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劉裕是稱宋而不稱漢?

小幹探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題主說的那句話,並不是劉裕說的,而是後趙石勒說的,而原話是

如果我遇到了漢高祖劉邦,那我臣服於他,像韓信與彭越那樣,為他效力,如果我遇到了漢光武帝劉秀,那麼我將會與他逐鹿中原,到時候鹿死誰手就不好說了。

劉裕的小名叫寄奴,最開始接觸劉裕,是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裡面的那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劉裕是南朝宋的開國皇帝,他是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那為什麼他的國號,不像東漢,蜀漢,那樣為漢,而是宋呢?

在資治通鑑胡三省注,有這麼一段註釋,劉裕世代住在徐州的彭城,而彭城在春秋的時候是在宋國裡,所以劉裕的南朝宋的國號就為宋,而不是劉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劉裕在公元418年,劉裕被封為宋公,擁有十個郡的宋國,加九錫,隨後諡殺晉安帝,立晉安帝的弟弟司馬德文為帝,也就是晉恭帝。

公元419年,劉裕加封為宋王,他的宋國又加了十個郡,一共有二十個郡,隨後,又加了天子規模的禮制。

公元420年,晉恭帝禪讓給了劉裕,東晉滅亡,劉裕建立了南朝宋,也就是說他的這個國號是與他的宋公與宋王有關的。這樣的例子,還有曹丕的魏國,司馬炎的晉國,李淵的唐國公,楊堅的隨國公(後來改隨為隋),劉邦的漢王。

另外,劉裕是不是漢朝劉氏的後裔,這個也存在很大的爭議,畢竟相隔五百多年,實在太遠,劉裕有可能是給自己加了這麼一個身份,而到了自己能夠建立一個王朝的時候,就不需要這一層身份了,就把這個身份給扔到一邊去了,所以自然不採用漢,而是宋了。

還有一種可能,假使劉裕的先祖真的是劉邦的弟弟劉交,那麼也不是劉邦的後裔,這個跟漢光武帝的東漢,劉備的蜀漢還是不一樣的,也可以這樣理解,劉邦做哥哥的用了漢這個國號,那麼劉裕會為自己的先祖劉交用宋這個國號,而不用自己先祖的哥哥的漢這個國號。


歷史簡單說

標題引用的那句話是石勒說的,而不是劉裕說的。原話是 “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宋武帝劉裕(公元363年4月16日—公元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縣綏輿裡(今江蘇徐州),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今江蘇鎮江),自稱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南北朝時期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後功高震主,代晉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從他自稱為楚元王劉交的後代,古代的禮儀,國號應該叫“楚”,稱“漢”是不可能的,他的祖輩不是漢朝的直系血脈。為什麼稱“宋”呢?劉裕因功被司馬家封為宋公。歷朝歷代,有很多開國皇帝以自己的封號稱帝;劉裕的祖籍在彭城,春秋時期屬於宋國;故劉裕建國稱“宋”,況且劉淵已經建立過漢國。再加上當時北朝的國號又是魏。三國時代正是曹魏篡漢,再用漢為國號……這事還沒完了。

劉裕自幼家貧,於公元399年前參軍起義,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譙縱、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西蜀、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林邑國全境歸附。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定都建康,南朝開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

,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使南方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後計劃在422年出征北魏,肅清北狄,結果還未來得及出兵,當年劉裕就病逝。享年五十九歲,廟號高祖,諡為武皇帝,葬初寧陵。劉裕才能出眾,且有大志,當時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謐就十分敬重他,更曾向他說:“你應當會成為一代英雄。”

