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刷屏!女子11年親身經歷 藥費從每年28萬降到1.5萬

這兩天,一部名為《我不是藥神》的國產片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幾乎一夜之間,身邊的朋友都開始談論這部電影。

《我不是藥神》刷屏!女子11年親身經歷 藥費從每年28萬降到1.5萬

生老病死,是圍繞所有人一生的永恆話題。《我不是藥神》將鏡頭對準了在死亡邊緣掙扎的白血病患者,他們的絕望無助更多的不是來自病痛,而是貧窮——影片中,因為沒有足夠的錢支撐每個月4萬元的天價藥費,以至於很多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貧窮”一點點吞噬自己的生命。

據瞭解,影片改編自當年熱議的“陸勇案”。

陸勇,江蘇無錫一家針織品企業老闆,2002年被查出慢粒白血病,儘管曾經是個收入不菲的私營企業主,但面臨高昂藥價所帶來的經濟壓力,不得不選擇來自印度的仿製藥。2004年8月,陸勇在病友群分享了這種仿製藥,隨後便有越來越多的病友讓他幫忙代購,人數一度達到了數千人。

《我不是藥神》刷屏!女子11年親身經歷 藥費從每年28萬降到1.5萬

2014年3月,陸勇因使用網購的信用卡,幫助上千名病友購買印度仿製藥,被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戲劇性的是,當陸勇被抓後,數百名病友聯名為他求情,請求司法機關認定陸勇無罪,他們中既有大學教授,也有普通市民。2015年2月,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做出最終決定,認為陸勇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決定不起訴。

影片根據陸勇的原型做了適當的藝術化創造,由徐崢飾演的主角程勇並非白血病患者,只是一名純粹的藥販子,但隨著與慢粒白血病人的深入接觸,他意識到了他售賣的不僅僅是藥品,更是這些人活下去的希望。

為此,在警察開始查封仿製藥時,程勇決定展開一場救贖……

一顆小小的藥丸,在普通人眼中或許平淡無奇,但對患者而言,卻意味著生命。《我不是藥神》中的“天價藥”戳中了很多人的生存痛點。誰能保證自己或家人一輩子不生病呢?

看過電影后或許你會問,影片中的白血病,到底有多可怕?為什麼“格列寧”會成為“天價藥”?現實生活中,那些白血病患者怎樣面對這些問題?

這曾是一種平均生存期只有3-4年的疾病

格列衛的出現讓患者

有了長期生存的可能

“我還沒來得及看這部電影,但身邊已經有好多人來推薦了。”金潔教授說,為了普及電影之外的乾貨,她在接受採訪前特地去網上搜了一下《我不是藥神》的簡介。電影裡所描寫的那種病症,臨床上稱之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白血病中的一種。

和老百姓熟知的白血病不同,慢粒起病慢,大部分患者往往是在體檢或手術前無意中發現的,只有少部分患者早期會出現乏力、左腹脾臟腫大等症狀。然而,一旦當慢粒進入急變期,患者的狀況就會急轉直下,很快就會死亡。

據統計,全球每年所有的新發白血病患者中,約15%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

影片中的藥物“格列寧”,實際其通用名叫“甲磺酸伊馬替尼片”,一種由瑞士某製藥公司生產的進口藥。“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靶向藥,問世於上世紀90年代,正式投入臨床使用是在2000年初,它的出現大大地延長了慢粒患者的生存期,甚至可以長期存活。以前,慢粒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3-4年。”金教授說,可以說,甲磺酸伊馬替尼片是上個世紀開發的最成功的腫瘤藥物,也由此開啟了靶向藥物時代。

《我不是藥神》刷屏!女子11年親身經歷 藥費從每年28萬降到1.5萬

因為,相比骨髓移植,藥物的副作用更小,效果也更好。這也意味著,甲磺酸伊馬替尼片對患者而言就是“救命藥”。

《我不是藥神》刷屏!女子11年親身經歷 藥費從每年28萬降到1.5萬

然而,多年來高昂的藥價確實讓不少慢粒患者望而卻步,66歲的陳阿姨(化名)就深有體會。

患病十餘年

她每天都在期盼藥費能降一點再降一點

陳阿姨,家住杭州,2007年5月,她因體檢發現白細胞高,後在浙大一院確診為慢粒。

後來,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陳阿姨終於湊齊了購買一年甲磺酸伊馬替尼片的錢,56400元。“慢粒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要常年吃藥的,每天吃四片(每盒60片),等於一個月要吃兩盒(那時一盒11750元),這樣算下來一年要20多萬(282000元),我們哪裡吃得起啊。”

陳阿姨說,雖然和其他省市相比,杭州市醫保還是不錯的,可以享受“6+6”的購藥模式,即,買6個月送6個月,買的6個月醫保可以報銷60%,等於她每年只要負擔56400元的藥費,然而,這對她來說仍是一個天文數字。

《我不是藥神》刷屏!女子11年親身經歷 藥費從每年28萬降到1.5萬

“那時候我和老頭兒兩個人的退休工資加一起都不到3萬,等於是赤貧啊。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不能不吃啊。”陳女士說,她也曾聽說過印度的仿製藥,也有病友去吃過,但她不敢吃,一方面是擔心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去哪裡買、怎麼買。

