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春秋时代就有!齐楚两国打的不可开交,楚国甘拜下风

“贸易战”又称“商战”,现代词条的解释是: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贸易战”是舶来品吗?不完全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五霸”中的政治家们中不乏深谙市场规律充分用市场规律办事的高手,他们以超人的智慧,长袖善舞,呼风唤雨,帮助执政者解决了当时的经济与贸易难题,成为了那个时代“大国”外交的惯用手段之一。

管仲就是其中的一位。一位善打“商战”的专家,一位擅长打贸易战的高手。

贸易战,春秋时代就有!齐楚两国打的不可开交,楚国甘拜下风

华夏第一相管仲

一、管仲自小做生意,摸索出商道之谜

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公元前723年),管仲出生,其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与经济经验。他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管仲任齐国宰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在商战中创造了许多佳话。管仲有“春秋第一相”之称,这可不是史学家写出来的,是实至名归。《管子·轻重篇》就收录了许多管仲用“商战”而使楚国大败的史实。

贸易战,春秋时代就有!齐楚两国打的不可开交,楚国甘拜下风

管仲与鲍叔牙 千古佳话

二、管仲兵不血刃制服楚国

当时,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王霸事业上的“假想敌”,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

管仲告诉齐桓公:要称霸,办法很多,未必用兵,用市场的手段即可。

不久,楚国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批来自齐国的客商,他们高价收购楚国的鹿,并到处扬言:“齐桓公喜欢鹿,愿不惜重金购买!”

在当时,鹿是稀有动物,只有楚国才有,但楚国人仅仅把鹿当作肉食动物,花2个铜币就可以买一只。齐国商人一开始花3枚铜币买一只鹿,半个月后涨到5枚铜币一只。

一石激起千层浪,鹿在市场上走俏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楚国。楚成王高兴异常,设宴摆酒大宴群臣。酒宴上,楚成王乐呵呵地说:“10年前,卫国的卫懿公就是因为好鹤,才玩物丧志把国家给玩亡的!如今齐桓公好鹿,难道他不是在重蹈卫国的覆辙吗?看着吧,齐国很快就会元气大伤,天下还是寡人的。”顿时君臣觥筹交错,弹冠相庆,笑语喧哗。

几天后,这些出手阔绰的齐国商人又把鹿价提高到了40枚铜币。

人叫人干人不干,市场调动千千万。楚国的农夫们见一只鹿的价钱居然抵得上万斤粮食,太有利可图了,于是都纷纷放下农具,操起猎具到深山里去捕鹿。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有楚国的农民兄弟,后来就连楚国的官兵也都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去深山里猎鹿。就是这一年,楚国的大片田地都撂荒了,而铜币却盆满钵满。

楚国人很得意:原来致富这么容易啊。

接下来的事情让楚国人傻眼了,管仲让齐桓公发布统一号令,严格禁止各诸侯国与楚国通粮贸易。

这下楚国人惨了,粮价疯涨,铜币又不能吃。楚王慌了,派人四处买粮,却都被齐国拦截。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

楚国政权因之而风雨飘摇,无奈之下,楚王只好遣使向齐桓公求和,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兵不血刃,就制服了楚国。

贸易战,春秋时代就有!齐楚两国打的不可开交,楚国甘拜下风

商战有时比用兵还厉害

三、管仲“贸易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第三点很要害

一是因势利导出奇招,按市场规律办事。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并没有亚当·斯密那样清晰的经济学说,但他们能暗合“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之类的经济理论,利用市场的调节杠杆,通过具体的经济活动实践着其“为生民立命”的民本思想,着实难能可贵。

二是故意散布流言哄抬价格。管仲其实早就洞察了买鹿这件事会引起的连锁反应,他广为散布“齐桓公好鹿”的流言,不惜抛出铜币哄抬鹿价,使楚国人再也无心从事农业生产,从客观上切断了楚军的粮源供给,然后不战而屈人之兵,逼迫楚王臣服,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战争惨剧,可谓是古代战争中的经典之笔。

三是以高价诱惑以暴利制暴利。管仲之谋说穿了其实很简单,以高价诱使敌方放弃本业,追求某种产业的畸形利润,最终造成敌人的经济、社会系统整体陷入了瘫痪。在任何时代,一种商品价格暴涨都会带来巨额利润。这种利润高得让人炫目,除非这种利润来自于国内垄断性技术,否则一定会出事情。因为高利润会吸引相当一批人冲进去,而且乐此不疲,等到一个国家几乎全民都去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暴利就会终结了。

贸易战,春秋时代就有!齐楚两国打的不可开交,楚国甘拜下风

管仲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