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一段封尘的历史,气壮山河的西部大开发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到1980年,中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为备战而展开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它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三线的划分,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川、贵、云、陕、甘、宁夏、青等西部省区及晋、豫、湘、鄂、粤、桂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的在700多公里,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备战的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大三线建设简言之,就是在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自成体系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三线建设是在当时我国周边严峻的安全形势逼迫下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建设。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中印边境发生争端以至中印战争;美国在台海进行核战争演习,并扩大侵越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面对战争威胁,中国中止原来“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设想,从1964年起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这里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这些地区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大三线建设历时16年,若包括1958---1964年的前期6年,共22年整,几百万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十几年时间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大西南和大西北成了中国坚固的战略后方。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期间,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大长了国威、军威,大大提高了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的防御能力。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以四川三线建设为例,建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的建成,解决西南地区交通问题,满足工业的能源、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也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图为三线建设时期旧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