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兩千年,中日五場仗

縱觀兩千年,中日五場仗

縱觀兩千年曆史,中國與日本之間至少發生過五場戰爭。除了宋朝,中國哪個主要朝代都曾被日本挑戰,打過仗。

中日第一戰發生在唐代,日本為平安朝時期,戰場在朝鮮半島為“白村江之戰”。說到唐代,人們樂道遣唐使。始自630年,二百六十餘年間日本任命遣唐使二十次,這次數諸說不一,不管成行與否,總之兩國的關係給人以文化的、和平的印象。然而,史實是平安朝第一次遣使赴唐三十年後,中日之間就開打第一仗,即所謂“白村江之戰”。當時朝鮮半島上三國鼎立,唐軍救援新羅,滅百濟。遺臣泣日庭,天智天皇先後出兵五萬餘,與唐軍海戰,被打得落花流水。此後日本遣唐固然是修好之舉,但更其要緊的是取經圖強。常有人說日本人欺軟怕硬,可是從這場大戰來看,那時日本還叫倭,就敢於挑戰強過它N倍的大唐。

第二戰是發生在元朝,所謂“蒙古襲來”,時當日本鎌倉幕府時代,戰場在海上。忽必烈的鐵蹄也要跟日本“通問結好”,數次遣使,但“日本國王”不答覆“大蒙古國皇帝奉書”,不僅不“感戴來朝”,甚而砍了來使的腦袋。元與高麗聯軍入寇,擄掠而歸。日本擬反守為攻,出兵高麗,未果。南宋滅亡後,忽必烈再度出兵。兵分兩路,江南軍從寧波渡海,戰船三千五百艘,兵馬十萬,主體應該是降元的宋軍。一場颱風襲來,溺斃過半,積屍成島。元軍大敗,只有少部分人逃回國。日本人從此迷信風是神風,國是神國,而中國人留下了“倭人狠不懼死,十人遇百人亦戰,不勝俱死”的印象。

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於1268年命高麗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實質是勒令日本朝貢稱臣。當時鎌倉幕府執政為少壯派的北條時宗,拒絕對忽必烈進行任何答覆,並命駐守鎌倉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積極備戰。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強徵高麗平民5000人,與元軍組成25000人的軍隊準備對日作戰。在對馬與壹岐擊退了小股日軍後進駐博多灣,與少貳景資的相同數量的日軍交戰。日軍由於不熟悉元軍戰法因此處於被動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組織新的防線。但元軍就在總攻前夜被一場大風將所有戰船刮沉,全軍覆沒。鎌倉幕府逃過一劫。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兩路,一路從朝鮮一路從中國江南進軍日本。總計14萬人於7月初匯合於鷹島,但又是在總攻的前夕元軍再次因大風而全軍覆沒。

第三戰發生在明朝,在日本為所謂戰國時代,戰場在朝鮮。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覺得日本小了點兒,打算把天皇遷到北京去,他自己要定居寧波,振興貿易。1590年遣使朝鮮,“假途入明”被拒絕。1592年出兵朝鮮半島。明軍入朝,與日軍交鋒。豐臣病亡,這場戰爭不了了之。

慶長-文祿之役 文祿元年(1592年)在朝鮮屢次拒絕豐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後,派遣16萬陸軍出兵朝鮮。在戰爭初期日本勢如破竹,連克朝鮮主力,佔領了京城,開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鎮。但在水戰方面日軍敗給了朝鮮的李舜臣,補給線受到沉重打擊。此時明朝應朝鮮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軍在平壤之戰中遭到慘敗,祖承訓(日後祖大壽他爹)敗退,先鋒史儒戰死。第二批援軍由李如松率領再次入朝,經過一夜血戰收復平壤,但在開城北的碧蹄館被日軍伏兵擊敗退守開城。雙方進入短暫的休戰期。

慶長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萬陸軍入朝與明軍交戰,明軍主力圍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衛的蔚山城卻久攻不克,最終撤退。但不久麻貴擊退了新來援助的日軍主力,加上豐臣秀吉病故日本開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戰中雙方進行血戰,日軍損失了大量戰船和士兵。明-朝聯軍損失也很慘重,而且失去了老將鄧子龍與李舜臣。這次戰役至此告一段落。