寒門庶族劉裕“奮起寒微”,依靠軍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權,登上歷史舞臺,他和他周圍的人們組成的寒人武士集團,開創寒人掌權的局面。公元420年滅掉東晉,建立南朝第一個朝代劉宋政權。在劉裕入朝執政到稱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矯晉時弊政,加強集權,剷除分裂割據勢力,努力發展經濟,先後於402年平定孫恩,405年滅桓楚,409年滅南燕,收復山東,411年滅盧循,收復嶺南,412年攻破江陵,殺割據者劉毅。413年,滅西蜀,收復巴蜀,殺割據者譙縱。415年攻克襄陽,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417年,又大舉北伐攻滅後秦,平定關、洛,收復河南和關中,420年,派兵南征林邑,林邑降服,黃河以南的大半個中國盡歸一統。同時對東晉以來的一系列弊政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權中央,整頓吏治,體恤民情,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賑濟窮人,減輕人民負擔,親自聽訟,興學校,策試諸州郡秀才。又實施“義熙土斷”,打擊豪強,抑制兼併。其子劉義隆(宋文帝)繼續劉裕的政策,終於出現“元嘉之治”這個分裂時期的大治盛世。當時北魏的大政治家崔浩曾把劉裕與曹操相提並論,他指出:“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認為:“裕之為功於天下,烈於曹操。”他還認為劉裕是漢以後,唐以前的歷史中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

。李贄則直接以“定亂代興之君”讚譽劉裕,近代大師魯迅先生說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認為“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國之正,功業之高,漢高而外,當推宋武”。田餘慶則將劉裕視為門閥政治的掘墓人,認為門閥政治終結於劉裕之手,劉裕代晉之後,門閥士族雖然仍然存在,但已不是決定性的政治力量了。“門閥士族人物雖然還可能興風浪於一時,形成政局的暫時反覆,但是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是確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

劉裕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為中國軍事史做出過重大貢獻,是時勢造就的英雄。

劉裕是東晉南北朝,頗有作為,成就最大,最有建樹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昨思今明未武

據史料記載,劉裕並不是劉邦的後代,是漢代楚元王劉交之後,劉交是劉太公第四子,漢高祖劉邦異母弟; 歷代皇帝,若不是自立為王,乃是篡位前朝的話,必定以篡位前的封號為國號,若無封號者者所取國號必定有其含義; 劉邦被封為漢王,稱帝后國號為“漢”; 劉秀乃自行稱帝,無封號,稱帝后仍然以國號為“漢”; 曹操從丞相晉升為魏王,後曹丕承繼魏王爵位,稱帝后以國號為“魏”; 司馬懿掌控魏國大權後,死後由司馬昭控制大權,司馬昭晉升為晉王,後司馬炎繼承爵位,稱帝后以“晉”為國號; 滅西晉的匈奴人劉淵,以自己是漢朝劉氏的外甥,祖先曾與漢朝相約為兄弟,兄終弟及為由,自行稱漢王,追認和尊奉後主劉禪,為得是收買人心; 劉裕以巨大的軍功受封宋公,因此稱帝后以“宋”為國號; 蕭道成也是先被封為齊公,然後進爵為齊王,乃至後來篡位稱帝后國號為“齊”; 蕭衍也是先被封為梁王,後來篡位以國號為“梁”; 陳霸先也不是以自己的姓氏為國號的,恰巧封號和姓氏是同一個字而已,他是先被封為陳王,稱帝后才以“陳”為國號; 楊堅的父親楊忠,北周時受封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稱帝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李淵的祖父李虎北周時受封唐國公,李淵父親和李淵均先後襲此封爵,李淵稱帝后以“唐”為國號; 朱溫也是先晉封為梁王,篡位稱帝后以國號為“梁”; 與朱溫爭霸的李克用被唐朝封為晉王,朱溫代唐稱帝后,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後來其子李存勖打敗後梁,稱帝時以“唐”為國號而不是以“晉”為國號,乃是特例,也許對李克用的尊重。 石敬瑭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幫助下於滅後唐稱帝,他稱帝前並無封號,因他先前是太原留守,太原古時屬於晉地,便以“晉”為國號; 後晉滅亡後,劉知遠稱帝,也因為他稱帝前並無任何封號,便自稱為東漢明帝八子淮陽王劉昞之後,以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郭威稱帝前也無任何封號,滅後漢時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因此以“周”為國號,史稱“後周”; 趙匡胤“黃袍加身”稱帝前也無封號,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遂以“宋”為國號; 在契丹語中,“契丹”的含義是鑌鐵,後來改國名為“遼”,“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 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因“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 。”,於是以國號以“金”為國號; 南宋高宗趙構繼位後無法改國號,遂改年號為“建炎”,"炎"就是火,寓意火能融化金。 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後,稱帝,公佈《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 朱元璋先是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後自稱吳王,後來朱元璋暗中找人溺死小明王韓林兒,為表示此事與自己無關,稱帝后定國號“明”, 表示承襲自小明王韓林兒之號; 努爾哈赤稱汗後,因是女真人,便重新以“金”為國號,至於皇太極為什麼又改成“清”,就無從得知了,皇太極自己沒有做解釋,清朝的《太宗皇帝實錄》《滿文老檔》,都沒有做解釋,於是後人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詮釋。


