布爾手握小鐵鏟,頭頂探照燈,跟蹤觀察了很多年,發現蟬蟲在地底下生活的時間長達四年,而羽化成蟲後的壽命只有短短30天。

為了30天的光明,蟬在黑暗之中需要默默打拼1500天。做蟬如此不易,忽然令人有心痛的感覺。從前的捕蟬、食蟬經歷,突然頓成“罪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一念之間,吃蟬就少了。

蟬到嘴邊,吃也不吃?當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問大覺禪師,“肉當食耶?不當食耶?”大覺禪師笑眯眯答,“吃是相公祿,不吃是相公福。”

人人皆是菩薩,善惡全在一念。


吃蟬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