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還田引草地螟大爆發禍害1500萬畝田,這鍋還得農民背?

秸稈還田引草地螟大爆發禍害1500萬畝田,這鍋還得農民背?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農民都是靠種地為生。每年豐收之際,在田地裡燃起的熊熊大火都帶著豐收的喜悅。隨著我國環境的惡化,國家開始限制焚燒秸稈,在一些專家的建議下,將秸稈還田作為一紙文書下發到各地,轟轟烈烈的環保活動開始了。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環保本是好事。可隨著秸稈還田的推進,爆發出大量弊端,使農民苦不堪言。近期集中爆發的草地螟,與秸稈還田有很大關係。

草地螟大規模爆發,已禍害超過1500萬畝!

6月,草地螟越冬代成蟲在內蒙古東部、黑龍江西南部和吉林西部突增,燈下和田間蟲量高,成蟲發生面積超過1500萬畝。

近日,東北地區越冬代成蟲數量逐步降低,一代幼蟲數量明顯上升,局部適宜產卵和雜草多的田塊幼蟲量高、危害重。

初步統計截止6月20日,草地螟全國一代幼蟲發生面積超過700萬畝。

內蒙古越冬代成蟲發生1310萬畝,其中,興安盟、呼倫貝爾、通遼分別發生750萬畝、230萬畝、2萬畝,林地、草場、農田荒地普遍發生。

黑龍江成蟲發生173萬畝,大慶市肇州5月15日燈下見蛾2頭,6月2日蛾量增至46頭,齊齊哈爾市龍江、泰來、拜泉、克山和大慶林甸等西部地區一般百步驚蛾量在100頭左右,泰來荒地最高百步蛾量達5000頭。

吉林成蟲發生29萬畝,白城市洮南一般田塊百步驚蛾量100頭以下,密度大的農田周邊荒地百步驚蛾量超過1000頭,松原市長嶺共誘蛾293頭,長春市德惠共誘蛾27頭。白城田間平均百步驚蛾量30-300頭,最高2000頭。

遼寧成蟲發生面積1萬畝,僅在阜新和朝陽等西部地區燈下見蟲,彰武蛾峰兩臺測報燈誘蛾分別為912頭和784頭,朝陽北票單燈單日誘蛾量均大於20頭,累計誘蛾322頭,田間百步驚蛾3頭左右,其他監測點單日誘蛾量多在10頭以下。

新疆越冬代成蟲發生2萬畝,由於近期氣候冷涼多雨,發生面積較小,蛾量少,目前主要發生在苜蓿地及田間地頭,平均百步驚蛾5頭,最高9頭,沒有高密度發生區域。

秸稈還田引草地螟大爆發禍害1500萬畝田,這鍋還得農民背?

目前,秸稈還田還出現了以下問題?

還田蟲害多,影響收成

農業最怕的除了自然天氣這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意外,就是病蟲害了,秸稈中含有大量幼蟲,在粉碎過程中很難消除,農民第二年會接著種糧食,開始翻土,再次把蟲子翻到土裡,慢慢成長成成蟲,成為莊稼的一種隱患,威脅莊稼收成。

降解週期長,影響播種

秸稈還田後,會被翻到土壤下面,很難徹底清除乾淨,然後再接著種農作物,但是這樣農作物並不會完全接觸到土壤,所以要立即灌溉,使土壤和種子進行完全的接觸,不然一旦出現乾旱缺水,農作物就會“死掉”,從而影響播種,降解週期。

種地成本增加,糧食減產(秸稈還田需要人工處理,要花錢)。如果還沒有等秸稈完全的被土地吸收消化就開始種新的莊稼,勢必會影響到農作物的出苗率,也會導致土地的肥力下降。農民為了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會繼續加肥,再加上沒有處理乾淨的病蟲害,農民費錢又費力。

汙染方面

當時說了還田會減少汙染,但秸稈在粉碎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漂浮在空氣中,隨著風力傳播,如果在晴朗乾燥的天氣,這種情況更為嚴重,會造成另外一種汙染。

減產

秸稈還田後,會被翻到土壤下面,雖然專家們說的秸稈粉碎程度都是3.5釐米以下,但現實操作中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粉碎標準,被埋入土壤後會有很大的空隙存在,就使得下一茬的種子出現空置、接觸不到土壤等情況,必須立即灌溉,使種子和土壤儘快接觸,否則,一旦出現乾旱天氣,就會出現“死種”現象,這樣做會加大成本。

土壤微生物

秸稈還田如果量過大或翻入土壤不均勻的話,易發生土壤微生物(即秸稈轉化的微生物)與作物幼苗爭奪養分的矛盾,甚至出現黃苗、死苗、減產等現象。

其實,很多時候秸稈還田出現這麼多弊端是我們自己認識的不到位,在秸稈還田時沒有腐熟劑,導致秸稈腐熟速度慢,讓秸稈中的草籽、病菌有料存活時間。同時在翻耕過程中,一部分秸稈可能會留在地標,這部分秸稈中的草籽、病害也會留在田中,但這樣做會增加農民的生產成本。那麼,秸稈除了還田是不是就沒有別的用處了呢?