毓琳爸

當時的人很信讖緯之說。

唐朝之前的人並沒有王朝會千秋萬代的想法,反而認為王朝壽命一定,到時候就會被另一個王朝接替。並且,一個王朝的衰亡或興起,上天會適時降一些預兆與讖言。

比較著名的有,在漢宣帝時出現了“公孫為皇帝”,王莽篡漢的時候,還整出來什麼“赤帝傳位白帝符”。

當然了,最著名的就是那句“代漢者,當塗高”。在漢宣帝時出現,人們都信這句讖言預示了漢朝的結局。

所以,王莽篡漢之後,光武龍興,西南有個公孫述在蜀地稱帝,自稱”公孫皇帝”,就拿代漢者,當塗高說事。劉秀就寫信質問他:你高在哪了,你說你是當塗高,不是瞎掰扯嗎,漢朝在俺手裡,還沒有丸。


東漢沒有完,這句讖言一樣沒有完。到了東漢末年,四世三公的袁術撈了個傳國玉璽就想稱帝,於是就稱自己就是那個當塗高,還因此改稱仲氏。

袁術玩完之後,劉備稱霸蜀地,重建漢祀。有個人大家一定很熟悉,在《三國演義》裡,劉備入蜀,他勸劉璋投降劉備;鄧艾兵臨成都,他勸劉禪投降鄧艾(歷史上勸劉璋投降的不是他)。於是他在後世文人中,簡直成了投降派的代名詞,不少詩人寫詩諷刺他。他就是“象床寶帳無言語,譙周從此是老臣”的譙周。

譙周在蜀漢散播投降言論就說,塗就是路途,路途中什麼最高?就是門樓,門樓又稱魏闕,所以代漢者,當塗高就是說大魏遲早要取代咱蜀漢啊。

到了東晉南北朝,人們對五行、讖言的信仰有增無減。劉裕有實力取代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北魏已經建立。並且代漢者,當塗高還廣為流傳著呢。

他現在要給自己取國號為漢,是想向人昭示:我們早晚要被北魏吞併,這是天命嗎?會極大地打擊南朝軍民的士氣。

再說,漢朝滅亡了兩百年了——跟劉淵不同——帶不來什麼法理上的優勢;何況劉裕又不是劉邦的後裔,而是劉邦他兄弟的後裔,這就更沒有必要為了光復漢室,給自己招晦氣了。

看著自己的發祥地離商宋比較近,就受封為宋王吧,然後化家為國,國號宋。


待我施為地煞變

文|小河對岸

劉裕與劉備,雖都雲乃漢宗室之後,卻都出身貧寒,而建一方之帝業。然而,不同的是,劉備所建之帝業,雖襲用“漢”之國號,標榜自己才是正統。卻長期不被後世官方認可,而被認定為地方割據政權,並被稱作為“蜀”。劉裕所建之帝業,並沒有襲用“漢”之國號,而是定國號為“宋”,卻被後世認可為正統。


兩漢享國四百餘年,國祚綿長,文化昌明、武功強盛,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盛世朝代,也是我國的主體民族融合形成的朝代。後世的朝代與割據政權,稍能跟漢朝攀上點關係的,莫不想以“漢”為國號。如匈奴貴族劉淵,建國號為“漢”;沙陀族劉知遠,亦建國號為漢;割據嶺南的劉龑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等等。

而劉裕乃西漢宗室--楚王劉交之後,劉交雖是漢宗室旁支,卻於宗室最長。故而,楚王劉交這一支脈一直充任漢朝宗正(掌管皇室親屬)一職,地位超然。但為何劉裕卻沒有恢復“漢”之國號呢?