2014年的“陸勇案”對陳阿姨觸動很大。她說,都是同病相憐的人,這些年如果不是親戚朋友的幫助,她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那時,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藥費能降一點再降一點,每次病友群裡一出現關於藥費的事情,她就會異常興奮。

2015年9月,得知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將甲磺酸伊馬替尼片在內的15種高價藥納入特殊藥品大病保險支付範圍時,陳阿姨高興壞了,她說,雖然那時候她已經開始享受受“3+9”的購藥模式,即,買3個月送9個月,比早幾年便宜了很多,但納入大病醫保後,隨著報銷比例的增加,她每年只要承擔39000元就夠了,這意味著,她可以不靠親戚朋友就能負擔這筆費用了。

陳阿姨坦言,她是個好面子的人,雖然這些年親戚朋友都是毫無怨言地來幫助她,但她總覺得心裡不是滋味,感覺欠人情,每天需要靠人施捨過活。

如今,11年過去了,最讓陳阿姨高興的是去年11月的變化——那個月,她正在吃的甲磺酸伊馬替尼片被納入了杭州市基本醫保,這樣一來,她每年的藥費只要15000元左右。

“那天,我真的特別高興,去找金主任(金潔教授)複查的時候,我就和她說,盼啊盼,總算在我沒死之前就盼到了。”陳阿姨說,這兩年,她和老伴的退休工資也漲了一些,所以,日子也相對好起來了,她很感謝政府對他們一直以來的關注和幫助,現在她的希望是購藥流程能夠再簡單一些。

從“藥俠”到“藥神”

一個白血病患者勇敢自救的故事

7月6日正式上映的《我不是藥神》,這幾天火遍全網。目前,這部電影提前點映場的票房已經超過9000萬。

什麼樣的電影引起這麼轟動的效應?甯浩監製、徐崢主演,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大家誇讚更多的是故事,浙江時代院線的張劍形容此片為“神片”,“片中並無絕對的惡人,都能看到心善的一面……”影評人水怪說這部電影是“一部真勇敢的作品”。

有人說,《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版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那個故事講的是,1986年的達拉斯,一位電工被確診為艾滋病晚期,為了能夠活下去,他開始研究各類未受當局批准的抗艾滋病藥物和替代療法,甚至非法走私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種抗艾滋病藥物,聯合病友成立了俱樂部。

在之前杭州路演上,徐崢說,《我不是藥神》其實更像《辛特勒名單》,說的是一個平凡,甚至自私自利的小人物如何成長為一名大眾英雄。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太少了。

另一場《我不是藥神》的首映禮上,原型人物陸勇也來到現場,站在主演徐崢身邊的他說,一開始看預告片,並不滿意,他擔心觀眾以為他是賣藥掙錢的人,其實他沒有掙錢,導演跟他溝通後才放下心來。

《我不是藥神》刷屏!女子11年親身經歷 藥費從每年28萬降到1.5萬

徐崢和陸勇

首映禮現場,徐崢對陸勇說,“角色的小人物部分是屬於我的,英雄部分是屬於你的。”現場觀眾以熱烈的掌聲回應陸勇的擔心。

和電影中的程勇不同,現實中的陸勇事業有成,他是江蘇無錫一家針織品出口企業的老闆。2002年,他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人生也因此徹底改變。

醫生給陸勇開出了一種特效藥——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格列衛”,一個月一盒,23500元,不能進醫保。當時北京北二環房價每平米還不到15000元,對陸勇來說,這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他吃了兩年藥,花了將近六十萬元,病情是得到了控制,但高昂的藥價和醫療費,也掏空了他這個私企小老闆的家底。

2004年,陸勇偶然在日本發現了一款印度仿製的“格列衛”,療效相似,但一盒只賣4000元!這讓他對人生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按著說明書,聯繫上了印度廠家。

陸勇先嚐試開始服用印度仿製的“格列衛”,發現真有效果之後,馬上分享給了病友——他把藥品的購買和匯款的方式告訴了上千名病友,讓他們自己買。由於境外匯款手續麻煩,為了方便病友的購藥,陸勇幫印度公司解決了一個賬戶問題。廉價的仿製藥,成了病友的希望,陸勇也被病友們尊稱為了“藥俠”。

正因為這個行為,2014年7月21日,他被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

消息爆出之後,300多位病友共同簽署了一份呼籲書,《為爭取患者基本生存權的集體自救行為的“非罪化”而吶喊》,請求對陸勇免予刑事處罰……

電影中,一位同樣患有慢粒白血病的老太太,攔住警察時說了段臺詞: “領導,我求求你,別再查假藥了行嗎?這藥假不假,我們這些吃的人還不知道嗎?我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可你們非說這是假藥。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他們保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命。

2015年1月,檢察機關研討後認為,陸勇的行為不是幫助“銷售”行為,而是幫助“購買”行為。而且在這個行為的過程中,沒有產生利潤。最終, 檢察機關準確界定,陸勇的行為是“買方行為”,而非“共同銷售行為”,因而根本不構成“銷售假藥罪”。

2015年1月30日,檢察機關撤回了對陸勇的起訴,法院也對“撤回起訴”做出裁定。

來源|都市快報(dskbdsk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