第四戰發生在清朝,即日本明治時代的所謂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戰場在中國海上上和東北。當時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給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寫信,道:今日我對朝鮮之勢力猶不及支那之積威。為壓倒大清,擴大勢力,迫使清軍先撤走,引發了這場戰爭,我大清一敗塗地。李鴻章顛兒顛兒來日本割地賠款,還捱了一槍。不久,日本歷史上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正跳著舞,聽說第一筆賠款進賬了,眉開眼笑說“可算有錢啦”。後來跟俄國打仗,一文錢都沒撈到,國民就不答應了,在日本第一座洋式公園那裡聚會鬧事,史稱“日比谷燒打事件”。

中日甲午戰爭,這個大家都知道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中國慘敗,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 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開闢內河新航線; 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中日問題的現在和未來都是在這個條約上埋下的。

1900年6月,日本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後,1901年,被迫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對德宣戰的名義,強佔了中國的山東,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無理地將大戰前德國強佔山東的特權交給了日本,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交換條件,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旨在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全部接受,引發了“五四運動”。

第五戰就是民國年間的中日戰爭了戰爭戰場在中國。1927年和1928年蔣介石兩度揮兵北伐,日本先後向山東增派兵力,攻擊濟南城,駐留的北伐軍死傷數千人,揭開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抗戰序幕。​

1931年9月18日,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三省,1936年2月,日本建立了軍部法西斯,形成了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了“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12月,日軍攻佔了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釣魚島是中國無可爭議的領土,但二戰後,美國卻在上面建起靶場,沒有歸還給中國,而1971年美國又將釣魚島交託日本,這就是現在的釣魚島問題。

不打仗的歲月不等於友好,也可能人家在臥薪嚐膽。1949年以來,友好叫得歡,但摩擦不斷,當下甚至已劍拔弩張。戰爭沒有打起來,人們的心頭已罩上陰影,以後再破冰、融冰,相逢一笑,也得給泯恩仇找出些理由。祖上曾闊過的歷史給中國人養成了一種脾氣,那就是自以為是,最終欺不了人,也可以自欺,自我安慰。日前有一行中國人造訪新潟縣,縣府召集五六歲的孩子擊鼓歡迎,遠客感動大大的,說是從懵懂無知的孩子們身上看見了中日之間的草根交流,看見了中日友好未來的力量。真像是說夢。

歷史昭然若揭,為什麼披上了畫皮呢?不禁想到郭沫若。四十多年前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他用如椽之筆寫過一首詞,為賀為禱,有云:“堪回首,兩千年友誼,不同尋常。豈容戰犯猖狂,八十載風雷激大洋。”

作詩不妨浪漫些,譬如唐代有“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云云,早就為美國人備下了“日本神話”的題目,但身為史學家,郭老未免沒算清歷史賬,想來是有意為之罷。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何曾友誼兩千年來著,“風雷激大洋”豈止甲午戰爭以來的八十來年。這樣自作多情,或者一廂情願,歷史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怎可為鑑呢?說不定只會是一面風月寶鑑,要了卿卿性命。以史為鑑,首先那歷史必須是真實的。

或許有人說,友好指的是文化交流。什麼是文化?不好定義。狹義可以指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各種藝術。廣義的解釋,有人說是“人群通過學習獲得的一切活動的複合體”,有人說“文化包含工具、制度、習慣、價值、語言等極多的事物”,還有人說“文化是一切社會活動,包括語言、婚姻、禮儀、藝術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是這樣定義的:“文化是特定的社會或社會集團所特有的、精神的、物質的、知識的、感情的特徵混合體,不單是藝術、文學,而且包含生活樣式、共生的方法、價值觀、傳統以及信仰。”現在思考文化又多了幾個特點,例如,伴隨全球化進展和信息發達的文化蝕變(具有異文化的集團持續接觸,使某一方或者雙方的集團原文化發生變化的現象);又如,文化被加上修飾語,成為“暴力文化”、“和平文化”等。友誼或友好終歸是政治概念,與文化交流不是一碼事。過去千百年的友好往來,中國人東渡基本是亡命,例如朱舜水、梁啟超、郭沫若。歷史上只有一些和尚是出於主動,歷盡風波去弘教,也捎帶了世俗文化,特別是宋明年間。

