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張思儉,曾用名張鐵環,字晨陌,書齋:晚萍軒,自幼在天津河西謙德莊長大。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現為職業畫家,中國北方畫院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藝術家協會理事、北京湖社畫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香港國際畫院一級美術師、北京涉外經濟學院客座教授,河北美協會員、秦皇島書畫研究院特聘畫家。自1977年始隨梁巖先生學習寫意人物,之後曾受到過金捷中、周秀青、王懷騏、江楓等諸家指導。1984年幸逢劉大為、史國良老師,曾為其鋪紙研墨、臨案細讀老師作畫,並獲老師贈畫。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及進京展覽。

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一、坎坷經歷造就藝術人生

張思儉的清末仕女把具有歷史感的厚重色彩與仕女的清雅婉約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情景營造中悄然注入了自身的情感和對已經遠去的仕女文化存在的一種追念。這種追念既不是獵奇,更不是獵豔,而是一種從靈魂中滲出的對母性的懷念與思盼,這也是由他的成長經歷所決定的。

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1945年,他出生在山東聊城縣的一個小鎮,5歲時和母親去投奔在天津做生意的父親。不幸的是,其父母后來雙雙去世,13歲的他淪為孤兒。而後經歷了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過著食不飽肚衣不遮體的生活。成年後曾在山東老家種過地、在農場當過工人開過拖拉機,1973年調入文化館從事專職美術工作,從此走上了專業美術的創作道路。

二、母愛讓他鑽研仕女繪畫

對於為什麼這麼執著地去創作清末仕女畫,張思儉有著漫長的心路歷程,他說:“我母親45歲那年生我,對我特別寵愛。在我13歲那年,她去世了。在我的印象中她瘦瘦的,小腳,人很和善。在天津生活時,她與衚衕的鄰居相處特好。我一直很懷念母親,以至成年後還因想她而偷偷流淚。

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遠房親戚向我講述她小時候與我母親的一些事情,說我的母親年輕時上穿什麼顏色的襖,下穿什麼顏色的裙,繡什麼樣的花,身材有多高、多瘦,模樣有多好看……她極力地思索著,力圖將搜索到的那些既清晰又模糊的畫面儘可能多地傳遞給我。

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我靜靜地聽著,細細的捕捉著她的每一句話。我做夢也不會想到在母親去世29年後會有她的同齡人向我描述她年輕時的容貌、穿戴打扮、喜好及一些生活情節。從此,我一次又一次地在腦海裡編織著母親年輕時的形象,想把她畫出來,也想以此來懷念我的母親和感悟那個年代中國婦女的形象及她們的生活、生存狀況。”

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由此可見,張思儉的仕女繪畫,積澱了多少悲苦、掙扎與寄託,以致不濃烈、不厚重無以求其情、求其真,不純淨、不唯美無以感其心、撼其魂。

三、從不驕傲自滿活到老學到老

在當今沉悶的畫壇中,張思儉的清末仕女畫令人耳目一新。中國傳統文化及繪畫中,說仕女畫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是不過分的。但隨著時代的遠去,仕女畫在人們的心中更多地被簡化為一種概念和符號,似乎離我們非常遙遠,而張思儉的一批清末仕女畫作是要復活這一文化及審美的存在。

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從技法上講,在張思儉的仕女畫中,為了更好地表達他的內心感受,他努力地嘗試並解決造型與筆墨、筆墨與色彩、工筆與小寫、意境與構圖等幾個方面的關係,從一個認識的高度上拓展了當代仕女畫的表現能力和自身內涵。

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當我們在驚訝他的這些成績時,對他開悟與提升的一批大家、名家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劉大為、金捷中、梁巖、王懷騏、趙貴德、江楓、劉藝、熊伯齊等,也許正是這些大家、名家的藝術理念及人生的氣度,使他的藝術潛能與人生磨礪有了一種如此好的融合。

四、他是當代畫壇的靈魂畫家

張思儉是在用生命的絃音去撥動仕女的情愫,所以,他的仕女畫清雅、聖潔、生動並充滿生命的力量。他把最易媚俗與概念化的仕女形象,演繹成一種流淌著生命血液的視覺體驗。若沒有深厚的生活體驗及生命感悟,畫家是難以達到這種境界的。

唯美仕女圖後的一腔深情與懷念

清末仕女畫已經成為貫穿張思儉生命的主線,為他不斷演繹生命的故事提供了最為豐富、動聽的語言,同時,張思儉的清末仕女畫也必將為當代畫壇吹來一股富有真情實感的繪畫新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