其一,漢亡國已久,政治影響力已微乎其微。劉裕代晉自立時,已經是公元420年,距漢朝滅亡也有兩百年,歷經魏、晉兩朝,“漢”的政治影響力在當時已微乎其微,已無必要再抗起“漢”的旗幟。而採用新的國號,有朝政煥新的感覺。

其二,受漢末三國時期的讖言的影響。漢末三國時期,圖讖之說非常盛行,而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說法。信服度最高的解釋是“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即是指“魏”當代“漢”。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定國號為“魏”。雖劉備亦於次年在成都稱帝,仍使用“漢”之國號,但蜀漢政權最終還是於263年被曹魏所滅。


三國時期的歷史,雖早已過去。但北方的鮮卑人卻於398年,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而劉裕再使用“漢”之國號,則會在“圖讖之說”上處於被動,於國不詳。故而,劉裕沒有以“漢”為國號。


參考史籍:《晉書》、《三國志》、《宋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宋書本紀第一  武帝上

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交生紅懿侯富,富生宗正闢強,闢強生陽城繆侯德,德生陽城節侯安民,安民生陽城釐侯慶忌,慶忌生陽城肅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東武城令某,某生東萊太守景,景生明經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晉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國掾熙,熙生開封令旭孫,旭孫生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裡,官至武原令。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為皇考。

連祖譜也寫得一清二楚,他應該知道自己是漢室之後才對,但卻把國號命為宋,感覺不可思議。相比十六國的劉淵,五代十國的劉姓各自建立後漢、北漢、南漢,劉裕有這血統卻建國號為宋,感覺挺令人汗顏的。

或是在他沒統一中原之前,他是不會稱漢的。像明朝的朱元璋先稱吳王,滅陳友諒之漢、張士城之吳,然後驅除達虜恢復中華,統一天下之時再定國號,劉裕的法統來自於晉朝禪讓,晉朝的法統來自於曹魏禪讓,曹魏的法統則來自於東漢禪讓。劉裕要是用漢的國號,就等於認定魏晉皆為僭偽王朝,而南朝的大部分士族恰恰是起家於魏晉時期,這樣一來他們的先祖豈非成了臣事偽朝?他們的社會聲望和政治地位又何以維繫?劉穆之一死,劉裕中斷北伐,南返健康穩固根基,是最好的例證,只有待到海內一宇之時,大環境不一樣了,他才能再提興會漢室。


卐凹卍凸

說實話,我當時最初看到劉裕建立政權稱宋而不稱漢的時候,也很不理解,畢竟大漢王朝那麼強大輝煌的歷史,而劉裕又是西漢宗室後人,要知道,連少數民族政權,比如匈奴人劉淵、沙陀人劉知遠,還有不姓劉的統治者比如成漢的李雄,還有一些人,都建立的漢為國號的國家。

劉裕,小字寄奴,後來的宋武帝。想來想去,劉裕沒有用“漢”為國號,應該還是跟當時的國際形勢和讖語流行有關。當時的鮮卑貴族拓跋氏已經在北方建立了一個魏,史稱北魏。而此時(420年)距離曹魏代漢(220年)、滅蜀漢(263年)時間都還不遠,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還在,如果北魏拿此大做文章,確實會造成南朝的政治被動。這應該是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我覺得都是次要的或者是站不住腳的,比如說漢的年代已久,影響已經式微。這肯定是瞎扯,後面幾百年後還有劉知遠的後漢,劉巖的南漢,劉崇的北漢等等,年代豈不是更遠!而且強漢盛唐的威名至今影響尚在,遑論當時不過過去了不到兩百年。

劉裕號稱南朝第一帝,文治武功在宋齊梁陳是最厲害的,特別是北伐取得很大成功,收復了大片江山,鼎盛時可以和後來的趙宋王朝相媲美,不過如果他知道趙宋王朝的皇帝后來被北國擄掠而去,也許就不會建立“宋”了吧?哈哈,穿越了。


文綜史組

劉裕自稱漢室宗親後裔實有攀結附會之嫌,無有力證據證明劉裕與漢朝劉家有什麼關係,劉裕滅成漢西燕,北伐時攻破長安,達到了庾亮,桓溫等東晉名將所不曾達到的歷史巔峰,一時之間聲鎮海內,權傾朝野,乘此機會劉裕向晉帝尋求加九錫進王爵,不久在宋公的基礎上又加封為宋王,420年劉裕殺晉恭帝自立,以自己的王爵宋王為國號,東晉滅亡,南北朝南朝第一個國家成立。