秸稈還田引草地螟大爆發禍害1500萬畝田,這鍋還得農民背?

顯然不是。原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2018年農業科教環能工作要點》的通知對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提出明確的要求。《工作要點》明確:建設150個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打造20個典型示範樣板。分區域、分作物、分層級,舉辦現場交流活動。編制秸稈利用政策清單,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立五料化利用長效機制。

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秸稈綜合利用,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形勢依舊不樂觀。秸稈還田要影響作物生長,秸稈焚燒汙染大氣環境,綜合開發利用又面臨著技術不成熟、投資比較大、效果比較差的窘境。農民急於焚燒,而政府急於封堵,二者就打起了游擊戰。

實際上,秸稈綜合開發的前景非常好。有學者算過一筆賬:如果我們能將秸稈在農村就地變為國家急需的工業原料,實現產業化,吸納農村勞動力,將給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0.5噸秸稈/畝,增收150元/畝)。

可以設想:如果能轉化我國每年7億多噸秸稈的50%,將是一個巨大的新興產業;如果能創建以秸稈為原料的新型生態工業,實行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秸稈生態工業四業相結合的高級階段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則農用生物柴油燃料、寡糖植保素生物農藥、秸稈有機肥、秸稈生物飼料等都是秸稈轉化的產物,有望形成比傳統“石油農業”勞動生產率更高、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這種前景十分誘人。

在實踐中,我國也有不少地方積極探索,創造性地採用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和辦法。如利用秸稈造紙;或者利用秸稈生產無甲醛系列秸板,廣泛用作高檔傢俱、高檔包裝、高檔建築材料以及高檔音箱等基材,既能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出口增加外匯收入,使秸稈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鼓勵農民擴大養殖規模,使秸稈成為牛羊的粗飼料;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已經利用秸稈汽化原理和技術,在農村推行秸稈沼氣工程,這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但是,由於秸稈利用的具體工藝還不完善,政策和資金投入不足,市場運作力度還很不夠,秸稈加工設備以及相關加工設施有限,秸稈使用技術比較低下,秸稈綜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所以出現了當前的兩難困境。

因此,解決秸稈綜合利用的問題就成為當務之急,但這卻不是農民自身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雙管齊下。

秸稈還田引草地螟大爆發禍害1500萬畝田,這鍋還得農民背?

首先要明確的是,秸稈問題必須通過市場化的途徑加以解決,即要以市場化的理念來認識秸稈的資源價值,看待其發展前景,要以企業化的制度來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拓寬其開發利用的途徑。

其次要明確和突出政府對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責任。

政府要加大推進秸稈科學研究的力度

我國已經開始了秸稈研究,如國家“973”項目就是瞄準“秸稈組分分離、分級定向轉化”的前沿問題,採用秸稈組分分離—纖維素酶解發酵與熱化學轉化的有機整合的研究主線進行研究,目的是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秸稈高值化技術提供科學基礎,促進我國秸稈生態產業鏈的發展。但是,由於尚未建立比較完善的具有秸稈特性的轉化過程理論和技術體系,所以在適用技術及其推廣方面還不成熟。因此,必須改變現行的秸稈利用技術效率較低、經濟效益差、投入產出不合算的狀況。

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力度

這些年,我國各地政府在秸稈開發利用方面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於支持力度不夠,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政策和措施沒有跟上去,公共服務不到位,民間投資也不到位,使加工設備、基礎處理設施配套不足的狀況長期延續,秸稈綜合利用嚴重滯後。

政府也必須同時加大宣傳和服務工作的力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秸稈綜合利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明確責任和義務

明確農民和農村集體組織在秸稈綜合利用中的任務和責任,不僅要做好宣傳,而且要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我們相信,通過政府、企業、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一定能夠推動農村走出一條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我國是秸稈生產大國,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對節約資源、農業生產、保護環境等都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當下各個地方都在因地制宜積極推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落地,“小秸稈”孕育著遠大前程。相信隨著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成熟,秸稈將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