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前言

人芽囊原蟲(Blastocystis hominis,Bh)由Brumpt在1921年首次描述並命名,並將其歸為酵母類[1],曾先後被歸入孢子蟲亞門(1967)和肉足蟲亞門、阿米巴目、芽囊原蟲亞目(1988)。後來由江靜波、何建國(1993)提出將該蟲歸入芽囊原蟲屬(Blastocystis)。該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曾經長期被認為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酵母而一度被忽視,近年來大量證據表明,該蟲是寄生在高等靈長類和人類腸道內可致病的原蟲[2],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率更高,因而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

由於人芽囊原蟲形態多樣,大小懸殊,分裂方式不一,造成臨床漏診率較高。其形態包括空泡型、顆粒性、阿米巴型、包囊型等,來看看它的基本結構。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1.中央空泡2. 細胞質 3.顆粒

案例經過

患者糞便檢查:糞便性狀呈稀糊狀,顯微鏡檢發現大量人芽囊原蟲,潛血試驗:陽性,檢驗報告如下: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圖2 患者糞便常規報告截圖

糞便顯微鏡檢低倍鏡下,滿視野都是星星點點,一開始以為是白細胞,但折光性似乎又比白細胞更強,轉至高倍鏡,立馬驚呆了,這不是人芽嗎?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圖3 低倍鏡下人芽形態(100×)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圖4 高倍鏡下人芽形態(400×)

再來看看下面這一張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圖5 高密度人芽(400×)

為了看清人芽原蟲形態,我選擇了兩種染色方法,瑞姬氏染色、和革蘭染色分別如下圖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圖6-1瑞姬氏染色(1000X)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圖6-2 瑞姬氏染色(1000X)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圖7-1 革蘭氏染色(1000X)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圖7-2 革蘭氏染色(1000X)

密度如此大,看來病人感染較嚴重了,於是我立即電話與臨床溝通報告病人感染人芽囊原蟲,醫生回覆病人有腹痛、發熱症狀,但腹瀉不明顯,擬給病人應用甲硝唑類藥物,過幾天后複查糞便常規。3天后病人又送來糞便常規,當我再次塗片檢測時,人芽囊原蟲已經明顯減少,且病人症狀也已經好轉,病人潰瘍性結腸炎復發是否與人芽囊原蟲感染相關,尚無法定論,還需大量的臨床試驗來證明。

總結

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的人芽囊原蟲致病機制尚未明瞭[3],但人芽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希望本病例可以激起寄生蟲研究者對人芽囊原蟲的研究興趣,為人芽囊原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相關的臨床資料。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參考文獻

[1]諸欣平,蘇川主編.人體寄生蟲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9-80.

[2]沈繼龍主編.臨床寄生蟲學與檢驗.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8-70.

[3]許正敏,李智山主編.實用臨床寄生蟲病實驗室診斷.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232-235.

人芽囊原蟲——你總是在“致病”的邊緣試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