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端午前夕,有幸走進澧縣,來到這座流淌著三楚餘韻的城市。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在此之前,我對澧縣的瞭解,僅限於屈原筆下的澧水。“捐餘袂兮江中,遺餘佩兮澧浦”、“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從他的作品來看,屈原當年被放逐江南,不僅活動於湖南沅湘一帶,澧水流域也沒少光顧,否則也不會將他的佩玉丟在澧水,而且還說澧水生長著蘭花。由此可見,澧縣也在楚文化中心範圍內。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水經》上注,“澧九水,曰溫、曰渫、曰黃、曰茹、曰道、曰漊、曰澹、曰涔、總名曰澧”,故而又稱“九澧”。想來“九澧”流域自古就是“糧倉”,現在還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優質棉基地。不過,我此行卻先參觀澧縣的葡萄種植基地。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葡萄原產於中西亞,通常認為西漢時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所以中國人吃葡萄的歷史不過兩千年。印象中,葡萄是新疆的特產,至今我還會吟唱《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使得葡萄已經遍地開花,不再侷限於西北。澧縣的葡萄種植基地,就是將工業技術運用於農業的典範。個人、手工已經很難支撐起如此巨大的產業,顯然,只有走集群合作化的道路,才能事半而功倍。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我算是有口福,農源葡萄種植基地的“夏黑”已經熟了,自然要大快朵頤。這個品種無籽,入口爽滑綿軟。主人說,再過幾天口感會更好。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見識了澧縣的“物質文明”,接下來我還要去體驗“精神文明”,即澧縣文廟。澧縣古稱澧州,得志的時候甚至比常德還要闊氣。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從縣政府門前過去,沿著古城牆往西,即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石碑,應該是今人的手筆,再前就是澧縣文廟。澧縣古城所保存的遺物不多,現今還有一公里多點兒的城牆,根據磚塊上留存的印記,如“宣統”字樣判斷,多系清朝所建。文廟位於澧縣古城西南角,宋朝乾德年間初建於南門外,明初搬遷於現址,文廟的大門也是古城的西南門,共六進,皇家宮廷風格,佈局嚴謹,疏密有致。其實,澧縣博物館和文物局也在文廟內,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我參觀過的文廟甚多,湖南境內有寧遠文廟,以石雕龍柱聞名;中原許昌文廟在春秋樓隔壁,文武二聖相鄰;而遠在河西走廊的武威文廟,則被稱為“隴上學宮”;我還去過越南河內的文廟,與中國文廟沒什麼兩樣。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門上有聯曰:“先師功德垂青史,儒學精華照五洲。”所謂“照五洲”,對孔子的誇讚並不為過,因為後世各朝,多以儒學治國。連越南人都尊孔,胡志明說:“孔教並非宗教,而是關於道德和處世經驗的科學”、“孔子學說的精華在於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今遍佈全世界的孔子學院,也算是中華文化向世界邁出的一步。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進門有座“狀遠橋”,據說以前只有考中狀元的人才可以過橋,以表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座狀元橋只有元朝狀元-----澧州“神駿”郝希賢(或為霍希賢)走過,是以有點冷落。不過,今人誰都可以上橋走個來回,除了冰涼的漢白玉欄杆,也不覺得有什麼希奇。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再前有欞星門。過大成門,院落較闊,兩側有鐘鼓樓。正面為大成殿,為整座寺廟的的中心建築,黃瓦紅牆。柱子頗有特色,實木外包草木灰再刷漆以防潮,門上有歷史故事浮雕。裡面供孔子像,束髮長髯,雙手交疊。有趣的是,前面的供桌上還有尊白色瓷觀音像,看來佛門也會沾孔子的光。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後面為崇聖祠,現闢為縣博物館,所藏文物不豐。正面牆壁上有澧州古城的復原圖,圓形城郭,隱約可見昔日的繁華。廂房有具清代武舉人的乾屍,辮子猶存,不過,他是真“翹辮子”了。據導遊說,剛出土時膚色如生,因為保存技術落後,只好將內臟取出,所以就成了現在這副模樣。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牆上有關於古代殉葬制度的介紹。考古發現,在5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人殉,漢以後以陶俑木俑代殉,遼代死灰復燃,明英宗時廢除,清初再次興起,康熙年間廢除。《史記》載,秦武公死後,“初以人葬死,從者六十六人。”司馬遷一個“初”字,讓秦武公背了很多年的罵名。其實,將人殉推向高峰的是短命的秦二世。

澧縣葡萄及翹辮子的清代武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