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核心觀點集(2018年6月18日-6月24日)

連平:近年來,國家相繼推出關於金融行業、金融市場的擴大開放政策。可以預期到,未來中國金融將進一步開放。而這種開放可能會在“金融行業、金融市場、資本和金融賬戶、對外投融資、匯率機制、本幣國際化”等多個領域展開,而開放的意義也會由過去的“引資、引制、引智”聚集到“引制”方面,這有助於促進公司治理機制、風險管理體系和業務運作模式的完善與優化。

盛松成:近一年多來M2增速大幅下降,主要是金融強監管、減通道、去槓桿的結果,至今仍在持續。同時,今年1至5月份,對非金融部門,債權拉動M2增速8.3個百分點,而上年同期是10.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隨著金融強監管的持續深入,實體經濟的融資也受到了一定影響。此外,社融增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表外融資萎縮,這是金融去槓桿的進一步表現,M2和社會融資規模兩個指標相互補充、互相印證,綜合反映了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和資金融通的整體情況。

李迅雷:從美國股市看,成熟市場的確定性溢價明顯; 從過去歷史看,A股對確定性溢價不明顯。2017年以來A股的確定性溢價正全面迴歸,嚴監管下“殼價值”消退,小盤績差股的風險溢價顯著提升,業績波動大的公司估值顯著下降。此外,信用利差擴大也是不確定性風險溢價提升的一種表現。從滬深300成分股當前的估值和近一年的變化來看,A股市場估值溢價的有效性正在提高。

彭文生:我國現在需要從根本上反思財政政策理念,即財政政策要從平衡財政向功能財政迴歸。功能財政強調財政政策服務宏觀經濟總體平衡,功能財政下,政府先根據宏觀經濟目標確定財政支出,再加上稅收政策可能的調整的影響,赤字只是結果。原因在於,在“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的宏觀政策組合中,當前貨幣政策通過信貸渠道發力的空間受限,松貨幣更多應該通過財政渠道發力,但財政擴張並不意味著要走依靠土地出讓金的老路。

高善文:中美經貿關係近來摩擦不斷,矛盾加劇,這背後有特朗普以重商主義和單邊主義為導向的理念和風格的影響,但這些影響未必具有長期性。我們應該看到,在經貿領域對華奉行強硬路線,正在成為美國朝野兩黨的共識,兩國經貿關係的基礎正在經歷重大和不利的變化。要管理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我們必須繼續把經貿關係視為長期最重要的壓艙石。一方面全力維護好WTO這一多邊機制,另一方面應當通過中美雙邊談判來解決共同關切的核心利益、核心關係、核心做法建立準則,以此準則為基礎,再進一步覆蓋更多國家,從而完善目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並確立一個更加牢不可破的中美經貿關係壓艙石。這可能需要經過一段充滿對抗性的過程,需要較長時期的磨合。

劉利剛:2018年,政府已將預算財政赤字和GDP比下調至2.6%,相比2017年3%的預算和2.9%的實際2017年實際執行,這表明財政收縮可能顯現,對GDP增長率的負面影響在溫和收縮的情況下為0.12-0.22個百分點,在顯著收縮情況下為0.53-0.98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方面,由於強勢美元的可持續性仍有待觀察,這不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將回到貶值的道路,另一方面,因為經常賬戶餘額縮減和增長勢頭放緩,人民幣升值的空間也是有限的,預測今年匯率會在6.2-6.6之間波動,貿易因素在其走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魯政委:從經濟增長來看,結構性去槓桿可能影響房地產與城投平臺的資金來源,進而拉低房地產與基建投資增速。同時,中美貿易戰疊加海外景氣程度邊際轉弱可能使出口面臨下行壓力,但消費有望維持平穩增長。從物價來看,豬肉價格繼續修復及中美貿易戰的風險,推升CPI同比中樞;但投資的放緩和基數的走高可能使PPI同比下行。從政策來看,在監管的“隔離護欄”補短板基本完成之後,為實現“漂亮的去槓桿”,並考慮到貿易戰對預期的影響,貨幣環境可能呈現緊信用、寬貨幣的格局,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利率的調升進程應該已經結束。

沈建光:當前中國經濟數據出現了一定回調,主要是去槓桿政策與加強財政約束政策主動為之的結果,此外,貿易戰風險導致的出口不確定性及實體企業融資壓力的顯著增加,使得短期貨幣政策邊際力度不會進一步收緊,而會更加重視相機抉擇,通過降準、MLF進行微調,使貨幣政策從早前的穩健從緊更趨穩健中性,以繼續為服務於維持市場流動性平衡,防控金融風險、支持實體經濟等多重目標。

沈明高:歷時30餘載的美日貿易摩擦,最終以日本房價泡沫破滅結束,美國成功地遏制了日本經濟趕超的勢頭,之後失去的30年使日本橫亙於“高等收入陷阱”。中國有充分的條件避免重走日本的老路。其一,已有前車之鑑,即防止本幣過度升值,防止過度依靠房地產業維穩經濟增長。其二,認識到中美貿易摩擦的長期性,採取措施鼓勵消費,即使不依靠出口增長,中國經濟仍有能力保持4-6%的增速。其三,以鼓勵國內消費應對美國貿易摩擦甚至貿易戰,既讓中國老百姓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也有利於化解地緣政治衝突。

陶冬:特朗普貿易戰和OPEC增產協議,影響了風險資產市場上週的走勢,資金的風險偏好低迷,去槓槓仍然是潮流。在世界出現改革、找到新的增長動力之前,逆全球化趨勢會繼續,不會因為有朝一日特朗普離開白宮而消失。未來二十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比過七十年平均數低出0.5-1個百分點,貿易與消費也因此受到衝擊。

汪濤:預計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出口產品加徵25%關稅的第一輪影響會拖累中國實際GDP增速0.1個百分點,若美國額外增加1000億美元制裁,則對GDP拖累可達0.3-0.5個百分點。政府可能會微調放鬆國內政策、包括放鬆目前偏緊的信貸政策,從而支持內需、對沖外需疲弱的拖累。可能的政策調整包括放鬆對PPP和相關基建支出的約束以及放鬆貨幣信貸條件等。

楊宇霆:美元在端午節期間的強勢,並不完全是中美貿易戰這個因素導致,更多是美、歐、日三大央行的政策取向不同造成的。按照現時的匯率政策,儘管中美貿易戰升溫已經把人民幣匯率推向今年更弱的水平,主導人民幣匯率的仍然是美元的總體走勢。未來除非美元今年重新挑戰2016年底的強勢,把美匯指數103的水平,就是在現水平再升8%,否則,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仍然難以挑戰7.0這個重要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