與劉裕以封號為國號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隋朝,隋文帝楊堅之父在北周時受封隋國公(原隨國公,因隨字裡面有個走之旁,文帝甚覺不吉利,於是改隨為隋),楊堅承襲之,滅北周後以封爵為國名,改國號為隋,與之相同的還有唐高祖李淵的唐朝,他最早在晉陽受封唐國公,還有後梁太祖朱溫也是如此。

而有些國號就是假託或者附會了,比如匈奴漢國(後改國號為趙),皇帝雖姓劉但與漢朝皇室沒有任何關係,比如南唐徐知詔,偽稱自己是唐朝李氏之後,於是不僅自己的姓氏改了連國號一併改了(由吳改唐),倒是後漢劉知遠,與漢朝宗室還多少帶點關係,而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後唐,卻是因為他這李姓是唐昭宗賜的。

凡此種種例子很多,在此本人不做累述。


大國布衣

因為劉裕之前被東晉封的就是宋公啊,一般來說,朝代更替需要禪讓的時候就是這種內部封國禪代出現最多。

我知道題主的意思是姓劉的建立的最有名的王朝就是漢朝,所以後面姓劉的就應該建立國號為漢的朝代。劉淵就據此建立了前漢,可是劉淵是匈奴人啊,他這麼做是打著興復漢朝的旗號造反,而不是說他就真的是漢朝正統後代了。

再說劉裕,他的祖上是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他連劉邦的後代都不是,也就無法說自己是正統的漢朝繼承人了。

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正式的禪讓順序是建國封公後才禪讓。禪讓之前就已經建了國,禪讓後的新朝自然就要用建國的國號了。

曹丕篡漢,也是因為他父親曹操早就建國封公加九錫,由他來完成這最後一步禪讓稱帝。司馬昭先建國封公,作為晉王而死,其子司馬炎自然就在禪讓後建國為晉。有了這些先例,劉裕接受禪讓稱帝后的朝代自然還是沿用他之前的封國“宋”。

這些國號自然不是一拍腦袋就能說啥就是啥的,劉裕和漢朝的關係很淺,沒有必要追尊漢朝,而自己又很有本事,說他這半壁江山是他一個人打下來似乎也不大錯,用自己打下的國號“宋”,他的自豪感應該是很滿了。等到唐朝之後,禪讓這回事基本上越發不嚴肅,很多姓劉的就追尊自己建立的國家國號是“漢”了,比如沙陀人在五代十國建立的後漢和同一時期廣東境內的南漢。但是他們都不如劉裕的“宋”理直氣壯啊。


貓圖怪談

不邀自答。

這個問題涉及到古代封建王朝合法性的問題,一般而言,在我國古代,這種合法性的來源有幾個方面。

一、效仿三代先賢,由上一代君主禪讓獲得統治的合法性,這是中國古代王朝更替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前提,就是後來的君主必須承認前朝,接受前朝的封號。

這種形式實現王朝換代的有曹魏、西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北朝,隋、唐、五代的梁、唐、晉、漢、周,這種方式幾乎被大部分王朝採納,王朝的國號都來自前朝君主的封賞。曹丕代漢之前,曹操被封為魏公;司馬氏代魏之前被封為晉公,而劉裕代東晉有天下之前,被東晉國君封為宋公。這不是簡單的替換,而是一種合法性的流轉。

二、前朝絕後,天下諸侯共同推舉天下共主,獲取統治的合法性。這種獲得政權的方式,國號一般是君主之前的封號,如果沒有封號的,就可以自行選擇。

採納這種方式的王朝有西漢。劉邦稱帝之前,作為統治中國合法的君主義帝被項羽派人殺害,這引起了天下諸侯的不滿和反叛。劉邦在擊敗項羽以後,被推為天下共主,國號漢其實是他先前作為漢王的封號。

三、前朝統治喪失或者沒有合法性,獲取政權的人自行選擇國號。

這種方式一般在亂世,地方反叛的人否定統治者的合法性,自行選擇政權的旗號、國號,最著名的是就是金、元、明、清、大順、太平天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