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人類登入了月球,卻不登入金星?

為何人類登入了月球,卻不登入金星?


是的沒錯,金星距離我們地球想必火星而言,是近了,而且自1960年以來,我們人類已經向金星發送了將近40架宇宙飛船,然而悲催的是,這些宇宙飛船都被毀壞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暫時放棄了登陸金星的計劃,那為什麼會這樣?這就要說說這個金星了!

因為金星是除了水星外,是最靠近太陽的,所以其表面溫度非常高,大約465攝氏度。就因為這樣,所謂大氣中充滿了二氧化碳,並且保留了大部分太陽的熱量。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水星,也沒有金星熱,因為它缺乏二氧化碳,而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建造可抵禦如此巨大熱量的航天器!高壓力!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

可以說金星完全就是地獄之門。而且還有活火山有大規模的火山活動。而很多人認為,金星就是因為全球變暖的緣故,導致現在的樣子,而我們地球也很有可能將走向這條道路上。

為何人類登入了月球,卻不登入金星?


高溫度,高壓力,高二氧化碳,相對於火星來說,對我們人類可居住性實在太遙遠了,如果你現在瞬移到金星,你會瞬間融化,就算你被融化,那麼空氣就會殺死你,因為97%的空氣是二氧化碳。

金星看似和地球很相像,大小和直徑都很類似,內部結構和地球相似,但是金星和地球卻有本質的區別,金星上的環境惡劣到令人難以想象。

金星是一個超級大的火爐,它的天空是橙黃色的,其表面溫度高達500,大氣壓是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深海下900米的大氣壓,讓人窒息。金星的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有著比地球強大幾百倍的溫室效應。而且金星是一個天天下硫酸雨的地獄星球,還有閃電和雷暴,在金星的大氣中居然有一層厚達20~30千米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當然金星上的硫酸雨並沒有水的存在,而是以液體硫酸的模式下雨。此外其大氣成分裡還有鹽酸、氟化氫等氣體,簡直是一個可以吞沒所有一切的大熔爐,就是一個絕命地帶。金星的表面異常乾旱,岩石異常堅硬。

為何人類登入了月球,卻不登入金星?


如果要登陸金星,航天器的材料必須要耐高溫耐高壓,還要耐強腐蝕。事實上,人類對太陽系行星的空間探測首先是從金星開始的,人類有40多個探測器已經近距離觀察過金星,甚至登陸了金星。

最先登陸金星表面的是前蘇聯發射的“金星7號”。這個探測器是在1970年8月17日發射的,一直到了1970年12月15日到達金星。這個探測器能承受180個大氣壓。它讓人類進一步揭開了金星的神秘面紗。後來前蘇聯又多次發射金星探測器,都成功地著陸金星表面,並取回了金星大量的岩石。

美國也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探測金星。"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是至今為止最先進和最成功的探索金星的探測器,由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將它送入太空。"麥哲倫"號裝有一套先進的電視攝像雷達系統,其拍攝了大量的金星照片傳回地球,連續工作了四年多,但是“麥哲倫”沒有登陸金星,它在金星大氣中焚燬。

雖然在探測器時代之前,人們通過望遠鏡觀測,對金星的印象是很好的: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類地行星,而且和地球有諸多相似之處。金星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81.49%,平均半徑約為地球赤道半徑的94.9%,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表面重力加速度約為88%??種種這些讓人們一度被認為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很可能是另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因此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

但1960年代,探測器時代開始之後,美國和蘇聯在軍備競賽中競相發射了多顆探測器和著陸器,很快就發現:金星的表面環境非常惡劣、溫度很高,且有著稠密的酸性大氣層——金星和地球一點兒也不同,一點兒也不適合人類生存,探測金星不僅非常危險,成功率極低,而且探測價值有限,回報也極低。

由此回頭來看,當年美蘇發射的金星著陸器,要麼就是著陸失敗,即使著陸成功也就是探測個幾十分鐘然後迅速壞掉,這些巨大的經濟和人力投入帶來的科學價值卻非常有限——然而美蘇卻在短短20年裡密集投(揮)入(霍)了幾十顆著陸器,可以稱得上喪心病狂了。

冷靜下來之後,美蘇在1980年代就已經停止了所有著陸器計劃:蘇聯1983年發射的Venera 15和16號,和美國1989年發射的麥哲倫號,都是以軌道器和雷達測高探測大氣之下的表面地形為主。

事實上,金星是地獄一樣的存在,平均接近500度的高溫,二氧化碳和包含硫酸的高壓大氣,在這樣高溫高壓下,任何登陸的人員和儀器,只有被腐蝕和擠扁然後掉入熔岩消失的結果。從圖上可以看到金星這樣的星球,只有大量的炎熱的岩石和隨時噴發的火山,這樣一個酷熱和危險的地方,實在不是適合人類登陸的地方。

兩大巨頭都淚目了,登陸行星就像打遊戲,本來以為選金星是個Easy模式,結果是Hell模式。不過各種探測器還是完成了火星的地形地貌,以及大氣等探測,讓我們明白了登陸金星的艱難和沒有必要。相比之下金星的地獄模式,火星簡直是完美的下一個登陸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