日本為什麼不顧死活,非往大唐派遣一船船的使節團不可呢?有人曾作出這樣的詮釋,真叫人忍俊不禁。說663年白村江之戰,水軍被唐軍殲滅,日本人杞憂天傾,那時候的狀況正相當於二次大戰後。665年唐高宗封泰山,可能是大唐令日本遣使來朝(第五次遣唐),遣唐大使參加大典,列於屬國之間。702年遣唐,是來向唐朝報告大寶律令在這一年修定,但執節使粟田正人等為何逗留兩三年呢?估計是唐朝給日本留作業——遷都,用這個方法折騰其國力。雖然遷都藤原京才七年,但唐命不敢違,只好又遷都平城京。建造都城,全國遍建國分寺,民眾貧窮,國家疲憊。白村江戰敗後的遣唐既是朝貢,又是出於防禦政策,用大唐牽制朝鮮半島。

唐太宗念其路遠,相約二十年一來朝,但實際也做不到。遣唐是國家行事,首先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的,每一次都耗盡國庫。遣唐使的行列裡從來沒有皇家人,固然是畏懼風波之險,九死一生,但終止遣唐,理由主要還在於茫茫大海之上商旅已不絕於途。有宋一代,兩國之間基本上相安無事,商人和僧侶取代了國家,民間往來成為貿易及文化交流的主流,例如負責重建東大寺的重源和尚三度赴宋。唐代文化主要是傳入朝廷和貴族,而宋代文化及生活方式由日本的或中國的僧侶拿回來或送過來,不僅進入上層階級,而且從寺廟流入民間。辛辛苦苦拿來的東西往往被高檔化,正如廉價服裝優衣庫、大眾澡堂極樂湯到了中國都提高了身價。中國遊客到日本發思古之幽情,尋尋覓覓,與其找唐,不如在生活及文化中找宋,例如奈良東大寺的大佛是宋朝工匠陳和卿協助再造的,但幾經焚燬,如今觀光的卻又是江戶時代修復的了。唐也好,宋也好,都不再是中國的,而是日本的。在日本看見的文化全都是日本文化,在人家的文化裡挑挑揀揀,認來認去,終歸是無聊。

日本有一種怪物叫天狗,陳寅恪批註《舊唐書》,有這樣一條:“天狗,日本所傳,當由唐代輸入。”什麼東西傳到了日本都會被改造,天狗也伸長了鼻子,趿拉上木屐,而且當中一個齒。旅遊日本很容易看見,例如連鎖的大眾酒館“天狗”,門口或者店內掛一個面具似的天狗,狗臉紅紅的。郭沫若的新詩《天狗》大概寫的是日本天狗:“我的我要爆了!”“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孫悟空跟二郎神比試,變成一堆屎,被天狗吃了,可見中國的天狗還是狗,改不了吃屎。這首詩莫非意在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

京都曼殊院藏有兩卷14世紀的古畫《是害房繪卷》,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物。這個是害房是大唐的天狗頭領,渡海來到比睿山,變作老法師,找天台座主慈惠大僧正鬥法,結果被捆住打個半死。想要泡溫泉療傷,日本天狗說,溫泉是靈地,去了更遭殃。一群日本天狗就做了澡盆,燒水幫是害房浴療,然後舉行歌會,送它回老家。畫上的天狗是人身,從頭到尾很像鷹。這一則日中友好的佳話出自大約12世紀前半成書的《今昔物語集》第二十二卷《震旦智羅永壽渡此朝語》。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地獄變》寫一個技藝高超的畫師,狂妄而冷酷,人送綽號叫“智羅永壽”,就是這中國天狗的名字。友好多是在文學藝術中。

戰火遍地也會有文化的交流,譬如有人就研究日本侵華時期的電影。豆腐很早從中國傳到了日本,有人討厭腐字,就寫作豆富或豆府。日本豆腐非常嫩,水分多罷了,一般叫絹漉豆腐。做豆腐傳統用滷水(氯化鎂),四周是海,最不缺這種曬鹽的副產品。京都有個做豆腐的人被徵兵,隨軍到中國,驚奇中國人用石膏(硫酸鈣)做豆腐,幸而沒有被我們的地雷戰、地道戰什麼的給打死,回老家重操舊業,用石膏做豆腐,創出了名牌。這家豆腐店在京都的嵯峨野,川端康成、司馬遼太郎曾把它寫進作品裡。多麼好聽的地名,旅遊時不妨去那裡一遊。

渡盡劫波兄弟在,中日豆腐很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